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高洪昭:建议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学城成果就地转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1-25 16:46
广州市两会.jpeg

南都讯 记者 孙小鹏 实习生 谭炯昭  “广州大学城建设被寄予厚望。然而目前大学城在协调合力、强化‘产学研’的发展路径上存在一定的短板问题。”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广东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公共事务及大项目管理中心总经理高洪昭提交了《关于促进广州大学城科创成果转化的提案》。

他希望,通过政策资源支持、加强校企间联动、满足创新产业用地需求、优化大学城内外交通体系等方法,使得大学城内成熟的科研成果有更多机会落地,最终服务社会。

高.jpeg

问题

高校间跨校联动匮乏,资源配置不合理

高洪昭表示,大学城的建设目标是集广州各大学科研创新方面所长,建造国家级产学研融合示范区,做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强智核。但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目前大学城建设中存在部门及科研机构间条块分割、设施配套不合理不完善等现象,导致各大高校难以形成合力,科创成果转化率不高。

在他看来,大学城内虽然高校众多,但本该有的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跨校合作等场景并不多见。同时,大学城体系内缺乏专业化服务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孵化,科技创新不能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导致科创成果往往不能转化为成规模的产业,进而切实地服务社会。

在资源配套方面,大学城内新型产业用地配备不足,导致许多科技创新成果没有空间进行孵化、试产、量产。道路交通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对外货运物流依赖成本较高的快速路,对于尚在萌芽阶段的创新产业产生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建议

提供项目与平台,利用好土地和交通资源

高洪昭认为,要将广州大学城建设为世界一流大学城,需要巨量的投资、超前的规划理念、高能级政策和体制的配套支持。目前来看,这些需求依靠番禺区本身难以最终实现。

为此,他建议,市级政府应给予大学城内创新产业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支持,推出更多资源融合型项目与平台,以供创新科技成果与企业对接、联合;同时,应利用好大学城内的空间资源、发展交通网络,为创新产业的落地保驾护航。

在资源政策层面,建议支持大学城积极申报广东省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区,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设立创新运营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企业孵化机构等支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在校企合作层面,支持校企间建立共同进退的科研-生产合作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征集了解高校在研发什么、企业需要什么,精准对接科技成果和辅导机构和有需要的企业,打通高校与企业间的“双向流动道”。

在空间载体层面,利用好大学城内4条保留村,保障岛内创新创业人才学习、居住、创业的空间需求;在大学城二期,适当安排新型产业用地(M0),降低创新产业用地的租金成本,并推进产业孵化基地、科技产业园等平台的发展,为成熟的科研项目提供试产、量产的场地。

在交通体系层面,通过对大学城一、二期的内外交通体系开展专题研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交通模式;加快南大干线、滨河路等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广州大学城与广州南站、琶洲、汽车小镇等周边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的联系。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专题】聚焦2022广州市两会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孙小鹏6321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