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由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指导,南方非遗传播志愿服务队主办,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JIA·湾区书屋承办的南方非遗学堂第六期讲座在珠江公园JIA·湾区书屋举办。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一级作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应枫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记忆中的民间吟唱——谈谈近代粤语童谣”为主题,系统介绍了粤语童谣的产生、发展及其在当代的传承情况。
特定历史年代“缘事而发”的民间吟唱
诗歌很早便从中原传到岭南,明末清初粤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提到:“粤俗好歌。”“歌”指的是包括粤曲小调、粤讴、粤语儿歌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民歌。曾应枫介绍道,在这些民歌之中,粤语儿歌流传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即广府地区),摄取了广府人家在乡间河涌、田野内屋的生活记忆,凝结着广府人的乡土情结,是岭南民间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内容上包括时政类、生活类、风俗类、游戏类等各种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点都有着不同表现。
有观点认为,在1919年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发起的歌谣学运动之后,民间童谣才得以广泛传播。然而,曾应枫在系统考证后发现,早在鸦片战争时期,粤语童谣便已开始流行。她列举了童谣《三元里抗英》,作品每句以数字顺序开头,生动反映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的顽强斗争,鲜明体现了广州民众反对外来侵略的斗志与勇气,在当时流传尤为广泛。
“粤语童谣是特定时代岁月的民间吟唱,留下了广府地区近现代时期的生活痕迹。”曾应枫说道。在时政歌之外,粤语童谣里还有更多反映日常生活的作品,如《月光光》《鸡公仔》等,涉猎内容涵盖了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等各方面。通过这些“缘事而发”的民间吟唱,童谣成为教儿童们学语、识物、认字的桥梁,也成了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粤语童谣的当代传承
当今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大潮来势凶猛,对世界文化多样性造成一定威胁。粤语童谣口耳相传的传播方式在这种形势下便显得尤为脆弱。正如曾应枫所描述:“儿童的知识从书本上来,兴趣在电子和网络上,不会唱儿歌成为一种常态。结果是一代孩子不会唱童谣,等他们长大后也不会教后代唱童谣,传统童谣便渐渐地‘被遗忘’。”
对这一现象,作为一名文化学者,曾应枫怀有一定的焦虑。她说:“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民族尊严和民族文化的根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承有序、生生不息。而民间文学是一切文学之母,要将日渐式微的广府儿歌传承下来,要靠社会的推广及教育传承,要让我们的大、中、小学生从小认识民间文化,传承民间文化。”
曾应枫分享了近年来社会各界为了传承与保护粤语童谣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她介绍道,广州一些学校不仅让孩子们传唱传统粤语童谣,还鼓励孩子们寻觅有情趣的生活场面,创作出新的童谣作品,目前已经产生了诸多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任子薇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