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小瓦当 大世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开展。展览通过“椽檐之美”“万里同风”“巍巍王居”“莲花满开”“安居乐业”五个单元,带领观众走进古代广州的瓦当世界,该展览将展至2022年10月12日。
为什么“小瓦当”可以窥看“大世界”?
瓦当,俗称瓦头、筒瓦头,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也是中国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和美化建筑外观的功能,被誉为中国古代“屋檐上的艺术”。
展览现场
考古发掘表明,瓦当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出现,迄今为止可以确知中国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东周时期瓦当成为大型建筑的构件,发展迅速。各诸侯国瓦当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尤以齐、燕、秦的瓦当纹饰最具特色,以动物纹瓦当、云纹瓦当、树木纹瓦当数量最多。
岭南地区出现和使用瓦当从秦代开始,秦汉时期,北方中原地区以瓦为顶的土木台基式建筑传入岭南,岭南的建筑材料也由原来的竹木茅草发展到以砖瓦木石等为主。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中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包括瓦当在内的建筑材料,云纹是瓦当最常见的当面纹饰,这些瓦当的造型、制作方法、纹饰等与中原地区的瓦当几乎一样,出现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盛况,见证着岭南文化发展并融入华夏文明体系的历程。
据南越王博物院介绍,“该展览为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共精选出一百余件在遗址出土,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展品涵盖了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种类。”
小瓦当,“述说”着广州2000多年的城市历史
南越王博物院介绍:南越国宫署遗址不仅是南越国王宫、南汉国王宫所在地,还是秦汉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会、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的所在地,是两千多年来岭南的政治中枢。自1995年以来,在此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折射出广州2000多年不间断的城市景象。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历史以及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实物见证,更是岭南地区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的重要实证。
南越王家的“万岁”文字瓦当出土时还残留有朱砂
南越国“万岁”文字瓦当
秦末汉初,原秦将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以番禺(今广州)为都城。目前已发掘出多座宫殿建筑基址,出土戳印“未央”“华音宫”等文字的陶器和“万岁”文字瓦当等。
汉代开始,中原地区开始并流行文字瓦当,文字内容复杂多变,除常见的颂赞词语外,还有地名、纪年、记事。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南越国中晚期,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为“万岁”二字,但文字样式却丰富多变,有的甚至具有鸟虫书的笔韵,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万岁”文字瓦当出土时多残留有朱砂。
南越王博物院分析,这反映出秦汉时期帝王的宫殿以红色为尊,并逐渐形成制度。
广州南汉瓦当,不只青绿
南汉二号宫殿昭阳殿想象复原效果图
唐末五代,原清海军节度使刘岩据有岭南建立南汉国,升都城广州为兴王府,用琉璃瓦来体现皇家身份。
建筑琉璃在我国古代被广泛用于宫殿、陵墓和皇家寺庙等建筑之上,是皇权的象征。受技术限制,南汉早期只有青色和绿色琉璃。南汉晚期成功烧制出黄色琉璃,使宫殿建筑的色彩更为丰富,尤显尊贵。此外,南汉国还使用了不少双凤纹瓦当,象征王权。凤鸟是古代器物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自隋唐以后,凤纹成为王朝的象征,是严禁在宫廷之外使用的纹饰。
青釉兽面纹瓦当 南汉国
广州出土的南汉王时期的“青釉兽面纹瓦当”令人过目不忘:青灰色胎,胎质坚致。当面模印半浮雕式兽面,瞪眼竖目,长眉接耳,双角峙立,仰鼻凸颧,阔嘴獠牙,吐舌衔环,外绕两周弦纹和联珠纹。表面施高温青釉。用兽面纹来装饰器物由来已久,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让人有一种神秘、威严的感觉,也可彰显王权的威严。
青釉双凤纹瓦当 南汉国
同样为南汉国的“青釉双凤纹”瓦当也大有深意,专家指出,凤鸟是古代器物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自隋唐以后,凤纹成为王朝的象征,是严禁在宫廷之外使用的纹饰。南汉皇帝非常重视凤凰神鸟的“祥瑞”寓意。
广州“荷塘鸳鸯纹瓦当”的发现将“鸳鸯”纹出现的时间提前了数百年
荷塘鸳鸯纹瓦当 南汉国
展品中一枚“荷塘鸳鸯纹”瓦当引人注目。专家分析,“荷塘鸳鸯纹”又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常见纹饰,属花鸟题材,在瓷器、丝织品、金银器中常见。莲池纹和鸳鸯纹是构成莲池鸳鸯纹的两个基本元素。过去一般认为这种纹饰是在元代开始出现,南汉王宫相关瓦当的发现,把该纹饰的出现时间提前了数百年。
瓦当里看广州古代的“花花世界”
100多件展品中还有个属于2000多年前广州的“花花世界”。宋代思想开放,文人雅士辈出,花卉纹开始成为瓦当纹饰的主要题材,也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宋代以来瓦当的大宗之一。当面装饰种类多样,有冰清玉润的荷花,秀丽淡雅的菊花、雍容华贵的牡丹、群芳簇拥的团花等,这些瓦当共同呈现出宋代以来广州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花城”生活风貌。明清时期,花卉纹瓦当继续发展,纹饰更为精雕细琢,层次更为丰富,瓦当尺寸亦越来越小。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通讯员:梁艳萍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