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校长:大学发展更重视质量,一流高校要培养新知识创造者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3-09 12:52

800x400_6222bc912070e.jpg

两会•高端访谈

最近,教育部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武汉大学此次有11个学科入选,其中7个学科为理工医科,表现亮眼;2月底,武大首颗学生自研微纳卫星“启明星一号”成功发射,再次在网络上引起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成绩是武大过去五年快速发展的一个注脚。

面向“十四五”,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对武汉大学未来五年酝酿出新的发展规划: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哲学社会科学见长、理工科进入一流学科前列、矢志追求卓越、硬核实力雄厚、全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五年后,武大的‘国字号’师资将突破一千人,教职工总人数将再压缩一千人。”

他始终认为,一所一流大学应该汇聚更优秀的人才,有更活跃的学术氛围,有更高效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南都记者独家对话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在访谈中,他再次分享了自己对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热话题的新思考。

窦贤康图.jpg

全国人大代表 中科院院士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

谈人才培养

一流大学要培养人类新知识的创造者

南都:近期,武大制造的微纳卫星“启明星一号”成功发射引起高度关注,先后有50余名学生参与设计、研发及测试,他们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成就?

窦贤康:武大的测绘遥感学科是传统优势学科,历来排名全国第一。越是优势学科,我们越注重它的现代化。比如测绘遥感学科,过去我们注重软件研发,现在重视高技术系统。2017年,武大专门成立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发展空间卫星和载荷技术,重点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批新生代人才。

造卫星是个技术活,依葫芦画瓢是没用的,需要非常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武大近年来强调基础学科发展,给学生奠定坚实基础。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一流的师资,我们优秀的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武大也倡导要让更多学生参与一线的科研任务。所以,一些遥感学院的学生特别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生,尽量让他们参与重点项目之中,他们能有这样的成就,我也非常高兴。

卫星图.jpg

“启明星”卫星发射及测控第二现场

南都:您也谈及培养学生的理念,在您看来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窦贤康:大学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内外的共识是要推行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一定要通过这种教育,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扎实才会有创新精神,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流大学,始终是要培养人类新知识的创造者,国家为什么进行“双一流”建设,就是要推动高校培养越来越多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南都:培养创新人才是很多一流高校的共识,但我们的创新能力却似乎并没有十分明显的提升?

窦贤康:创新有个前提是超越固有知识,但如果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那么不可能谈超越,就像踢足球,如果球都踢不稳,不可能学会“倒钩”。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前我们大学基础比较薄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这几年科学技术进步很快。虽然我们要打破“唯论文”的评价倾向,但是,高水平论文无疑是公认的衡量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这几年,中国在包括nature、science等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中国年轻人才的汇聚速度快速提升,科研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科学家都拥有很好的国际视野,而且近年来又有很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回国干事创业,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们再提培养创新人才,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创新总是在年轻人身上迸发的,这几年武大的年轻人也表现突出,一些过去少见的创新研究越来越成为可能。武大如此,其他大学也如此。我相信,未来中国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南都:人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灵活就业人数已达两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去送外卖也被媒体关注,怎么看这一现象?

窦贤康:职业是没有贵贱之分的。我们当然希望经过复杂训练的大学生,未来做一些复杂的工作,但大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着就业市场的变化,一些行业开始发生剧烈的演变。但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一些大学生可能从原本较为传统的就业市场比如国家机关、大型企业、高等院校转向新业态,这无可厚非,因为新业态在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一些领域的就业门槛在不断提高,一部分大学生要做好准备,未来如果灵活就业成为一个趋势,大学生要学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很多年轻人希望,一毕业就有一份体面而稳定的工作,他们很在意这个踏入社会的起点。实际上,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是一种选择,小型研发机构、小型企业和社区是一种选择,自主创业、送外卖和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这些选择都是创造价值的舞台;与选择相比,更关键的是,人生要不断地学习进步,不断地用自我的奋斗和努力创造新的价值。只有青年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

谈职业教育

职校不能是退而求其次的“大学”,鼓励一线技术人才一流企业参与

南都:去年实施“双减”后,国家层面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未来普高和职高的比例要达成1比1,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相比,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窦贤康: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要求更高,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的人口基数大,近年来每年参加高考的学生超过一千万,还有不少学生没有机会上高中,职业教育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紧密贴合经济发展一线,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国家要发展,这一力量必不可少,应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南都:职业教育一直培养水平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学生薪资也不高,很多家长仍然倾向于让孩子上大学,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窦贤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真正的职业教育需要从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而不是学生上不了大学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学生通过职业教育,能真正学到社会所需要的技术,能成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来能去华为、小米等知名企业成为某一领域的技术精英,拿不错的工资,受到社会的尊重,职业教育自然会受到欢迎。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尚不完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院校里有多少是从生产一线回来的能工巧匠?有多少一流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培养?这两点对职业教育非常关键。职业教育要改进完善之处还有很多,随着社会的需求量增大,会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需要过程,职校生如何获得真本领,获得社会更多尊重,这些都需要时间。

谈“双一流”建设

大学要质量优先于数量,不能搞科学就不管文科

南都:2月初,教育部发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武大入选11个学科,其中7个学科是理工医科,怎么看这样的变化?

窦贤康:中国进入科技强国的时代,武大作为百年名校,过去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样的时代,当然不应该缺位。武大一直强调,要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我想,如果理工科不强,那肯定不会是一所一流的综合性大学。这几年,武大花大力气发展理工医科,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这既是国家的战略需求,也是武大的发展需要。武大的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都有长足进步,和技术相关的学科也有很快的发展。举个例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衡量大学科技竞争力非常重要的指标,去年武大获批10个,较之过去有很大增长,其中一半以上是自然科学,物理、生命科学、化学等基础学科,这也是我认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应该有的成绩。

人才图.jpg

2021年5月26日,武汉大学引进人才入职仪式举行

南都:武大作为“网红”高校,在大众印象中一直是文科强,是否说明文科这几年退步了?

窦贤康:从哲学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评奖等一些重量级的考评指标显示,武大仍然是中国高校中的领跑者,文科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升。前些天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名单中,武大传统优势学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经济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继续上榜。大概半个月前,我在学校召开的寒假务虚会上提出明确目标:要把武汉大学办成一所哲学社会科学见长、理工科进入一流学科前列、矢志追求卓越、硬核实力雄厚、全国顶尖的综合性大学。高科技和社会科学对国家同样重要。尤其是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久大计。在武大,既有考古、简帛等冷门绝学,也有数字经济、国际法、跨文化传播等前沿研究,并且都深受学生喜爱。

南都: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公布后,教育部明确点名,过去部分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把精力放在扩张规模、追逐升级上,没有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怎么看这个现象?

窦贤康:我是非常反对一味地扩张规模、追逐升级的,在来武大之前,我在中科大工作,中科大的规模不算大,实力有目共睹。这几天,我翻到一个十几年前制作的PPT,是谈对高等教育的看法,PPT上的观念至今我也没有改变:我一直认为,大学的规模一定要适度,质量一定要优先于数量。教育部也强调,“双一流”建设要注重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对于武大而言,一句话:我们要干我们能干好的事,不能干我们干不好的事。一定要明确区分哪些是优势学科,哪些是暂时性较弱的学科,哪些是国家需要的新兴学科,哪些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不同的学科要设计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

谈武大发展

未来五年实施“双千”计划,教职工再压缩千人

南都:2017年,武大曾提出“人才强校”的目标,5年过去,效果如何?

窦贤康:这几年,武大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过去5年,武大的“国字号”人才从238人增至649人,这些国内外优秀的年轻人为快速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奠定了基础。

去年校友陈东升捐赠了10亿,这是武大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校友捐赠,这笔钱将完全用于未来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校内人才,引进一批海内外人才。最近,武大也提出了“双千”计划,争取再用五年,让“国字号”人才突破一千人,教职工总人数5年后整体减少一千人。如果这个“瘦身强体”的计划最终实现,人才数量可以再涨40%甚至50%,总人数可以再下降20%到30%,武大的教学科研队伍会更精干更有活力,管理也会更有效率。

南都:“瘦身强体”意味着会有人面临淘汰,如何推行?

窦贤康:一方面未来武大会有一定规模的教师退休,退出一线教学队伍,另一方面我们会更加严格进人标准。之前武大对招聘教师实行“三加三”聘期制,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有一些人觉得太严格,但我始终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要按照这个标准引进真正的人才。这几年,我们的引才标准也在逐步提高,要求在更替过程中严把入口关。武大需要更年轻、更有活力、更为优秀的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得更好,这是未来武大的发展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 蒋小天 程姝雯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程姝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2022全国两会
2022全景看两会

15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