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李国栋:强化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才能纾缓医院压力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3-07 20:19

800x400_6222bc912070e.jpg

两会•访谈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栋是家庭医学领域的专家,他也是香港医学专科学院前任主席。目前,他担任香港圣约翰救伤会主任、圣公会福利协会主席。由于参与香港疫情防控,李国栋未能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在此之前,李国栋接受了南方都市报的书面采访。

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心下移,是中国医改面临的一个长期任务。李国栋表示,稳固的基层医疗结构和医疗服务的效用是相辅相成的;稳固的基层医疗结构与公平分配的健康保健服务亦是互相联系的。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角色必须相互配合,各展所长,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

微信图片_20220307171136.jpg

全国政协委员李国栋。

“家庭医生”可以省钱

南都:你曾担任世界家庭医生组织主席,“家庭医生”的运作方式是怎样的?

李国栋:“家庭医生”是指病人第一个应该去见的医生。在“家庭医生”概念十分普及的地方,不少人在儿时已由一位家庭医生照顾。所以家庭医生对他的身体状况和病历十分清楚,以致可以在治疗方面提供适当意见。反之,没有“家庭医生”概念或概念模糊的地方,看病像购物,部分患者会就同一个健康问题向多名医生求诊(doctor shopping),往往因此而延误病情,这种模式也不利于对病人持续地护理。家庭医生是以社区为本的基层医生,为男女老幼提供持续性和全面性的医疗服务。医生与病人通过沟通、合作和建立信任关系,病人就好像医生家庭的一分子。

家庭医学是一门医学专科。家庭医生受过家庭医学培训,有能力治疗大多数疾病,并为个人从婴儿、童年、成年到老龄的人生阶段,提供全面医疗保健。而且,家庭医生与患者维持长久和信任的医患关系。此外,社区的家庭医生往往了解影响健康的社区因素和社会决定因素,会考虑健康问题对患者家庭的影响,有需要时,家庭医生就可以协调专科医生和转介患者入院治疗。

根据外国的研究,以一万人计算,每增加一位家庭医生,每十万人中将可减低70人死亡,这相当于减少9%的死亡率。在某些国家的基层社区,当家庭医生比例高于专科医生,医院门诊、急症室求诊,以及住院治疗的使用率均会明显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以家庭医生为中心的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最佳方法,这样的医疗体制不但节省金钱,而且可以更有效妥善利用价格高昂的专科。”

稳固的基层医疗结构和医疗服务的效用是相辅相成的;稳固的基层医疗结构与公平分配的健康保健服务亦是互相联系的。家庭医生和专科医生的角色必须相互配合,各展所长,才能发挥最大的医疗效益。

南都:香港和世界其他地区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有何特点?在你看来家庭医生的未来发展模式应该是怎样的?

李国栋:香港是一个医生自由执业制度非常成熟的地区,而且香港拥有双轨并行、公私营医疗互相配合的医疗系统。我们开展医疗服务的方式和内地有很大不同。鉴于人口高龄化和慢性病患者增加,强化基层医疗健康服务是纾缓医院压力,达致全民健康覆盖的治本之策;而基层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以社区为单位、以市民为中心和以健康为目标。由于各地社会情况不同,难以直接复制其他地区的政策或制度。

对中国内地来说,全科医生是提供基层医疗签约服务及分级诊疗制度的基石,只有加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大力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分级诊疗概念普及化,才能促进基层医疗发展,全面改善市民健康素质,长远减少医疗负担,构建健康中国。

pic_986971

在长沙果园镇杨泗庙社区,家庭医生指导居家老人用药。 新华社发

加强大湾区内医疗合作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香港和内地在医疗健康领域有哪些合作空间?

李国栋:我们要在大湾区构建健康共同体,打造优质生活圈。长远看,大湾区人口高龄化的现状将对医疗系统构成沉重压力。湾区内的合作互补前景广阔。加强人才培训、完善医疗监管、推广基层医疗、优化激励政策、医疗创科融合是优化及完善大湾区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湾区内的城市发展相对成熟,文化、语言相近,若能克服制度上困难,透过三地的互联互通、创造良好医药卫生投资、营商环境,使大湾区有更多非公立医疗机构设置,推动及加强湾区内医疗合作,进而扩展至全中国,这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为配合大湾区内全科医生的培训和发展,特区政府也鼓励医学专科学院和家庭医学学院在大湾区开展培训交流计划,协助提高大湾区医疗人员的水平。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亦已于深圳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开展医学培训。

pic_1062926

在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区,湖南省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服务。    新华社发

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仍有完善空间

南都:你如何评价中国目前的医疗健康体系?特别是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医疗体系应该如何适应?

李国栋: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

尽管中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快速发展,但仍面对不少挑战,包括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医疗服务水平参差、民众对全科医学的感受度较低、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尚未完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资源保障性和市场性的失衡、医患间缺乏信任、市民就医不良体验等,一些根本性问题仍需解决。

基层医疗是个人和家庭在一个持续医护过程当中首个接触点,良好的基层医疗为老百姓提供“全面”以及“全人”的照顾,并特别着重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可及、以居民的整体健康为中心、提供持续性的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疗体系。

要完善医疗健康体系,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去“看病难、看病贵”的诟病,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贯彻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角色,建立“一(医生)对一家庭”长期服务模式,改善医患关系;规范全科医生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培训水平;深化医学人才培训的工作,激励医学生及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累积临床经验;强化基层医疗,推进改革财政上安排,均衡医疗资源,包括推进公私营协作模式、保险模式、以及自愿储蓄计划;完善监管制度,确保医疗健康服务安全及有质量保证。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实习生 但是 张雨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2全国两会
2022全景看两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