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邂逅美好,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精彩不断,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广大群众带来年味十足的新春文化盛宴。2022年2月4日至12日,在广东省文化馆小剧场开展了木版年画、茶山公仔、广州榄雕、广州蛋雕技艺和佛山彩灯体验课,吸引了广大群众尤其青少年朋友参加。
2月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在广东省文化馆小剧场为广大群众解锁佛山木版年画的奥秘。首先,刘钟萍对木版年画的历史传承与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原来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多部汉代文献记载,当时人们把神荼、郁垒绘于桃木板挂在门上或直接绘于门上以御凶,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发展为年画中的门神画。
随后,刘钟萍老师详细讲解木版年画的基本制作流程与方法:有“版”才能有“画”。印刷年画的雕版,每一块都经千雕万刻而成,凝聚着工匠艺人的心血。刀随笔走,以刀代笔,工整流畅的线条反映出技艺的精湛、严谨与细腻,填丹是佛山木版年画最大的特色,其工序细致繁琐,其丹料也须经过特殊配置,因此年画的背景颜色可历经两百年不褪色,被称为“万年红”。
通过刘钟萍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学员们迫不及待想体验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一个个学员撸起袖子与刘钟萍老师一起制作木版年画文创包。
在制作中,棕刷和棕擦是极为重要的两个工具,一个是在木版上均匀上色,另一个则是让包包与木版平稳地贴合。印制成功后,再进行彩绘,有的用上了木版年画传统的“红、黄、绿、橙”四色,还原年画的传统味道,也有的加入紫色、蓝色、渐变色,创作出具有戏服味道的风格。学员们看着自己手中的作品爱不释手,这也许就是木版年画的魅力所在。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认真、仔细地制作,每个人都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新年礼物。学员们亲身体验了年画的乐趣,感受了传统技艺的千年之美,通过木版年画的学习和实践,提升了感知艺术与美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传播。
新春文化之旅还在路上,接下来几天,广东省文化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将开展茶山公仔、广州榄雕、广州蛋雕技艺和佛山彩灯体验课。此外,在春节元宵期间,还将在华南植物园温室区开设广州榄雕和灯佛山彩灯体验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为广大群众送去心意满满、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让广大群众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茶山公仔”又叫“茶园公仔”,因生产加工泥公仔的人主要住在上、下茶园而得名。茶山公仔早在明朝初期已有制作,明末清初至民国初期广为盛行,深受东莞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民众所喜爱。茶山公仔的生产过程与捏朔泥人不同,主要包括练泥、印模、上彩三个步骤。2月5日上午,学员们将在茶山公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暖钦的指导下了解茶山公仔的历史来源及发展情况,并学习体验茶山公仔的制作。
广州榄雕是流行于广东增城一带的一种传统雕镌艺术,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广州榄雕以乌榄核为基本材料,增城自古盛产乌榄,为榄雕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秉承岭南文化精神的广州榄雕刻工细腻精微,形态小巧玲珑,造型秀丽雅致,线条流畅生动。2月6日上午,学员们将在广州榄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曾宪鹏的指导下了解广州榄雕的历史来源及发展情况,并学习体验广州榄雕的制作。
广州蛋雕技艺,是流行于广州地区的集雕刻、绘画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在禽蛋蛋壳皮层表面雕刻、镂空造型的视觉艺术。蛋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广州蛋雕的制作则包括鸡蛋外壳钻孔、掏空、清洗、消毒、绘画、雕刻、装饰等多道工序,可达到鸡蛋壳百年不腐。2月7日上午,学员们将在广州蛋雕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开福的指导下了解广州蛋雕技艺的历史来源及发展情况,并学习体验广州蛋雕技艺的制作。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佛山民间艺术与当地习俗结合而形成的工艺品。佛山彩灯的制作包括设计、扎廊、扪衬、装配四大工序,它用料考究,工艺精湛,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画面欢快热烈,形制千姿百态,成品彩灯以佛山独有的铜衬剪纸做装饰,给人以金碧辉煌的富丽之感。2月12日上午,学员们将在佛山彩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宏宇的指导下了解佛山彩灯的历史来源及发展情况,并学习体验佛山彩灯的制作。
通过此次节庆“叹”非遗春节元宵系列活动,旨在丰富和活跃广大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时代气息、祥和喜庆的春节氛围,展现新时期广东省文化面貌,让广大群众度过一个喜庆热闹、文明和谐的新春佳节。
编辑:陈蓓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