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又有昆虫新物种!98后广州仔发现“海珠珐轴甲”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02-18 18:55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下称“海珠湿地”)又发现新物种。南都记者获悉,海珠湿地自然学校自然导师朱江在园区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一隶属于珐轴甲属的新昆虫物种,系该物种在世界上的首次发现。

2021年12月朱江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nral上发表这一新物种发现论文,并以发现地海珠为其命名,名为“海珠珐轴甲”(Falsonnanocerus haizhuensis)。

1.png

在海珠湿地发现的新物种——海珠珐轴甲。图片来源:海珠湿地

这并非海珠湿地首次发现新物种。同在去年更早时候,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发现隶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的昆虫新物种——萤叶甲亚科斯萤叶甲属,并命名为“海珠斯萤叶甲”。

在园区昆虫飞行阻拦器中偶然发现,再发现十分困难

2021年6月9日,在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日常监测中,布置在园区内的飞行阻拦器里出现了一只看似平平无奇的昆虫。自然学校的同事将该昆虫交给朱江。这是自然学校的一项常规制度,对园区内的昆虫进行调查和监测。

2.png

布置在园区的飞行阻拦器,用以收集园区出现的昆虫物种。图片来源:海珠湿地

朱江在自然学校负责监测方法的制定,并对数据进行整理与核验。一见到这看似平平无奇的昆虫,朱江就来了兴趣。他初步判断这是拟步甲科的昆虫,但模样十分陌生,无法快速判断到具体的属别,只是认为比较接近于轴甲族的种类。

他用微距设备进行了拍摄,将照片传送给国内轴甲族的研究者周德尧先生。得到的回复是:这是一个“好东西”。同时,周德尧先生也明确告诉朱江,拟步甲科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分类工作的类群,而轴甲族的情况更是十分混乱。其中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轴甲族的标本获取很难,采集难度很高,目前缺少高效采集的方法,研究的材料准备十分困难。

事实也证明,该新物种的再发现十分困难。朱江推测,该种昆虫的活动时间应是晚上,且很可能在灌木或朽木上活动。朱江与自然学校多位同事多次尝试夜间在目标区域采集,在接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未果。

3.png

朱江夜间在园区寻找该新物种时同事为其拍下的背影照片。时值夏日,大汗淋漓,一只小蛾子在他的背上吸取汗液,盐分等矿物质对它们是珍贵的养料。受访者供图

此后,朱江在普通观察采集的基础上,丰富了采集手段,制作了一批悬挂式飞行阻拦器,含有带蓄电池的uv灯珠,具有更高的采集效率。此方法的确采集到了大量的昆虫,但仍未出现该新物种。

4.png

经改进的飞行阻拦器。受访者供图

白天翻阅文献资料,夜晚外出采集,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仍然没有结果。朱江和同事都显得有些疲惫。时间很快接近7月,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在园区采集超过30个新记录昆虫,但再也没有出现一只该新物种。

经总结,朱江认为起初所推测的该物种活动在高大朽木上的结论不一定准确。因为周边的高大朽木已被他们高强度地检查了无数次。朱江心想,这种昆虫或许是像它们的隐头轴甲属的亲戚一样,喜欢活动在低矮灌木枝条上。

在低矮灌木枝条的采集过程中,朱江两次怀疑目击了目标。第一次采集到了体形像的其它昆虫,第二次则失之交臂。在第二次,在朱江准备靠近目标时,该昆虫“假死”落入杂草丛中。朱江和同事将该棵树附近所有地表土壤挖出收集好,放回办公室在棉布上仔细分离。结果只筛选出一些其它的超小型昆虫,不见该物种。

5.png

朱江和同事将该棵树附近的地表土壤挖回办公室仔细分离。受访者供图

无法采集到更多的样本,研究只能在已经获取到这只雌性标本上进行。朱江坦言,这对于分类学的研究是一个缺陷,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由此,他需要在这枚标本上找到足够说服力的特征,并尽量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证明这是一个新物种。

跨洋传递照片,大量练习解剖证明

检阅模式标本是进行分类工作,解决分类争的第一选择。朱江请日本摄影师协助拍摄储存于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模式标本,同时申请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图片传递。

在仔细研读了历史文献和观察模式标本的形态后,朱江基本相信这一枚标本就是一个新的物种,并将种名计划拟为“海珠(haizhuensis)”,属名译为“珐轴甲(Falsonnanocerus)”。这是中国的一个新记录属,其中包含分布于云南的一个老种泰国珐轴甲(Falsonnanocerus thailandicus),而广州的是一个新种“海珠珐轴甲(Falsonnanocerus haizhuensis)”。

该属此前尚未有详尽清晰的解剖版,更没有雌性生殖系统与防御腺的描述,因而该新物种内部的解剖结构尤为重要。极少有解剖拟步甲科经验的朱江购买了大量的黄粉虫成虫用于练习,熟悉拟步甲的内部结构。

在多次练习之后,他才终于开始正式解剖。解剖需要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先从标本数量较多的泰国珐轴甲开始,然后是海珠珐轴甲。整个解剖过程花了一天的时间,拍摄版又花了数天。

aa3a4d3a2d573ec9fdba756ceda7d41.png

解剖后的海珠珐轴甲(左)与泰国珐轴甲(右)对比。受访者供图

2021年12月,朱江在国际学术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nral上发表该新物种的论文,系该物种在世界上的首次发现,并以海珠之名为其命名,称为“海珠珐轴甲”。

对话海珠珐轴甲发现人朱江

自然是无穷的谜团,也是永恒的家园

2月16日,南都记者在海珠湿地自然学校采访到海珠珐轴甲发现人朱江。朱江系1998年生人,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从小就是野生动物爱好者,大学期间就读植物保护专业。

微信图片_20220217153637.jpg

海珠珐轴甲发现人朱江。图片来源:海珠湿地

在海珠湿地工作前,他曾在川西一带从事动植物保护与分类工作。他是与自然同行自然学校的工作人员,去年随机构入驻海珠湿地,成为海珠湿地自然学校的兼职导师。虽年纪不大,但兴趣成为他的老师,从观鸟开始,让他从兴趣者变为从业者。

微信图片_20220217153656.jpg

朱江也是一名观鸟爱好者。受访者供图

在发现证明该新物种的过程中,朱江投入满腔热血,情绪也随工作的深入和成效起伏波动。例如,在初见该物种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接近半个月的常规监测中不见该新物种时非常疲惫,做梦时都会梦到那些被他们监测过多遍的朽木树干;在该物种以“假死”姿态成功脱逃时捶胸顿足;在面临只有一份标本时解剖得非常谨慎。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查阅、检阅模式标本、结构解剖等分类工作,最终成功发表论文,证明该物种为从未被描述过的一个新物种。

e4ec784c395aa2307f59fd7e4e86f41.png

论文节选。受访者供图

在这一过程中,朱江也得到多人帮助,包括与他同行的人一起采集样本,来自业界大咖、国外友人的帮助,以及海珠湿地与自然学校的全程支持。

对于发现该新物种,朱江表现得很是平静。他介绍,昆虫的种类超过了其他所有动植物。目前世界上已知昆虫种类约为200多万种,但依然还有过半的昆虫种类没有被发现。昆虫种类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特点。目前人类对自然的了解并不充足,甚至有不少的新物种都是仅仅通过飞行阻拦器这种方法采集到过。朱江表示,对于分类学,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去做。关于海珠珐轴甲的研究并没有彻底完成。他渴望获得更多的标本,从而获悉更多的第一手生物学信息。

他相信,海珠珐轴甲仅是我们身边野生动植物的九牛一毫,更是海珠湿地生态价值体现的沧海一粟。自然永远是无穷的谜团,也是我们永恒的家园。热爱地球,热爱生活,未来便有无限可能。

海珠湿地:诠释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兼容性

接连发现两个新的昆虫物种,海珠湿地的保护价值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体现了出来。海珠湿地的保护和与之产生的价值诠释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可兼容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存的一种可能性。

海珠湿地被誉为广州“绿心”,总面积869公顷,是我国大型城市中最的国家湿地公园,积淀了千年果基农业文化精髓,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岭南水果的发源地和岭南民俗文化的荟萃区。

3687046b3234f3579399fa6a59393d7.png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海珠区,属于城央区域,与广州地标建筑广州塔距离极近。图片来源:海珠湿地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发布了《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的公示》。经中国动物学会推荐和各级评审考核认定,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珠湿地还成为我国唯一代表,角逐2019年度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

一片生态绿地也成为广州开展自然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极佳场所。海珠湿地近年来每年举办观鸟大赛,让民众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活动颇受欢迎,报名人数远超可容纳规模。

海珠湿地于2015年开创了全国优秀科普品牌“海珠湿地自然学校”,搭建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开放式科普教育平台,通过吸引众多有品质的教育机构进驻,引入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志愿者作为支持力量,打通“政企研学用”闭环,实施“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三进战略,逐步形成科普教育的“海珠模式”,发挥着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93a1d3886a8f235e4e16a0dedfc2007.png

依托海珠湿地的生态优势,自然教育在湿地开展,生活在城市的小朋友不出远门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态魅力。图片来源:海珠湿地

近6年来,海珠湿地与500多个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单位建立合作联系,已常态化开展生机湿地、农耕体验、湿地研学等系列精品课程,为不同年龄群体提供形式丰富的科普教育,近六年来,开展精品课程及大型科普活动共3000多场次,累计参与者达上百万人次,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编辑:代国辉,江英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