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融媒
家是每个人最温暖的港湾
如今
人们对“家”的理解
不再仅限于有房住
周边环境设施配套、
房屋本身的构造等等
都是安家落户的重要衡量
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凤凰英荟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建设生产模式正逐步为工业化所取代。在建筑领域,光明区不断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
在光明区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
(凤凰英荟城)工地
24栋百米高楼
不到三年时间拔地而起
这样的速度
得益于光明区近年来力推的
装配式建筑模
它的主要构件全部在工厂生产,然后再运到现场组装。与传统建筑建造过程相比,这种模式的监理验收无需等到结构封顶,而是每建成10层进行一次分段验收,通过后就可以进行机电安装和装配、式内装的施工,大大缩短建设时间。
在项目现场记者了解到
作为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
装配式公共住房
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凤凰英荟城)
率先应用一大批顶尖前沿建造技术
周福霖院士的减隔震技术,能够在7级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只有4—5级;
周绪红院士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可有效减轻建筑自重20%以上,节省脚手架和模板90%;
孟建民院士的“本原设计”理论使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凤凰英荟城)集中体现“建筑服务于人”的思想。
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凤凰英荟城)
有了这么多“硬核技术”
长圳保障房
将有更美好的居住体验
整个长圳保障房一期项目(凤凰英荟城)住宅区实现了全首层的风雨廊设计,居民从地铁或公交场站回家时不会淋到一滴雨;内部6个小区之间不跨市政路无障碍连接,业主进入二层绿化平台后,犹如行进在公园之中……创新、绿色、共享的新理念在细节中得到体现。
同样是装配式建筑的
还有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
11栋住宅塔楼均已封顶,600多名工人正在抓紧进行机电安装及精装修工程,预计本月施工工人将人增加至1200人左右,计划今年9月30日竣工。
上述11栋住宅楼
全采用点式塔楼环抱着荔山公园
布局通透,城市界面友好
该项目规划结构为
“一轴两区”
一轴为联系公园与附属医院的视线通廊,优化城市公共空间;
南北两区各自围合出不同氛围的院落空间,分别为以大户型为主的北区和小户型为主的南区,符合不同人才群体定位。
另外
南北两区各自围合出
不同氛围的院落空间
不同院落空间形成不同的生活体验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一侧的荔山公园(建设中)
南区住宅楼沿外围布置,与沿街商业及配套设施相结合;
北区住宅楼与社区园林和荔山公园相融合,形成相对安静的院落空间,也减少对公园的压迫。围合出独立、安静的庭院空间。
11栋住宅楼
均好性强,品质高
通过塔楼角度转动
满足日照同时
塔楼视线错位
保证每户良好的景观视野和视距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人才保障性住房(一期)样板房.
项目实现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融合,网络信息共享,以及与BIM技术的融合,进行全过程管控。
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才住房
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才住房
位于光明区凤凰街道
周边分布有多个产业园区
商业资源丰富
教育及医疗资源也较为丰富
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才住房施工现场
项目还配建了4000平方米的其他公共配套设施,带动项目周边市政公共设施、商业配套设施等服务功能性设施进一步完善。
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人才住房施工现场
在户型设计方面
楼栋错开,避免对视
同时保证更多可售户型朝向庭院景观
户型分布原则上尽可能将大户型朝向小区园林景观,减少外部轨道噪音及交通噪音的干扰。
同时,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满足冬至日一小时的日照要求。在每一个细节上,营造出最舒适的环境。
编辑:曾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