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市民关切,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推动旧站加装电梯;情系地铁建设,用心倾听民意,打造“公众观察员”团队……22年来,从初入职场的小青涩,到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职场精英,陈艳艳走出了一条属于女性的职业道路。
陈艳艳,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主任,2021年度广东省三八红旗手。
回应市民关切,推动旧站加装电梯
从业22年来,陈艳艳长期负责广州地铁服务热线、信访处理和建议提案等公共关系工作,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全力为群众办实事。这是陈艳艳和团队仄仄不倦的追求。
说起印象最深的事情,陈艳艳提起了一部电梯。
东山口站D出口因建设初期场地不足,无法加装电梯,给乘客尤其是残障人士出行带来不便。广州地铁针对该事项曾开展多次研究,但因红线内空间不足,疏散不能满足国标要求,加装难度极大,一直无法破局 。
2021年4月,多名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提出在此加装电扶梯的建议,陈艳艳想,凝聚各方力量或许可以创造破局良机。说干就干,她多次协调省市相关单位现场调研,终于统一意见:跳出地铁现有条件限制,采用借地方式解决难题。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闻讯当即表示大力支持广州地铁为民办实事,全力配合加装电梯施工。期间,陈艳艳组织内部团队在12天内提出8个备选方案,经多轮比选研究,最终敲定“双向电动扶梯”方案,并第一时间完成施工招标。
目前,东山口站D出口电梯加装工程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待旁边其他单位施工完成腾挪出场地后即可进场实施。
当前,在老龄化、三孩政策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适老化”“无障碍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的方向。陈艳艳带领团队开展 “老线路新活力”专题调研,分析当前设备设施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完善老线路服务设备设施,助力广州地铁老线路实现“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南都记者近日从最新公开的招标文书中获悉,广州地铁拟开展线网车站加装电扶梯工程勘察及可行性研究项目,范围将覆盖广州地铁负责运营的大多数线路。“虽然地铁旧站加装电梯的难度不小,但为了群众的幸福出行,广州地铁还是愿意尽最大的努力。”陈艳艳表示。
“全程用心听” ,打造“公众观察员”团队
日前,服役近25年的广州地铁一号线迎来首次大修,大修后将以更好的状态开启服务市民的新征程。广州地铁从一号线开始, 一段又一段的线路在地平线下延伸开来。从1997年到2022年,广州地铁运营里程达到589.4公里,广州地铁“从无到有”,实现“区区通地铁”,加速打造“轨道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一直以来,广州地铁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广大市民大力支持。说到这里,陈艳艳提起了一位情系地铁建设的热心市民——严嘉汉。
严嘉汉老先生,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和帮助广州地铁的热心市民代表,给陈艳艳留下了深刻印象:“严嘉汉先生在1985年因公被派去香港两个月,在香港每天乘坐地铁,十分方便,而当时的广州,公共交通比较落后,市民出行除了公共汽车就只有自行车或者走路。数以万计的自行车涌上海珠桥的照片层被人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观,从香港回来,他深深感到,广州必须要有地铁,否则绝对不可能解决广州的交通问题,地铁梦深深地扎在了心里,从此也跟地铁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8年3月,市建委把广州地铁路网规划方案在媒体刊登,请市民为建地铁出好主意,严嘉汉对一号线的走向写信提出建议。
1999年春节,地铁一号线全线开放给市民观光15天,严嘉汉提出了10多条建议,并被广州地铁评为最佳建议奖,1999年6月28日,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运营,2000年8月,严嘉汉成为第一批的地铁乘客监督员。此后,二三十年来严嘉汉先后为广州地铁提了600多条建议,成为广州地铁与市民“同心同行”的一段佳话。
如何做到认真倾听、妥善办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呢?秘密在于,陈艳艳带领团队构建的“政府、行业、媒体、市民、社区、员工”六位一体的公益性国有企业新型公共关系网络。通过该网络的运转,把社区居民、来访群众、代表委员等关心地铁发展的人士团结起来,打造成一支以公共事务、财经、环保等领域专家为主的“公众观察员”意见领袖队伍,把网络、电话、信件等各种渠道的意见和建议都认真梳理、高效办理、妥善回复,通过机制和团队的力量做到“全程用心听”。
构筑起免疫屏障,3万余名员工无一人感染
2020年1月正值春节期间,国内爆发新冠肺炎疫情,陈艳艳本来在湛江老家照顾生病的儿子,作为广州地铁集团爱国卫生分管领导,她关注到疫情形势后,毅然将孩子交给家人照顾,火速赶回广州牵头疫情防控工作。
广州地铁是一个女性“半边天”的企业,与陈艳艳一样选择“逆行”的,还有战斗在一线的女站务人员,她们在疫情防控期间放弃了“小家”,走向火线守护“大家”。随后,广州地铁在全国第一个把防护措施提升至最高级别,第一个启动入站测温、第一个明确全体员工戴口罩上岗,一系列快速有效的防疫举措,让市民在非常时期安全、快捷出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阶段后,陈艳艳一直在为员工解决疫苗接种的问题。“让战斗在一线的员工早日接种疫苗,构筑起免疫屏障,才能让大家安心为乘客服务”。陈艳艳如是说。
在陈艳艳的多方奔走下,有关单位考虑到地铁一线人员的工作特点,通过“地铁接种专场”的形式,集中开展接种工作,让战斗在一线的地铁工作人员披上了免疫“铠甲”。
在全体地铁人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发生以来,广州地铁集团在境内的3万余名员工无一人感染、日均800多万客流无一人在地铁范围感染、4万多名参建单位人员无一人在工地感染,为保障“地下大动脉”畅通有序筑牢防线。
采写:南都记者钟丽婷
编辑:钟丽婷,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