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实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三项工程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推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项工程以“小切口”带动“大变化”,是牵动全局的大事要事。作为革命老区的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成立汕尾市“三项工程”领导小组,市人大采取票选制连续三年将“三项工程”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
现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汕尾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和落实“小切口大变化”民生实事办理制度,高质量推进“三项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老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三年来汕尾培养了“粤菜师傅”5048人次。
职业技能提升,拓宽城乡就业渠道
就业关乎国计民生。“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面向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从技能培训,到吸纳就业,再到创业扶持,有力支持普通劳动者找到一份好工作。
三项工程零门槛或低门槛培训全面铺开,不仅拓宽了技能就业渠道,发挥保就业惠民生的独特作用,还为汕尾带来了劳动者技能素养、就业能力的提升,实现更充分就业。
疫情以来,面对企业复工复产技术工人不足,制造业核心产业链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问题,汕尾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送技工”6557人,这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大军为汕尾加速复工复产贡献了关键的技术力量,让技工与产业一线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
技工与产业一线的联结变得更加紧密。
围绕汕尾市委市政府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目标,汕尾技师学院紧贴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百亿级产业发展和“5+N”先进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设立机电工程与智能控制系、汽车工程与技能服务系、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商贸管理系、现代服务系和公共基础教研部等6个系部,开设24个专业(工种),着力打造计算机网络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水产养殖与加工、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汽车维修和多媒体应用等多个常设专业,培养一批乡村工匠。
除“广东技工”工程外,“粤菜师傅”工程与“南粤家政”工程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让劳动者快速掌握岗位技能和要领,在提升劳动者素质的同时,实现短培训、精就业、快就业。
汕尾桥冲是远近闻名的“千人厨师村”,通过厨艺“传帮带”,构建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带动产业的机制,桥冲籍厨师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大城市知名酒楼。2020年以来,带动桥冲村就业创业1884人,增加村农业种植面积1400多亩,实现村集体农业产值达2000万元,帮扶1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据汕尾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汕尾三项工程实施已有三年,培养了“粤菜师傅”5920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4255人次;新增“广东技工”技能人才6.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4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3.0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0%;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7434人,带动就业创业30669人。
“粤菜师傅”推动油茶、等传统美食进入创新模式,在旅游景区向游客展示。
富民兴村,走出乡村振兴风味之路
以技能提升为基础,构建技能大军,带动创业就业;以美食为媒,擦亮粤菜招牌,乡村振兴“风味之路”;以服务为本,破解家政难题,解决“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在三项工程的引领下,汕尾拉起了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全面促进革命老区的发展。
来自汕尾的林婉玲是2020年度“南粤家政”广东省“最美家政人”,能在全省143位参赛选手中取得优异成绩实属不易,林婉玲说,成长离不开汕尾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严格的培训和精心选拨,当初自己知道政府开办了“南粤家政”免费培训班,这让她看到了就业的希望:“学门手艺,养活自己有份工作。”
三年来,汕尾“南粤家政”培训17434人次。
汕尾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打造“南粤家政”省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市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和“南粤家政”基层家政服务示范站11个,推动解决长期以来家政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促进全市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大力推行“互联网+家政服务”,支持家政企业与社区合作建立基层服务站,整合闲置资源,打造“15分钟家政服务圈”。
数据显示,目前汕尾共建成家政服务超市、省级家政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和市级家政服务培训示范基地8个,引进家政服务培训机构和企业15家,开展母婴、居家、养老、医护四大培训项目,三年累计开展“南粤家政”培训17434人,带动就业创业30669人次。
“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
通过“粤菜师傅”工程带动青年创业返哺家乡,让当地农户增收。“我们实行技术辅导支持、定向采购、分销产品等相结合的农产品品牌化运营机制,提高农户的生产效率”。汕尾市儒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己通过与通过“粤菜师傅”工程回乡创业,在创业过程中享受“粤菜师傅”工程促进就业创业专属融资服务,公司创建了网红海鲜鸡蛋品牌,帮助超过1000名农户增收50%以上,增收超过5000万元。
在汕尾,“粤菜师傅”工程与促进就业创业、食材流通、文旅产业发展紧密联系,通过“粤菜师傅+乡村培训” 粤菜师傅+基地平台”“粤菜师傅+就业创业”“粤菜师傅+文旅活动”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数不胜数。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让“粤菜师傅”工程不仅仅局限于“舌尖”,还带动相关领域快速发展,激发出其更深层次的潜力。如今,市区二马路的“粤菜师傅美食一条街”成为了众多来汕游客打卡美食的网红点,“妈祖文化中心--红海湾灯塔岛”、“晨洲蚝村--金厢十里银滩”“红宫红场--红海湾古炮台公园”等5条“粤菜师傅+红色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总数超4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达64亿元,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汕尾技师学院规划图。
助推产业振兴,搭建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
汕尾积极优化技工教育布局,规划建设陆河县新能源技工学校、陆丰市高级技工学校和海丰县技工学校等3所技工学校,奋力构建“一院三校”新格局,有效填补海陆丰革命老区培养技术工人的空白,全市技工院校办学总规模至2.45万人,年职业培训量至2.6万人。
作为省市共建项目的汕尾技师学院,以培养高、中级技能人才为主,2021年汕尾技师学院提前四年创建成功,实现“三年两级跳”,跑出汕尾“新速度”,有力补齐技工教育发展短板。
教师在讲解工业机器人设备操作。
汕尾技师学院推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技师学院与企业联合开设冠名班,61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71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校内电商直播带货、汽车服务、网络安全、会计实务、家电维修等10个“校中厂”项目和国泰食品、信利学校等2个“厂中校”项目,每年为企业解决用工需求2000人以上。强化与省技师学院、深圳鹏城技师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整合汽车钣金与涂装等多个专业教学资源,推行“2+3”和“3+2”联合办学模式,在优质人才引进、后备人才培育和就业服务对接等方面,实现深汕双城“零距离”,近三年联合培养技工院校学生2000多人。
汕尾推动“广东技工”与汕尾产业发展共同成长,围绕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紧贴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百亿级产业发展和“5+N”先进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专业设置,设立机电工程与智能控制系、汽车工程与技能服务系、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系、商贸管理系、现代服务系和公共基础教研部等6个系部,开设24个专业(工种),年职业培训3611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98.55%。越来越多学生圆了技能“成才梦”,实现“一人读技校,幸福一家人”,“汕尾工匠”已成为汕尾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香饽饽”。
采写:南都记者 唐建丰 实习生 叶胜堂 冯水丽
编辑:唐建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