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孙飘扬:建议扩大药品专利期限补偿效力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2-03-07 19:02
1522x413_62247d8e4dabd.jpg

对于我国创新药研发的知识产权保障,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关建议。

日前,南都药企合规研究课题组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提交了《关于扩大药品专利期限补偿效力和授予条件、促进医药创新的建议》,对创新药的专利期限补偿等方面提出建议。

“2021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生效实施,其中明确了建立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但是,根据目前出台的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来看,对该期限补偿的效力规定过于狭窄,从而导致创新药虽然有机会获得专利期限的补偿,但其阻止仿制药或改良性新药的效果可能大折扣。”

南都记者透过孙飘扬的建议中留意到,他以《专利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专利法实施细则)新增第八十五条之六规定为例,该实施细则的条例规定,药品专利期限补偿期间,该专利的保护范围限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新药,且限于该新药经批准的适应证。药品专利期限补偿期间的专利权与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前具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孙飘扬认为,该条文中限定的“批准的适应证”,仅就该一个条文无法准确理解。即使理解为同一上市许可人基于其创新药所获批的所有适应证,其他主体也有可能开发2.4类新药(新的适应症)来绕开1类新药专利延期的限制。

除了上述专利法实施细则外,南都记者留意到,2021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专利审查指南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审查指南),该审查指南作为专利法实施细则的下位法,必须依据实施细则的内容来细化规定。

孙飘扬认为,从审查指南中规定的内容来看,上述“经批准的适应证”一词的理解,比实施细则相关规定表面看起来的更加狭窄,其真实含义可能是“申请药品专利期限补偿时所依据的药品说明书中已经批准的适应证”,而不包括任何后续获得批准的适应证,更不包括除上市许可人以外的其他人以2.4类新药形式获得批准的适应证

同时,专利审查指南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可以申请期限补偿的新药中,不包括在境外已上市后在中国申报的5类药,但孙飘扬认为,实际上这些境外已上市新药在中国也经过完整的临床试验,大部分的专利期已经消耗掉。

“近年来,国内医药企业大量引进国外优秀的创新药品种,上述规定将导致国内药企在引进国外新药时,由于剩余的保护期过短,专利又无法获得期限补偿,无法收回投资成本,只好放弃引进项目,既不利于中国药企通过引进海外先进技术加快创新和提升水平,也影响了一些优质创新药的可及性。”孙飘扬说。

据了解,抗癌药是临床试验耗时比较长的一种药品种类,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存期较长的肿瘤,需要和已有的标准疗法取得生存期方面的优势数据,导致临床试验总时长占据了20年专利期的绝大部分。而由于临床治疗的现状,同一药物,用于同一种肿瘤,只是用药的时间阶段不同,例如早期、晚期,一线、二线、三线用药,都需要开展各自独立的临床试验来申报上市,在新药第一次批准后,每完成一个临床试验申报上市,都视为一个新适应证,即一个新的2.4类新药。

“因此,如果首次上市时专利权人使用化合物专利来申请延期,仅能覆盖当时的适应证,新增2.4适应证需要额外的延期,将导致很多适应证无法得到相应的期限补偿,这使得其他主体可以轻易地仿制未获得延期保护的那些适应证来绕开专利期限补偿制度,极大地打击新药研发企业的动力。”孙飘扬指出道。

南都记者了解到,对于上述可能涉及对创新药不利的情况,孙飘扬在建议中表示,在《专利法实施细则》和《专利审查指南》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上述情况,允许在中国进行了完整临床试验的进口新药获得专利期限补偿。

与此同时,孙飘扬还建议,应增强专利期限补偿的效力。“至少对于首次上市的创新药,当使用化合物专利来申请期限补偿时,其期限补偿效力应能够覆盖该药品所有的适应证,而不仅限于申请时已批准的适应证”。

南都记者 贝贝

编辑:贝贝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