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的疾病,它可能生得并不如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精准。当疾病本身超过教科书、指南的描述时,专家和集体的作用就愈发凸显。2003年,著名肺癌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吴一龙教授将循证医学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模式引入中国,并将疑难肺癌病人的大会诊机制雷打不动地固定在了每周三下午进行。近20年过去了,30%左右的肺癌治疗计划被大会诊意见所修改,使得绝大多数患者从中获益,这些成功、挫折带来的宝贵经验,也到了归纳总结的时间。
3月1日,由吴一龙教授领衔的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团队,通过对近20年来发生在大会诊期间的经典病例专家查房、病例探讨、循证诊疗精华进行结集、归纳,出版发布了《龙哥查房—吴一龙教授肺癌典型病例循证思维应用》。“目前这一肺研所的传统,已经从省医走向了广东,进而走向全国。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就广东省大查房、全国大查房的经典案例进行总结,继续将《龙哥查房》的后续部分结集成册,形成系列专著,用典型案例指导同道,以提升全国尤其是基层在肺癌治疗上的能力,让患者获益。”吴一龙表示道。
多学科会诊,改变了不少患者的治疗轨迹
随着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深入探索,诊治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使肿瘤的诊治步入精准化、个体化的综合全病程管理时代。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规范为依托的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能够提供优质的诊疗决策,使更多的肿瘤患者得到全流程的MDT管理,在疾病各阶段制定更合理、更优质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更好的生存结果和生命质量,同时为恶性肿瘤的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支撑和保障。MDT协作组织通过良好的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实施、落到实处的执行,打破专科壁垒,多学科交互合作,互相学习,必将推动肿瘤领域的科学探索及规范化诊治的历史进程。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副所长,肿瘤中心肺三科主任周清表示,吴一龙教授作为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名誉所长,在其领导下,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就成立了囊括内、外、放疗等临床科室,日间治疗病区,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研究的综合发展体系,通过多学科的完全整合,实现了肺癌单病种的综合治疗。
自2003年以来,每周三下午定期举行肺癌病例多学科大讨论,形成了多维度数据和证据的常态化多学科联合会诊,也是国内首建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
2017年举行的第18 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荣获国际肺癌研究协会首次颁发的“癌症患者关爱团队奖
因为多学科介入肺癌诊断、治疗、管理方面的出色工作,在2017年举行的第18 届世界肺癌大会上,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荣获国际肺癌研究协会首次颁发的“癌症患者关爱团队奖,在全球59 个提名候选团队中,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成为亚洲唯一的获奖团队。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钟文昭表示,这样的大会诊机制,从病房走向门诊;从省医走向广东全省进而走向全国。2021年,团队与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分会,中国胸部肿瘤协作组联合推出疫情常态化大背景下帮扶基层的《广东大会诊》,随后走出广东,对全国的肺癌经典病例开展线上大讨论。通过理性客观的思维碰撞,大大提升了优秀肺癌治疗的可及性,让更广大范围内的肺癌患者从中获益。
“这么多年以来,多学科会诊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挫折。归纳起来,多学科会诊意见,对30%的会诊前诊疗意见进行了修改。让一些疑难病患能够从会诊中获益。”吴一龙告诉南都记者。
会诊案例:是范例参考也是宝贵经验
吴一龙表示,为了提升全国基层医生规范化诊疗能力。2022年伊始,肺癌研究所团队通过总结经验,汇总多年来经典病例专家查房、病例讨论、循证诊疗精华,出版了《龙哥查房—吴一龙教授肺癌典型病例循证思维应用》一书。
本书展示了广东省肺癌研究所近20年来肺癌多学科讨论精华,图文并茂地还原了精彩的讨论过程。全书共选取典型病例30个,覆盖肺癌的早、中、晚期,内容涉及高龄患者术后多发病灶的治疗,还有鼻咽癌等合并症的治疗、标准治疗与尝试新药的界限、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的激活问题、手术后超进展的问题、复合型肺癌的诊治、多线靶向治疗后耐药的问题等棘手的肺癌临床问题,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和启发,寻找每一个患者的个体最佳治疗方式,造福于广大患者。
“这是一本临床治疗范例参考,也更是肺癌研究所多年临床宝贵经验的总结汇编“,吴一龙表示,《龙哥大查房》系列丛书还将继续创作下去。比如根据广东、全国大查房的经典案例,丛书还将继续编辑第二部、第三部。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给广大医疗同道,也希望能对临床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超适应证用药:一定需要牢记三大前提
3月1日也是新版医师法颁布实施的首日,其中有关超适应证用药的条款,在癌症治疗这一充满探索性的医疗领域内备受关注。作为肺癌专家、广东省医师协会会长吴一龙表示,即便是在新版医师法框架下,超适应证使用药物也应该注意三大前提。首先是这种超适应证的药物已经有了有效的成功例证,要有临床试验的证据。“如果有证据,就不应被视为超适应证用药。”
其次,就是这种超适应证用药行为在国际、国内的重大会议上有过披露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有效。
最后,医生在应用之前一定要充分和患者做好沟通交流。
“临床医学的发展有时就是会走在我们的监管部门的批准前面,既需要我们不拘泥于旧的方案开展治疗、勇于创新,又需要我们严格的把握好一些关键点。作为医生一定要记住,我们给病人必须是最好的,是而且治疗是有依据的。“吴一龙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