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人口数据,相比2020年,2021年我国净增加人口仅有48万。与此同时,2021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亿人,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高。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和2020年相比,仅一年时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就增长了0.7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快。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养老问题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有专家指出,大众的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到发现“养儿未必能防老”,再到现在已经成了“养老必须防儿(啃老)”。与此同时,年轻一代也开始有了养老焦虑,《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显示,九成“80后”已有了自己的养老规划。
位于河北燕郊的健康养护中心。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全民都在焦虑养老
政协委员建议改善三支柱养老金结构
去年12月23日,《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以下简称《养老需求报告》)在京发布。结果显示,近75%的受访者在考虑父母和自己的养老问题,九成“80后”已有自己的养老规划。
规划养老的人群较为年轻,主要是30多岁到40岁出头。数据显示,30岁以上人群“既考虑自己养老又考虑父母养老”成为普遍现象。其中,30-39岁是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高峰年龄段(40%),其次是40-49岁(33.9%),考虑自己养老问题的平均年龄是39.7岁。从代际看,“80后”考虑自己(85.8%)和父母(94.7%)的养老比例都高于“70后”,显示出更多的养老焦虑。
目前社会对于养老问题是否过于焦虑?对于该问题,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父辈都是“养儿防老”,现在很多50后60后甚至70后,也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他们已经认识到“养儿未必防老”;到了今天的80后、90后,生育意愿下降,他们中不少人认为“养老必须防儿”,也就是防止孩子“啃老”,所以他们现在就要做好各种规划包括储蓄、投资、理财等。
老人在一家银行查询购买的保本理财利息。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养老涉及多元主体,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无论是延迟退休年龄还是养老金制度的改革都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陆杰华认为,现在全民都在焦虑养老,不仅是老年人,还包括现在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但很重要一点就是别抑郁。从个体上来说,生孩子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方式,不生孩子的话还有其他方式,比如社保、购买第三支柱、企业年金等等。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了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孙洁指出,从我国三支柱养老金结构来看,目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不断完善,覆盖面持续扩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基金试点情况不及预期。对此,孙洁建议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建议提高企业年金强制性
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副院长孙洁指出,从我国三支柱养老金结构来看,企业年金占比偏低,结构明显失衡。
截至2020年末,我国养老金规模合计8万亿,其中第一支柱规模约5.8万亿(不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占绝对主导地位;第二支柱规模约2.2万亿,覆盖面较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基金可忽略不计。第二、三支柱发展不足使政府未来面临较大的财政负担,促进第二、三支柱发展,优化多支柱养老金结构也应成为未来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和完善的重要方面。
孙洁认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后,应考虑适当降低基本养老金缴费比例,以减轻企业负担,为建立企业年金提供支持。之后,试点推行企业年金强制加入政策,即所有企业缴纳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均应建立企业年金。
孙洁建议,提升企业年金强制性,扩大覆盖率,应优化制度设计, 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协调发展;加快调整企业年金机制, 扩大企业年金缴费来源,协调企业养老保险整体发展;简化加入企业年金程序。
2021年12月18日,在合肥市蜀山区清溪路社区一家护理院,护士在指导老年人做康复训练。新华社发(陈三虎 摄)
老人养老靠自己
政协委员建议启动老年人就业市场
《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显示,50岁及以上群体的巨大养老消费潜力开始呈现。“60后”即将步入老年,老人的平均教育水平显著提升,老人自我健康测评良好,健康意识较强。养老观念上,这届老人养老观念更加积极,养老选择多元化;老人养老靠自己,除了稳定的退休金,60岁及以上群体还有相当数量的金融资产和房子等不动产收益作为养老金来源,不靠子女也有能力追求更有品质的老年生活。
不同人群的养老费用来源渠道相似,构成比例略有差异。数据显示,“80后”依靠“理财”者多,通过租或售“房产”补充养老费用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年轻一族已经不像老一代人群那样对房产投入较深“感情”,而是认为房产只是一项投资。“50后”“60后”养老费用来源大部分还是靠存款和国债。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随着老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养老选择多元化,老年人再就业的问题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启动老年人就业市场准备试点
今年全国两会,白岩松提交了一份《启动老年人就业市场相关准备和试点 助力积极老龄化进程》的提案。他建议,启动老年就业市场的准则,第一是自愿原则,第二是不挤占青壮年就业市场原则,开辟新的老年人就业领域。
对于大众养老观念从“养儿防老”到“养老防儿”的转变这个说法,白岩松表示,去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共识。“但我觉得化解是个人的事情,像我们这代人从没想过孩子养老,因为都是独生子女。不是不孝顺,而是一个人的肩膀扛不起那么重的一座山。小两口的身上可能要扛着两家父母四个人。”
因此,白岩松认为,需要社会养老机制的快速建成,未来中国依然是家庭养老,但家庭养老必须建立在和社区养老紧密结合的前提下,科技养老也非常重要。
白岩松指出,启动老年就业市场的提案不仅仅涉及老年就业市场的研判和启动问题,同时特别建议现在的延迟退休一定采用自愿原则。
在提案中希望能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比如出生地是在西北、西南、东北或少数民族地区的退休人士,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退休之后回乡服务,以三年一个周期。当然这主要涉及文化、科技、医疗、教育等方面。这样的话,退休人士也可以弥补地方年轻人才向外出走的困境。
白岩松强调,这个提案有两个准则,第一是自愿原则,第二是不挤占青壮年就业市场原则,开辟新的老年人就业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在白岩松看来,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有面对养老问题的焦虑,但养老没有必要变成巨大的压力,而是可以演变成日常的生活习惯。对此,他也为年轻人提出一些建议,“我的主张是你需要有财富的准备、兴趣爱好的准备,尤其是健康的准备、朋友圈的准备,还有好的心态准备。这五点是迎接未来养老很重要的因素。”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老年大学举办趣味体育运动会,一位老人在参加足球射门比赛。新华社发(曾祥辉 摄)
直击养老痛点
政协委员建议扶持开办养老式医院
老了最担心什么?《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指出,与传统没钱养老、没子女照料的情况相比,当下趋向于自主养老的老人,主要有三大养老痛点:担心突发疾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护理人员不专业或好的靠谱的护理人员难找;医养服务好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占比分别为31.13%、29.59%和26.56%。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之一,养老产业直接涉及的有养老照护、老年用品的制造及销售、老年医疗等。截至2020年底,全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为31.9万个,其中民办占56.9%。现有养老产业发展水平也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计划提交有关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孟丽红:鼓励扶持开办养老式医院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副董事长孟丽红计划提交“大力推动养老产业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提案。孟丽红在提案中表示,当前,我国针对养老服务出台的政策较多,但缺乏了具体与之匹配的实施细则,且未对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进行区分。
因此她建议出台《促进养老产业发展法》,以引导和促进养老产业的规范发展,建立市场开放的法律环境;确立融资支持与财政支持的立法内容,养老与社会福利统筹规划的法律政策等,为养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患病率高、病程漫长、医疗服务依赖性大的特点,孟丽红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开办养老式医院,在提供基础服务之上,增加提供先进的医疗和娱乐服务,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但是开办养老式医院投资大,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也可适当的租金补贴、经营补贴;还可将养老式医院中老年人的诊疗费用纳入医保体系的做法全面推广等。”孟丽红提到。
孟丽红还提到养老机构和服务人员专业水平问题。她提出,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促进养老机构与高等(高职)院校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固定输送多层次的专业人才,建立培训补贴和岗位补贴制度,以减少人员流失。最后加强养老服务团队建设,吸纳更多人才加入。培育养老服务人才市场和线上平台,为招聘信息、服务需求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
综合:南都记者 冯奕然
综合自南都此前报道(南都记者王凡 潘珊菊 许爽 梁思华 实习生王玮 赵姬 张宇 季炜炜)、新华网
编辑:冯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