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专业方面的统计,截至2月4日9时27分,春节档新片票房超过38亿元,据相关报道预估,如果保持这一增加速度,今年春节档总票房有望实现80亿,超过2021年春节档的70亿,再创历史新高。
貌似喜人的票房数字,隐含着一种隐忧,从大年初二(2月2日)晚上开始,就不断有业内人士表示,大幅下跌的观影人数,为今年春节档票房冲击记录埋下隐忧。据统计数字显示:大年初一这天,观影人次减少了近900万,大年初二,这一数字则突破千万,减少了1174万,相比于去年大年初二2796.8万的观影人次,跌幅超过了42%。
有电影从业者对此现象使用了“震惊”一词来形容。这或许意味着,如果电影业不及时出台相关措施,春节档下半场,观影人次有可能持续减少,最终创造这一档期票房记录的希望将会变成泡影,甚至存在难以追平去年数字的可能。
两天时间,把2000万观影人次挡在影院门外的首要原因,是让不少观众感到“肉疼”的高票价。去年春节档平均票价为48.9元已属新高,而今年平均票价每张直接上涨了近10元,达到了58.7元,难怪有观众发出“看不起”“是我不配”的呼声。在目前的消费与舆论环境下,电影业迫切需要有所举动,来平息观众的不满。
“降价救市”或是一个较为具备可行性的建议。将黄金时段票价降至去年同期水平,将非黄金时段票价以半价出售,或能激发被高票价挡在门外的观众的观影热情,扭转“看不起”心理的蔓延局面,阻止观影人次的断崖式下跌,为春节档后半段注入动力。
“降价救市”,救的不仅是春节档后半段的人气,救的也是观众对国产片的信任与支持。这些年来国产电影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节节攀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观众对本土电影的偏爱。当然,电影人的努力要被看见,可如果失去了观众的人心,那么好不容易积累出来的国产片观影热,不排除有进入快速降温期的可能,相信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降价救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让观众收入、票价、电影质量等多方面,实现一种调节与平衡。在社交媒体上,不少海外观众晒出了诸多其他国家观众的时薪与电影票价,不少发达国家的电影票价,保持在一个小时时薪或者一杯咖啡的价位上。与之对比,今年春节档的高票价,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最高达90元的票价,确实有点离谱。
“降价救市”还是有不小操作空间的。首先,即便是黄金时段的影厅,也有不少并未达到完全饱和的上座率,降低票价可以提升上座率;其次,对于春节期间作息较为灵活的观众来说,他们当中有许多并不排斥在非黄金时段以较低的票价观影。如果降价对最终的票房追求影响不会太大,又能换得观众的理解与支持,何乐而不为?
对于受疫情影响的电影公司、院线、影院来说,春节档确实是一个集中“捞金”、弥补损失的好机会。但恰恰因为如此,电影业要分外珍惜。如果说受人手不够、观众云集等因素影响,在服务方面打了折扣尚且勉强可以理解的话,那么用如此之高的票价涨幅来“迎接”观众,则很容易造成一种冒犯感。这种被冒犯的感觉一旦留存下来,很容易“报复”到今年接下来其他档期电影,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产电影的前行。
观众对于高票价的不满,应引起电影产业链各环节的重视,并且迅速行动起来,尽快达成共识,找到合理的、好执行的方案。春节档将要过半,留给电影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千万不要等到档期结束之后,再去反思春节档的不足之处,到那时就为时已晚。□ 韩浩月
编辑:张子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中国节·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