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广州市代市长郭永航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推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教育新体系,织牢更高标准更可持续保障网,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更高水平健康广州。
这是“全龄友好型城市”首次出现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同于单提儿童型友好和老年人友好,全龄友好的新提法也透露出广州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新思路,面向不同年龄群体的不同需求,回应“人民城市为人民”。
指向“全民友好”
“全龄友好”契合城市本质
在AECOM亚洲区高级副总裁刘泓志看来,城市的本质本就应该是全龄友好,由政府部门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不同人群享受到生活上的便利。
他认为,单提儿童型友好和老年人友好,有城市发展的时代意义。位于年龄两端的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容易被忽视。城市的服务主要面向有主动权、决定权和有资源的位于中端的成年人。
提法的不同显示出思路不同。在刘泓志看来,分别满足不同年龄层群体对城市服务的不同需求是必然的,但也意味着可能出现城市运营成本一定程度的提升。“全龄友好的意义在于同样提供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服务的同时,最大化满足各个年龄层的需求,而不是分别满足。”
在城市规划设计的领域中,因为产业或商业发展的必要,可锁定特定群体进行规划设计。但上升至整个城市的高度,城市的规划设计一定是全龄友好的,即使会向某些群体侧重,但并不意味着会对其他年龄层群体造成不友善的空间。“中端的成年群体面临着购房等一系列衣食住行的问题,应当要解决,这是毋庸置疑的。”刘泓志表示。
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委员、华兴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广东分所合伙人冯琨琮特别关注适老化环境的打造,今年提出通过虚拟养老的方式,让老年人更加适应电子科技设备,保持思维活力,丰富精神生活。“全龄友好型城市”更加关注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的全过程。她认为,面向中端成年人群体的友好也包括了成年人群体本身就关注的自己小孩儿和老年人的环境友好。
从其他城市创建全龄友好型城市的经验来看,“全龄友好”指向“全民友好”,非年龄维度的残疾人群体也是重点关注对象。广东省无障碍促进会会长麦思明介绍,近年来,广州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有明显的进步。广州市无障碍停车位的停车场占比从20%提升至70%。他希望更多的无障碍设施能够建成,为特殊群体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发民生礼包
广州有“全龄友好”的基础
广州并不是首个提出打造友好型城市的城市。例如,新规划的河北雄安新区就有全龄友好的规划设计愿景。佛山市将全龄友好细分成三个目标:儿童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老人康养型城市。成都市提出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提出全龄友好目标的城市还有很多,如南京、彭州等。
2020年,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规划导则》的编制工作,希望发挥规划引领作用,通过空间环境的改善来提升广州市儿童的安全感、幸福感与归属感。
2021年,广州市老龄委印发《广州市关于开展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实施方案》,正式启动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提出了到2030年,老年友好型社区在全市城乡社区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35年,全市城乡实现老年友好型社区全覆盖的目标。
从报告来看,2022年广州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值得期待。报告从教育、就业、消费、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发出提升民生福祉的礼包,包括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实施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发展长租市场,明确商品住宅用地配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比例不少于10%;做好社会救助、困难群众保障工作;推进适老化改造扩面提质;实施全科医生数量倍增计划等。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编辑:代国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专题】聚焦2022广州市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