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即将于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这将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也将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北京冬奥会的赛后场馆会如何利用?中国的冰雪运动相关产业借由大型赛事举办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北京冬奥会会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呢?南都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阮飞博士。
阮飞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博士,参与了“2022 年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开发与利用研究”“新首钢地区冬奥设施赛后可持续利用及冬奥资源汇集的路径举措研究”等多项北京冬奥会遗产开发与利用相关研究。
阮飞告诉南都记者,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性要求的奥运会。在场馆规划中,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冬奥会的举办将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北京冬奥会开幕临近,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之一的国家体育馆的各项赛前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新华社发
北京冬奥会场馆赛后如何利用?
南都:我注意到,此次举办北京冬奥会利用了很多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场馆?
阮飞:场馆建设方面,北京冬奥会最大限度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对现有的场馆装修改造,尽量减少新建场馆的数量。比如五棵松体育中心是2008年奥运会时新建的场馆,为举办冬奥会比赛做了适应性改造,届时将举办冰球比赛。冰立方是2008年奥运会的游泳比赛场馆水立方,在结构、照明、声学改造后,2022年冬奥会的冰壶比赛将在这里举行。整个冬奥会的北京赛区仅新建了国家速滑馆、首钢滑雪大跳台以及冬奥村。
南都:冬奥会赛后,这些场馆会如何利用?
阮飞:目前对于场馆赛后利用,有几个方面的思路。一是利用2008年奥运会遗产进行功能改造的竞赛场馆在冬奥会后将恢复原有功能,但在此基础上,会保留向冰雪赛事场馆转换的能力。比如五棵松体育中心有能力实现在6个小时内从篮球场转换为冰球场,未来五棵松体育中心在继续作为篮球场馆使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冰球场馆去承办赛事。
对于一些新建的场馆,比如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场地场馆,会保留它作为专业比赛、训练场地的功能,同时作为冬奥遗产开发观光旅游,也有奥林匹克公众教育的用途。
还有一些场馆会综合利用,比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靠近山下坡度不太陡的部分会被改建为大众滑雪场,在靠近山顶的部分则会保留其专业性赛场的功能。
对于非竞赛场馆,赛后将根据场馆特点,进行合理利用。比如北京冬奥村在赛后将会变成北京的人才公寓。
南都:北京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贯彻了国际奥委会的最新理念?
阮飞:2014年7月7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投票决定,北京正式成为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候选城市。同一年,国际奥委会也颁布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聚焦可持续、公信力和青少年。北京冬奥会在筹办之初,就开始对“可持续”做系统性的思考,可以说,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从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可持续性要求的奥运会。
在场馆的建设和赛后利用方面,在规划阶段即着手考虑赛后利用问题,贯彻了可持续理念。同时,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北京冬奥会同样贯彻可持续理念,所有场馆赛时将实现100%绿电能源的应用。
1月27日,运动员在位于崇礼冬奥核心区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进行训练。新华社发
京张地区会成为中国著名的滑雪胜地
南都:你最期待北京冬奥会留下的遗产是什么?
阮飞:我最期待的是冰雪运动及冰雪体育文化在中国的普及。
南都:北京冬奥会可以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发展吗?
阮飞: 我认为北京冬奥会对全国冰雪产业的发展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早在申办冬奥会之初,我国就提出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大目标,这也是国际奥委会最终选择北京作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的一个重要考量。
在这个目标推动下,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将不少于650座,滑雪场数量将达到800座,全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到2025年将达到10000亿元。在相关政策的保障和冬奥会热潮的带动下,我认为全国冰雪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南都:之前谈到冰雪运动,很多人说“冰雪运动走不出山海关”,据你的观察,这种局面发生改变了吗?
阮飞: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前,全国冰雪产业发展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次数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2)》预计,2021-2022年的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的人数能够达到3.0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从冬奥会申办到近几年,滑雪的人数、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次数都保持快速增长。
第二个特点是冰雪运动场馆的数量显著增加。2015年全国总共有568家滑雪场,截至2021年初全国滑雪场总数已经发展到803家,比2015年增长了41%左右,湖南、广东等南方省份也建设了室内滑雪场;全国已建成654块标准冰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可以看到,在整个冬奥会热潮带动下,南方地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也是很高涨的,我们已经摆脱了过去“冰雪运动走不出山海关”的局面。
第三,冰雪产业的业态也更加丰富了,尤其是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开始起步。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所在的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布局发展张家口装备制造基地、廊坊装备制造基地、雄安技术研发基地、石家庄综合服务基地。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培训、会展会议等业态也有较快发展。
尽管新冠疫情给全国冰雪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的冰雪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已经形成了。根据《中国冰雪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2)》的数据,68.4%的游客十分确定会受到北京冬奥会的影响,进而增加冰雪旅游的次数。未来冰雪旅游将是很热门的旅游形式,冰雪旅游消费还会有进一步提升。
1月27日,工作人员在整理雪面。位于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日前各项备赛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新华社发
南都:未来京张地区会成为中国著名的冰雪旅游胜地吗?
阮飞: 我认为张家口已经成为全国滑雪旅游的胜地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张家口崇礼的赛区建设工作,提出赛区建设一定要找准定位,就是建成国际知名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胜地。崇礼开展滑雪旅游有几方面的优势:
第一,崇礼是冬奥会赛事举办地,冬奥会举办将给崇礼带来非常大的关注度和丰富的冬奥遗产,这些将在冬奥会后持续为崇礼的冰雪旅游提供动力。
第二,崇礼背靠着北京这样一个人口数量多、消费能力强的大市场,这是国内其他几个主要的滑雪旅游目的地都不具备的优势。特别是在冬奥会的筹办过程中,北京市和河北省修建了京张高铁、京礼高速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缩短了北京和张家口之间的通行时间,从北京出发现在最快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崇礼。
第三,“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也是促进崇礼滑雪旅游发展的一个优势。
南都:这也是为什么我国选择在这一地区申办冬奥会的原因吗?
阮飞:北京2022年冬奥会在整个冬奥会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冬奥会第一次来到了一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评价,北京冬奥会将永久地改变冬季运动的风貌,这是对我们筹办冬奥会、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高度赞扬和评价。
南都:举办一次大型赛事,真的可以改变我国冬季运动的面貌吗?
阮飞:首先,赛事举办将带动冰雪运动的热潮。国家和地方都在大力推动冰雪运动产业发展;其次,冬奥会举办也将培育我国冰雪运动的文化。特别是能够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在青少年人群中的普及。譬如上海浦东新区就通过教育部门购买公共服务,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滑冰,培养青少年对冰雪运动的爱好;另外,北京冬奥会也将带动冰雪旅游,预计2021-2022年的冰雪季,冰雪旅游的人次数可以达到3.05亿人次。冰雪旅游又可以带动冰雪文化和冰雪产业的发展。
南都:对于南方发展冰雪运动有何建议?
阮飞:我认为南方地区对冰雪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高,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南方可能没有很多机会见到真正的冰雪。这其实是这些地区开展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的优势。
我认为一是可以增加室内冰雪运动场地的供给,吸引青少年来参与。目前的室内保温技术、节能技术已经很成熟。其次,也可以采用仿真冰、轮滑等替代形式来让人们了解冰雪运动的基本内容。二是从教育系统来讲,可以增加冰雪运动知识和文化的普及,在体育课中增加相应教学内容是值得借鉴的做法。第三,北方的冰雪旅游大省可以更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南方市场,形成比较成熟的旅游线路,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人们无法出国旅游,国内的这块旅游市场有待开发。
在张家口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学生在室内滑雪机体验区学习滑雪。近年来,河北张家口紧抓冬奥机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同时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延伸冰雪产业链条。 新华社发
本土运动装备制造商应抓住发展机遇
南都:在你看来,除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冬季运动和夏季运动有什么不同?
阮飞:相比夏季奥运会上的运动项目,我个人认为冬季运动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冬季运动有一定的门槛,需要穿戴专业运动装备,要适应比较冷的天气条件。第二,冬季运动上手的难易程度会比夏季运动项目更高一些,滑冰、滑雪运动的第一次体验可能会阻碍一部分人继续参与这些运动,大众从事冰雪运动往往需要专业教练的指导。第三,冰雪运动对于场地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有滑雪场和滑冰场的场地硬件条件。第四,冰雪运动的发展需要较好的配套产业支撑,比如冰雪体育训练、冰雪旅游服务、冰雪运动装备制造等。
南都:中国的冰雪体育装备制造业是否和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阮飞:是的,我国总体的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业和国外仍有差距,包括个人运动装备和场地设施设备,但是冬奥会也给我国的冰雪装备生产企业创造了在国际舞台上亮相的机会。比如生产防护防撞垫的河北省本土运动装备制造品牌定州天华就将作为短道速滑项目的场地器材供应商在北京冬奥会上亮相;张家口的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是一家生产固定式造雪机旋转支架的生产企业,也将为北京冬奥会的滑雪场提供造雪的服务保障。对于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是很好的发展机会。
南都:北京冬奥会会更多采用国产装备吗?
阮飞:相关厂商只有通过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认证才能够成为冬奥会的装备器材供应商。一些国产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冬奥会供应商。对于更多仍然在发展的国产装备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去和单项体育组织沟通,了解如何取得认证。现在去做好沟通,积累知识经验;未来积极申请认证,才能更多走出国门。
南都:在这方面,2022年冬奥会可以跟2008年夏季奥运会学到什么经验?
阮飞: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确实提升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山东有一家体育装备生产企业泰山集团,他们就借助于2008年奥运会举办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目前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很重要的体育运动装备器材制造商。夏季奥运会项目特别多,一些项目的群众参与不是很广,冬季运动项目总体是很集中的,而且趣味性也很强,从这一点上说,冬季奥运会反而是更有助于培育产业的发展。国产的冰雪运动装备生产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抓住冬奥会冰雪运动参与的热度,加大研发的投入,积极培育本土品牌。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相约冬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