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汽车发布1月报:新能源成绩单有点尬,高不成低不就?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汽车
原创2022-02-19 22:26

正式迈入虎年之后,各大车企纷纷公布各自的1月份成绩单,相比其他车企,长安汽车直至情人节当天,才公布自己的1月份销量快报。

单从销量上看,长安汽车的表现仍抢眼。然而,在各家车企加速向新能源市场渗透的今天,长安汽车不仅跌出厂商新能源产品销量榜单,而且无论是新能源轿车,还是新能源SUV方面销量TOP15,都找不到长安旗下任何一款产品。低端主力“干”不过主要对手,借助高端发力,产品系列却陷入“虚假宣传”漩涡。光鲜销量的背后,长安汽车正在遭遇尴尬。

无车型登上新能源销量榜TOP15

在全国乘联会公布的1月份国内各品牌乘用车销量排名中,虽然长安汽车超过了上汽大众,名列第二名,但无论在新能源厂商销量还是新能源轿车、SUV产品的销量TOP15排名中,都找不到长安汽车的名字。

要知道,乘联会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市场去年12月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22.6%。而在去年第一季度,当时仅为8.2%。而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同样达到14.8%,与两年前5.8%的渗透率,已经几乎翻了两倍。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298.9万辆,同比增长169.1%,而传统燃油车去年零售量为1716万辆,同比下降6%。根据乘联会对今年的市场销量预判,已经从预期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80万辆,调整到550万辆以上,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将达到25%左右。

同时,相比起合资、豪华品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渗透率方面的渗透力仍然在加速扩大。相比起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3.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2.7%。去年底,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高达39%,毫无疑问,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的主力军。

如果梳理一下自主阵营中的主流自主车企,各自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已经出现分化。参照去年新能源汽车14.8%的市场渗透率,有约50%的自主车企跑赢大盘。对于长安汽车来说,虽然2021年长安新能源突破10万辆大关,新能源渗透率仅为8.3%,低于平均水平。显然,与奇瑞、广汽、上汽等自主兄弟品牌的差距明显,更不要奢望和龙头老大比亚迪相提并论了。

仅靠奔奔一台走量车型,能在低端市场撑多久?

2020年,长安新能源销量3.49万辆,仅占总销量的1.74%,明显落后于行业5.3%水平。2021年该企业的销量上升至7.65万辆,但在企业自主车型销量中占比只达到4%左右。而随着一些主力车型的相继翻车,长安新能源正面临高低两端均吃紧的局面。

图片7.png

2021年11月底,长安新能源一则文件通知在网上曝光,内容显示:因为终端客户需求旺盛,受芯片供应不足以及部分地区限电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工厂产能不足,订单积压严重,无法及时为客户交付车辆。经研究决定,即日起停止收取相关车型的订单,车型涉及奔奔E-Star车系和CS55-Rock车系。

不出意料,这样的举动,导致消费者马上炸了锅。在长安新能源官方微博下方均能看到网友反馈的诸多问题,长安奔奔E-Star的投诉量剧增。只要分析一下2021年的全年销量,就不难看出 ,长安新能源车的销量重担,基本上是落在长安奔奔上。该车去年销量76381辆,在企业新能源车型销量中占比高达99.89%。可见该车的得失,对于长安新能源举足轻重。

根据长安新能源官方报价,奔奔E-Star官方指导价为29800元起。可想而知,亲民的价格,已经成为该车竞争的一把双刃剑。然而,比起市场热销的宏光MINI,长安奔奔的销量仅为对方五分之一。

UNI系列冲高遭遇“虚假宣传”棒喝

至于在高端发力方面,长安汽车近年已经布局新能源高端赛道,欲凭借UNI系列打开局面。然而,2022开年,却迎来当头一棒,陷入了“虚假宣传”的投诉风波中。

根据业界第三方投诉网站车质网的投诉页面显示,近两个月来,有关长安UNI-K的投诉数量明显增多,从投诉内容看,长安UNI-K被投诉的主要原因为“虚假宣传”,不少车主在投诉中反映,长安UNI-K宣传中的流水灯光秀功能在实车中并未配备。有2021款UNI-K车主投诉称,“长安UNI-K大量宣传欺骗消费者车辆具有灯光秀功能。实际上市后购买到消费者手里发现与车辆宣传的功能根本不一样,UNI-K实车根本就没有灯光秀等功能”。

图片8.png

而且,媒体曝光,此前宣传的远程操作自动泊车功能(APA6.0自动泊车)和老板键,也遭到了“阉割”。有消费者称,当初选择该车,正是被其新奇炫酷的功能所吸引。然而,车辆到手才发现这个功能没有那个功能缺失。然而,截至目前,长安官方也没有对这一事件作出正面回应。

而在去年借助新能源“冲高”,再次成为长安汽车的切入口。2021年8月,长安汽车发布旗下新能源汽车品牌“阿维塔”。而首款车型在广州车展前甫一亮相,却充满质疑声音。本来,由长安汽车、华为和宁德时代三巨头共创成立,堪称强强联手的典范。然而,新车亮相后,不仅没被资本市场看好,引发股价大跌;更招坊间从车辆外观、命名到定位等方面一片骂声。

三年后新能源产品渗透率达35%有多难?

而在今年1月24日,长安新能源对外公布产品规划,除最新的EPA1平台、电动技术、智能技术、全新服务外,还公布了5款新车以及具体上市时间表,其中最早投放市场的A158将于3-4月发布,并于6-7月交付。

长安新能源表示,五年内将推出20余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未来三年预计将投放包含轿跑、SUV、MPV等11款全新产品,主推SDA架构。根据规划,2025年达到300万辆销量,其中新能源产品占比达35%。到2030年,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销量450万辆,新能源占比60%。如果按去年长安汽车1,116,003的全年零售销量成绩计算,到2025年全年销量若无增长,那么新能源车型销量也需达到39万辆才能达到新能源渗透率目标。仅靠奔奔一款产品,难度可想而知。

事实上,比起其他兄弟品牌的全面布局,长安品牌在电动化方面的行动也嫌迟缓。截至今年1月,除了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上市的阿维塔科技首款新车外,长安旗下仅推出了蓝鲸iDD混动系统琮增加新能源市场竞争砝码。据称UNI-K PHEV将首搭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并计划于下半年正式上市,但直至目前,仍然没有进一步信息。对于长安汽车目前在新能源市场的生存状况来说,蓝鲸iDD混动车型、阿维塔高端新能源品牌,或许还能让企业三年后新能源产品渗透率达到35%看到希望。当然,这也只是理论上而已。

南都记者 梁罗喆

编辑:黄露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