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许玲:职教与普教不仅同等重要,还要被同等重视

南方都市报APP • 奥一新闻
原创2022-03-07 17:55

未来你选择让孩子上普高还是上职校?

“中考分流”制度施行以来,当一些家长因“一半孩子读不了高中”而焦虑时,另一些人则将目光转向了职业教育。

“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傍身”。提升技能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我国产业发展看,到2025年技能型人才缺口率将达48%,技术蓝领缺口更是高达3000万人。

我们需要大批的技能人才。但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的评价意识。上职业院校能否拥有美好未来?职业院校发展中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

微信图片_20220307130154.jpg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就以上话题接受奥一新闻专访。

多年来,作为“职教领航人”,在三尺讲台,她执起教鞭为职业教育培育师资;在全国政协,她深入一线调研,为破解职业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难题探索思路和对策,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闯关解难。

今年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攻坚克难的关键年,谈起未来发展,许玲眼中透着笃定和坚毅:“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我非常欣慰,很受鼓舞。我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充满信心。”她呼吁社会各界给予职业教育更多关注和支持,“共同迎接职业教育的春天。”


谈履职:秉承教育初心,永葆职教情怀

奥一新闻:自2018年履职以来共提交了16件提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大职业教育领域,为什么会特别关注这个领域?

许玲:对职业教育,我有一份情怀。我工作的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要是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院校。我们历来跟全国各类职业教育领域里面的同行们交流比较多,对学生也比较了解。

这么多年来,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少误解,认为职业教育学生是学习困难群体、就业低薪群体、岗位边缘化群体。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技能型人才对国家产业的支撑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需要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奥一新闻:您刚才提到“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能具体谈一谈吗?

许玲:从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开始,职业教育从国家层面就被认为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但我觉得光“同等重要”远远不够,还需要转化为各级政府的“同等重视”。“同等重视”意味着在资源分配过程中,要将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平等看待。

举个例子,2021年为补充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了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全国各省份都在大量招聘教师。但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当年的教师岗位指标大部分给了基础教育。分配到职业教育的教师编制很少,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尤甚。事实上,这些地方职业学校的师资非常缺乏。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考虑多提供一些教师岗位指标给职业教育?我们了解到,目前这一点中西部好多省份根本做不到。所以我认为,在资源的“同等重视”方面,我们离做到“一碗水端平”还有距离。


谈“师资”: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奥一新闻:您今年的提案里包括“优化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这个问题您已经提了两年,情况出现了哪些变化?

许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国现有约3088万名职业教育在校生,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来带动。

这两年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已有很大改善,国家高度重视,包括相继出台的“职教20条”和“职教师资12条”(《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都对职业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我提的很多建议也被采纳进去了。


奥一新闻: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方面,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许玲:随着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现有培养体系已跟不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虽有一定改善,但整体情况仍不容乐观。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就是“层次低”“院校弱”“体系不完善”“渠道不畅通”。

职业教育需要融“职业性、专业性、师范性”为一体的‘双师型’教师。这个队伍普通高等院校培养不了,要依靠职教师资建设来完成。对比参与普通教育师资培养的院校,有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还有一批地方的骨干师范大学再加地方的师范学院这么一个完善的体系,目前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独立设置的院校只有12所,参与的院校也只40所左右,而且大都是一些地方性的院校,规模偏小,以本科为主,没有博士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

职教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的渠道也不通畅。地方教育局一刀切的“逢进必考”教师招聘制度与考试内容,对于以强调培养“三性融合”的职教师范生来说,很难有优势。此外,由于职业教育领域教育硕士的专业代码问题,很多该领域的硕士毕业生不能顺利进入中职学校工作。

因此在一系列的短板下,首先建议通过部省合建的措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师范大学;其次也要加快推进“本硕一体化”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带动高水平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第三要为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开辟绿色通道,提升职教师资的培养层次。


谈“职教本科”:加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

奥一新闻:“职教本科”是这个春天的高频词,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您如何看待这一发展?

许玲:回顾职教本科建设突破发展的这两年,可以感受到中国职业教育的勃勃生机和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改革勇气。作为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广东目前已经拥有两所全日制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和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同时,已有至少8所高职院校积极推动升本,包括3家公办学校和5家民办学校。我希望职教本科建设的步伐更大一些,让更多院校进入职教本科的培养序列里面。

同时,为避免与普通本科同质化发展,要加强“职教高考”制度建设、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与教学标准、实践教学标准、职业培训标准及评价体系标准等系列标准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更加突出和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奥一新闻:广东省在职业教育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何更好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促进本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许玲:广东是当之无愧的职业教育大省,办学质量也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在这几次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的金牌数也从侧面证明:“广东技工”在全国是一块响当当的名片。

近年来,广东涌现了一批跻身全国高职教育第一梯队的学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

随着珠三角产业带急速升级,对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我建议,广东要实现职业教育更上一层楼,需要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有相当大的差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广东的职教发展会再上一个大台阶。


谈“产教融合”:建立多层督导体系、确保落实到位

奥一新闻: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却存在着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现象,您认为该如何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许玲:产教融合是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关于这一块,可以说国家应给的政策全都给了。我觉得这个事要落地执行,光有政策文件还不行,还需要有针对各地市的配套细则。这个细则要细到什么程度呢?院校可以照着它找到当地的企业,去申报减免税收、减免教育附加费等。

职业院校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而企业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对企业来说,参与产教融合是要有投入的,怎样让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央企、国企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我觉得细则要到位。据我们调研,目前各地在政策执行中的配套细则上尚有所欠缺。国家优惠政策不能落到企业身上,达不到良性发展的效果。我建议,针对产教融合政策落地执行,国家、地方政府应建立督察制度,具体可参照环保政策的督察工作。


奥一新闻:中央在文件里反复提职业教育要提高适应性,适应性指的是什么?如何才能提高适应性?

许玲:适应性指的是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的需求、行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但是如何才能提高适应性?我觉得首先院校的考核标准上要增加一条:毕业生的质量由第三方评价说话。第三方可以通过就业对口率、初次就业的薪酬水平等指标进行评判,用这些指标衡量毕业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贴合程度。与此同时,这种第三方评价应该与院校办学声誉、所获资源挂钩。只有当这样的反馈链形成,院校才会加以重视。否则,院校只会继续关注论文发表质量、项目数量等“上层”的指标,学生一毕业便与学校脱离。现在中央对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也正是要破解这个问题。在产品质量与办学资源链接层面,政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院校需要改革,教育行政部门也需要改革,去思考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真正与院校办学资源挂钩。


监制:刘丽君

策划:谢江涛

统筹: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张洁莹

设计:郑柏琪

编辑:管玉慧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