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物流“十四五”规划出炉:鼓励企业抱团出海,投建海外仓

南方都市报APP • 政商数据
原创2022-02-17 14:18

近日,民航局印发《“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据悉,这是中国民航首次编制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将为构建优质高效、自主可控的航空物流体系提供精准指引。

“‘十四五’期间,我国航空物流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规划》预计,“十四五”时期航空货邮运输量保持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达7.0%,2025年达950万吨,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位于前列。全球航空货运网络持续拓展,有效支撑“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建设。货运网络自主可控,中国航空企业在中国国际货运市场份额不低于40%,联通国家数量持续增加,国际物流链条加快延伸。

《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初步建成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航空物流体系,航空物流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体系自主可控能力大幅提升,航空物流对高端制造、邮政快递、跨境电商等产业服务能力持续提高。

pic_262759

新华社照片


我国航空物流主体服务能力仍不强

航空物流业是采用航空运输等方式,实现物品“门到门”实体流动以及延伸服务的战略性产业体系,集成融合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航空物流业,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实现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航空物流发展成绩。具体表现为发展规模较快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较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货邮运输量、货邮周转量分别完成676.6万吨、240.2亿吨公里,规模稳居全球第二,“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全球年均增速2.2、6.5个百分点。

我国航线网络逐步完善。2020年,我国航空货运航班通达国内237个城市(不含港澳台),联通国际62个国家的153个城市,其中全货机通航国家26个。国内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机场群为核心的航空货运网络,国际建成了畅达东南亚、东北亚市场,通达欧美澳等区域的航空货运网络。

《规划》指出了我国航空物流业存在的问题。一是主体服务能力仍不强:我国航空物流企业全货机规模偏小,专业化、全链条服务仍滞后,海外服务保障支撑不足,国际全货运网络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不能较好地满足跨境电商、冷链运输等新兴消费需求,与先进制造业等协同联动性不够。航空货运代理企业在货源组织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基础保障能力不足。我国大多数机场货运基础设施投入重视程度不够、设计理念滞后,货运保障能力不强,装备智能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机场地面保障服务对物流发展支持偏弱,尤其对医药、冷链生鲜、快递、电子产品等货物的专业化保障短板突出。专业性货运机场尚处空白。国内多数枢纽机场货运航班白天时刻获取难度较高。

三是数字化水平不高。行业指标体系不完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航司、机场信息化建设滞后、能力缺失。航空物流各主体信息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接口、格式及信息交换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与航空物流发展联系密切的多个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没有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不能有效支撑物流链条化运营和监管。

四是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符合航空物流发展规律的法规标准体系没有形成,航空物流安全、特种货物运输服务、新业态等法规需要完善,新技术应用、多式联运等标准亟需建立。部分单位未能对航空物流创新发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部分口岸服务能力不足,通关效率不高。部分地区对航空物流认识不够,政策执行不到位,未形成促进航空物流发展的体制机制。行业内外与央地财经等政策协同不够,尚未形成合力。


从“重客轻货”到“客货并重”,统筹好“客货关系”

民航局运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规划》在内容方面重点体现航空物流认识转变的牵引。一是从“重客轻货”到“客货并重”的转变。由于客机腹舱载货具有成本低、通达广的特点,“航空物流发展不能简单追求全货机数量上的增加”,需要统筹好“客货关系”。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客机腹舱仍然是最现实的选择之一。二是从“场到场”到“门到门”的转变。中国航空物流表面上弱在空中,实际上弱在链条,缺乏最先一公里的揽货能力与最后一公里的地面配送能力。三是从单一业态到全局生态的转变。四是从行业管理到融合治理的转变。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优化航空物流产品供给,加强产业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重点推进实施“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完备的保障体系、构建精准协同的治理体系”三大任务,细化12项具体任务,并围绕三大任务提出三大重点工程,进一步明确任务抓手。

具体来看,首先,要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培育多家能力多元、资源共享、运行协同的本土化航空物流企业,提升航空物流企业竞争力。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延伸航空物流链条;支持航空货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实现从单一承运人向物流集成商转型,打造服务优质、链条完整、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航空物流企业。支持“航空物流企业+枢纽”发展模式,引导航空物流企业依托货运功能较强的枢纽机场设立总部或分拨中心,打造轴辐式航线网络。

第二,优化航空物流网络,完善全货运航线网络布局,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和航空枢纽间全货运航线网络,打造畅通生产地、加工地、消费地的快速化、多样化、专业化货运通道;综合利用腹舱和全货运资源,提高货运航班频率和衔接效率,支持航空货运快线和空空联运,提高航空物流网络组织效率,实现货物随到随走。

同时,探索构建通用航空物流网络,充分发挥无人机物流成本、效率优势,扩大交通不便地区无人机干-支-通配送网络,提升区域快捷配送、即时服务,在适宜地区,探索推动通用航空物流试点,助力“快递进村”,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推进通用航空物流网络省际互通、市县互达、城乡兼顾。

《规划》还提到,鼓励国内企业抱团出海,引导多元投入建设海外仓,共建海外货站、转运中心、境外经贸合作区等;支持国内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地面配送企业等加强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提高国际航空物流一体化解决服务能力,为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创造安全可控的衔接条件和备选方案,提升平急协同能力。增强航空物流网络与产业网络的协同,推动航空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国际发展战略对接。

第三,提升市场服务能力。推动消费物流扩容提质。促进快递物流融合发展,鼓励航空物流企业优化作业流程,完善隔日达、当日达、限时达等物流产品,提升专业化运输能力。鼓励航空物流企业增强通关、运输、货物追踪、最后一公里配送等全链条整合能力,支持跨境电商“全球买、全球卖”服务;支持航空物流企业创新精细化物流服务产品,适应跨境电商多批次、高频率、多品种等运输需求。推进冷链物流规模化发展。

第四是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此外,为建设先进完备的保障体系,《规划》要求统筹综合性枢纽机场和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布局,用好“干-支-通”机场基础设施,着力物流枢纽机场存量挖潜、增量提效。支持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邮政快递枢纽等,提供快捷高效的国内国际直运、中转、集散等物流服务。推进专业性货运枢纽机场建设。支持航空货运业务规模较大且具备条件的机场在货运区周边设立物流园区,集聚发展航空物流产业。推广货运电子化,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

为保障主要任务、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规划》还提出了加强组织协同、提升人才保障、强化规划落实三个方面保障措施。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编辑:田爱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