两会聚焦 | 代表委员建言职教发展:增教师编制提生均经费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1-21 19:42
聚焦广东省两会.jpeg

南都讯 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而多年存在的“招生难”“生源差”问题让职业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职业教育提交了相关建议和提案,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专业智慧。

现状

职业教育规模全国最大 在校生超200万人

职教大省,成果显著。

近年来,广东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先后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东省建设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作方案》《广东省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实施方案》等多项文件。

pic_1021753

2021年12月,广东省2022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高职高专专场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新港校区举办,1.2万个岗位平均月薪超6000。

去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在出席论坛时表示,作为全国最大规模职业教育,广东已有职业院校635所,在校生265.34万人。全省76%的高职院校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规模亦为全国最大;校企合作共建80多个省级教学标准和1000多门省级课程工程,1+X制度试点工作规模位于全国前列;2020年广东高职院校技术服务到款金额4.2亿元,产生经济效益14.8亿元等。

《广东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共为社会培养输送 270 万名毕业生,全省70%以上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由职业院校配置。具体到教育保障与建设质量方面,2020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稳定在 60% 以上,14所高职院校19 个专业群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项目,2所高职院校率先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同样取得了亮眼成绩。今年1月,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陈敏表示,“十三五”时期,广东基本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成为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的“加速器”。全省技工院校146所,其中技师学院 37所,在校生 60.8 万人,占全国 1/6ꎬ,高级工班以上在校生占总数的51%,基本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体制。共开设专业 341个,基本覆盖广东现代产业主要领域,广东已实现技师学院21地市全覆盖。

不难看出,广东职业教育规模、数量和办学成果均处于全国前列。

问题

经费投入与教研人员不足 高质量发展有待持续发力

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

“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排头兵、实验区和职教大省,目前仅于2020年开展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深圳),在积极推进部省共建、创建全省域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方面稍显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东省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动性与创新性。”有民建委员告诉记者。

pic_887814

深圳中职校开学日。

在经费投入方面,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总体偏低,不均衡程度持续扩大。民建广东省委会的集体提案《关于推进广东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就提到,在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排名中,广东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2位。此外,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中职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均达2.4万元以上,而梅州、揭阳等城市仅在1万元左右。

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偏少等问题。该提案指出,全省不到30%的地市配有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员,人数约占教师总数的0.5‰;《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报告(2020)》中也提到,珠三角地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是16.71%,粤东西北地区则仅有4.79%。

此外,民盟盟员、原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副院长蔡昶文告诉记者,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量近几年呈下降趋势,高等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学生数量增速放缓,同时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各成体系,缺乏有效衔接和相互融合。

关注顶层设计

推动部省共建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省

在今年省两会上,民建广东省委员会提交了集体提案《关于推进广东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该提案建议,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争取教育部的支持,推动部省共建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省;要完善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机制,依托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做强职教师资培养的主渠道,支持我省唯一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进入教育部与广东省共建院校行列,以满足我省对于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需求。健全企业和中职学校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合理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总量。健全省、市、校三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地级市教育研究院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室,配备专职职业教育教研员。

未来,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常态化刚性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广东省要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逐年缩小与兄弟省份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差距,要研制建立常态化刚性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明确对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还要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的优质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品牌。

关注校企联合办学

建议政府允许职业学校与建筑企业开展定向式培养

面对大型建筑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存在的各种问题,广东省政协委员王幼松提交了《关于探索大型建筑企业与职业学校开展联合办学新模式,促进建筑产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pic_1003978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校园供需见面会现场,400家企业提供1.3万余工作岗位。

他建议,政府应给予职业学校办学更高的自由度。对大型建筑企业的在职员工,在入学条件、入学考试等方面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予以放宽条件。应在学员考核、毕业结业等方面给予职业学校更大自由度,允许职业学校与建筑企业开展定向式培养,并对建筑企业开展的部分课程进行学分认定和纳入培训计划。

同时,建议企业与职业学校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学员费用,做好分期投入计划。建筑企业、职业学校、学员三方要签订协议:大型建筑企业应按照学员学业进度、水平予以不同程度的费用支持;职业学校按照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学员按照要求入学,并承诺最低服务年限等协议。

关注民办高职

建议给予“生均补助经费”利好政策

针对民办高职教育,民进广东省委会提交了《关于扶持我省民办高职教育健康发展提案》。其中建议,政府应参照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给予民办高职院校生均补助经费,降低学费水平,吸引优质生源,减少家长负担,提高招生率。有效增加政策供给,予以民办高职院校见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实际支持,帮助民办高职院校能按公办高校同等政策获得土地划拨和降低资产过户等的税费,降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成本。

同时,更大力度推进教育经费公平投入,激发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潜能。第一,加大“民办专项基金”资金池,发挥财政杠杆的功能,增加扶持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改革、师资培训等项目金额,资助民办高职院校图书馆、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提振举办者信心,激发办学潜能。第二,增加政府对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五险一金”的分担比重,缩小与公办高职院校教师退休后的待遇差距。

关注产教融合

分批次布局建设省级、市级产教融合型城市

针对产教融合方面的现存难题,民进广东省委会提交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 强化需求引领 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更紧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pic_1030833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科融合发展的做法,得到教育部的肯定。

该提案建议,应在区域建设、政策落地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升级。在珠三角核心区树立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广州标杆”支持深圳创建示范性产教融合型城市,分批次布局建设省级、市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要促进粤港澳三地交流和要素流动,让两个合作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全面开放的“试验田”。在东西两翼提前布局重大产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技能支撑。在北部生态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乡村振兴。

同时,建议省级层面应尽快出台针对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在产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各类主体的责任义务。切实落实产教融合相关主体在学科专业、招生、编制、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经费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将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纳入“数字政府”建设内容,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建设产教融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各类供求信息双向对接。

关注广州职教

建议筹划建设广州技术大学 提高办学层次

“广州经济发展需要可持续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广州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广州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在实现2035远景目标期间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蔡昶文也撰写了提案《关于加强广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他建议,组建适应产业升级的高质量职业教育集群。“以部分职业院校迁建为契机,通过教育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密切合作,整合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资源、专业建设等优势资源,利用好广州市前期建设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引入国有龙头企业办学力量,并在科教城周边预留二期建设空间,或利用职业院校迁建后旧校区地块,试点跨院校、企业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动组建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集群。”

pic_898953

2021年9月11日,深圳技术大学迎来2021级新生。通讯员 麦文楷 摄

蔡昶文还表示,广州筹建的大学中尚无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规划,建议借鉴深圳技术大学,借用广州市属高校部分力量,以部分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为基础,筹划应用型本科层次的广州技术大学建设,提高广州职业教育办学层次。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程小妹 实习生 杨湉湉 王穗子

编辑:程小妹,游曼妮,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2广东省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