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去年(2021年)白云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达2551亿元,增长8.1%。3月9日上午,广州市白云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白云区委副书记、区长潘志军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南都记者获悉,白云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2021年,白云焕发新的亲和力、创新力
报告指出,2021年,白云区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达2551亿元,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增速居全市第二,区域投资竞争力排名全国百强区第七。
广州民营科技园获评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纳入市大湾区建设重点平台,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新增规模化流转用地1万亩,24个镇街实现产业园区全覆盖。
“6+6”现代产业集群现状规模总量超4000亿元。新招商项目181个、投资额1007亿元。出让国有产业用38宗、合作开发村集体建设用地12宗,总建筑面积突破360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
改革创新开放激发新活力,为企业兑现扶持资金超 2 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稳居全市第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政企银保投”开始运作,并成功落地 1.2 亿元。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峰会暨科技成果对接会,北大科技园、哈工大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园获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新增科技企业孵化面积3万平方米,新引育产业领军和急需紧缺人才327名、领军团队8个。
城乡融合发展谱写新篇章,新收储土地1.52 万亩、出让建筑面积484万平方米、规划报建983万平方米、施工报建1207万平方米,均创历史新高。整治提升村级工业园区687万平方米、物流园区210万平方米。
白云国际机场三期T3 航站楼、交通中心顺利开工建设,广州白云站一期主体基本完工,广州国际港一期开通运营。新建供水管道570公里,新增智能水表用户10万户、累计达18万户,均居全市第一。新建5G基站2644座,累计建成总量全市第一。创新乡村振兴多方投入机制,筹集集体和社会资金超10亿元。
城市环境面貌展现新形象,空气质量6项指标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9条黑臭河涌、124个黑臭小微水体全面消除黑臭。新建碧道 50 公里,白云湖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成功培育2个市级、23个区级容貌品质社区。建成口袋公园50个,新增绿地84万平方米。组建3286个最小应急单元,网格化工作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
社会民生事业收获新成果,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集中健康管理服务2.5万人、居家健康管理服务12.6万人、疫苗接种863.6万剂次,多项数据全市第一。
四级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我为群众办实事”超 1.4 万件。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24个镇街全覆盖建成颐康中心和省星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达标率全市第一。新增中小学、幼儿园优质学位超2.1万个,智慧校园增至100所,总量全市第一。
引进省人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一元钱看病”惠及农村居民5.6万人。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广州儿童活动中心新址项目完成建设。引进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画创作基地,新打造广东兵工总厂等3处红色教育基地。
2022年主要部署:GDP预期增长6%左右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白云区将以“八个聚力提升”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力提升经济发展动能,全力做大做强“6+6”现代产业集群。
坚定不移推动制造业强区,推动年度新增规上工业产值 100 亿元、规上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 48%、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4%以上。新增工业用地出让1000亩、新建标准工业厂房200万平方米以上。
做强做优一批重点产业集群,美丽健康产业集群推动化妆品规限上企业翻一番,推进广药基地开工建设;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推动长客阿尔斯通整车制造项目落地,新引进轨道交通企业20家以上。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产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推动10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43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产业化,发挥华为、百度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500座。深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新增5G示范应用项目200个以上。
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沿白云大道谋划千亿级汽车产业发展轴,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新增金融机构特色分行1家、上市企业2家以上。做大设计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研发创意、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和示范区,加快白云新城、同和京溪、嘉禾望岗等综合性商圈升级。
二、聚力提升企业服务效能,全力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区。
构筑梯度培育空间格局,分类建设区、镇街、村社三级平台。高水平打造区级平台,广州民营科技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80亿元以上,“一核三园”整体认定为省级高新区;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新增投资100亿元,启动白云湖东、八方物流产业地块招商;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新增规模化流转用地1万亩,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6家以上;白云新城推动核心区地块项目全部落地;广州设计之都一期约40万平方米办公载体投入运营,二期开工建设。深化“一镇街一平台一特色产业”建设,加快广州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时尚之都、食材之都、种业之都等平台建设。
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围绕企业“初创—成长—成熟”和项目“谋划—落地—建设—投产—运营”关键环节,打造五项服务品牌。擦亮“高效政务服务”品牌,建设智慧税务和一体化5G智慧大厅,建立企业“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清单。优化“精准政策服务”品牌,推行政策“免申即享”兑现服务,净增“四上”企业400家以上。塑造“贴心温情服务”品牌,健全区和镇街两级联系服务企业机制,加强区、镇街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创新“优质监管服务”品牌,推行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分级分类监管。推广“便捷代办服务”品牌,无偿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帮办、代办等服务,推动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半年内开工、部分项目落地即开工。
着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创新创业人才生活成本,积极挖掘存量工业用地资源,大力发展高标准立体化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10亿元以上,培训技能人才1.5万人次以上,落实24小时“点对点”重点企业用工调度保障机制,筹集保障性住房3.94万套,打造“湾区青年驿站”品牌。
三、聚力提升城市发展后劲,全力打造创新活力白云。
高标准筹办大湾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峰会暨科技成果对接会,擦亮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国字号”招牌。推动广东省新兴激光等离子体技术研究院完成超强激光器关键部件研制,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白云美湾研究院投入运营。新增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400 家以上。推动490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440亿元以上,新增收储用地5000亩、出让用地建筑面积 450万平方米。出台产业集群招商图谱,新落地招商项目190个、投资额1000亿元以上,积极引入央企、省市国企和大项目。
四、聚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全力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保障白云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广州白云站、广州国际港二期等枢纽工程,以及3个国铁项目、8条地铁线路、5条高快速路建设,全线整治提升白云湖大道。大力发展空铁水陆多式联运,推动神山物流枢纽项目落地,布局建设一批高端冷链冷库和物流仓库,做强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扩大区域开放合作水平,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中欧班列开运120列次以上。依托广州国际会议中心、空港国际会展中心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高端国际会议活动落户,发展壮大会展经济。加快白云—南海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片区建设,谋划打造广佛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区。
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发挥白云有城有乡优势,推动每3个街道“结对互促”1个涉农镇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一龙头两园区三基地四示范带”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新增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项目15个。成立乡村振兴智囊团,建设4条各具特色的新乡村示范带。
五、聚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力建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
全周期规划建设,深化白云湖数字科技城、民科园等重点片区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编制有生命力的城市规划。坚持“留改拆”并举,科学推进广州西岸金沙湾、京溪广智、机场周边、广州白云站周边等片区更新改造,完成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白云滨江实施规划。全方位优化配套,完成28个农村(城中村)改水工程,改造老旧住宅供水设施3000户以上,培育市级容貌品质社区3个以上,推动222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按照九大类别精准治违6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碧道40公里。
全领域绿色转型,新开工建设加氢站2座,新增屋顶光伏发电3万平方米以上。加快装配式生产研发、建筑科研、绿色建材生产三大基地建设,推动建筑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完成80%以上排水单元达标创建,确保4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39条黑臭河涌和1095 个小微水体长制久清。
六、聚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全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筑牢疫情防控防线,毫不放松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健全“人防+技防”体系,持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筑牢安全稳定底线,打造8个社会治理精细化品质化区级示范点,深化“平安网格”“平安出租屋”创建。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红线,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知识产权、生态环保、电信诈骗等领域违法行为打击力度。
七、聚力提升共同富裕成色,全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优先保障基本民生,用心用情办好四级十件民生实事,推动城镇新增就业 2 万人。完善“1+5”综合救助体系,全覆盖建设村(居)颐康服务站,打造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示范区,创建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区。
推动教育医疗均衡优质发展,深入推进“双减”工作,推动广东实验中学云城校区投入使用,推进颜乐天中学改造工程,新增学位 1 万个以上,继续打造20所智慧校园试点校。推进省人民医院白云院区、南方医院白云分院(二期)、广中医一附院白云医院等基建项目动工。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精心筹划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打造三元里抗英、桃花雅集、北村兰桂粤剧等历史文化名片,加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推进三元里飞翔公园、岭南中医药博物馆建设,擦亮“云·飞扬”“云·跃动”等活动品牌。积极整合白云山、帽峰山、南湖、白云湖、六片山、石马桃花公园等资源,打造大型文商旅体娱项目,加快发展电竞、超高清视频和动漫产业,做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
八、聚力提升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抓整改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推动整改工作成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健全重大决策论证制度。加强效能政府建设,深化区属国企改革、“放管服”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坚决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鼓励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采写:南都记者 刘安琪 通讯员 云宣
图片:通讯员供图
编辑:刘安琪,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