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居家追思、延后祭扫成为新常态。今年,广州实施现场祭扫实名预约、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措施,多个行政区不开放现场祭扫。市民群众积极响应居家追思的倡议,不到墓园现场。广州也推出了非现场祭扫的多种方式,以慰藉市民无法现场祭扫的遗憾情绪,包括网络祭扫和信邮哀思。
4月3日,广州增城正果万安园,在一块木牌上,一位母亲写下对已逝女儿的思念。南都记者 代国辉摄
除了祭扫方式的不同,在记者数天的走访中,广州的节地生态安葬已经成为一个新风尚,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的认可和支持,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比例达到了84.25%。
响应居家追思
网络祭扫、信邮哀思传递缅怀之情
3月31日,在花都区祥安墓园,原本应该陆续有市民前来墓园祭扫的场景不再。墓园入口处搭起铁马,工作人员驻守入口,随时对计划尝试前来祭扫的市民做政策解释,劝导不入园祭扫。
3月31日,花都区祥安墓园,往年此时已陆续有市民前来祭扫,今年则无人前来。南都记者 冯宙锋摄
3月31日,花都区祥安墓园,工作人员帮助尝试前来祭扫的市民送鲜花至墓碑前。
4月3日,在增城正果万安园,市民凭预约信息、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序入场祭扫。现场设置两道关卡,先检查是否携带烟火爆竹等危险物品,再检查疫情防控要求所需要的信息,一边做好防火,一边做好疫情防控。
4月3日,增城正果万安园开放现场祭扫。市民需出示预约信息、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方可入园祭扫。南都记者 冯宙锋摄
记者了解到,4月3日当天,正果万安园的实际预约人数未达到限额。市民积极响应居家追思、延后祭扫在数据上得到了体现。
4月3日,清明假期首日,增城正果万安园里,市民现场祭扫。
“冷清”的墓园现场为疫情防控添了道安全阀,也不可避免地在市民心中留下遗憾。
如何纾解市民心中的遗憾情绪,成为清明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此背景下,广州市民政局推出了网络祭扫、信邮哀思以及代替祭扫的方式,缅怀先人,抚慰市民心中情绪。
市民可通过“粤省事”的“云祭扫”平台进行网上拜祭先人、寄托哀思。通过该项功能,市民可向先人敬献鲜花和编辑发表先人生平文章。
4月5日上午,清明节“信邮哀思”传递活动在广州市殡葬管理处进行。今年,广州市“信邮哀思”服务提供1500个免费名额,倡导市民居家追思、延后祭扫。截至5日上午,已收到信件近700封。
市民可在“微邮筒”微信公众号以“信邮哀思”方式缅怀先人。
清明期间,也有很多学生采用线下写信的方式祭奠烈士。记者在信件分拣现场看到,有数封来自中山大学、广州市天泽中学等学校学生的信件。这些信件的收件人都是安葬在广州市银河烈士陵园里的烈士们。
此外,在民政部门的指导组织下,广州各墓园也纷纷举办集中祭扫仪式,代替无法现场祭扫的市民向长眠于墓园的先人们遥寄哀思之情。
4月4日早上,花都区三个墓园同步举行集中祭扫仪式。仪式上,花都区祥安墓园工作人员全体默哀,敬献鲜花,宣读祭文,行鞠躬礼。金钟墓园在仪式之后,安排工作人员来到墓碑前敬献鲜花,并行鞠躬礼。
4月4日早上,花都区三个墓园同步举行集中祭扫仪式。
节地生态安葬成新风尚
广州节地生态安葬率达84.25%
清明期间,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广州的节地生态安葬已经成为一股新风尚,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和选择。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倡导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葬式葬法,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1+N”节地生态安葬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安葬方式改革之路。目前,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为84.25%。
广州逐步建立节地生态安葬体系,全市节地生态安葬率为84.25%。
在花都区祥安墓园,该墓园在多年前就推出了花坛葬、树葬等生态安葬的选项供市民选择。在增城正果万安园,各类节地型花坛葬、树葬、壁葬、格位葬、楼葬超过1.5万位,节地生态安葬产品的覆盖率超过30%。该墓园副总经理孙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优美的环境设计,减少墓园“墓气”让市民感受到“人生后花园”美景,节地生态安葬得到越来越多的市民认可和选择。
4月3日,增城正果万安园,市民向树葬的先人敬献鲜花。南都记者 冯宙锋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广州取得节地生态安葬率84.25%的成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4月4日下午,广州市民政局在白云山下的思园举行了一场特别的集中祭扫仪式,向长眠于此的逝者表达缅怀之情。
上世纪80年代末,广州市率先在全国推出骨灰撒海、骨灰还林活动,突破了传统丧葬习俗,开创国内骨灰处理的新方式。彼时,新生事物的出现并不能很快得到大家的响应。在思园,逝者家属们勇于尝试,选择以树葬的方式,让先人回归大自然。这里埋葬了广州首批树葬的先人的骨灰。如今,这些树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不仅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也见证了广州殡葬改革的起点。
4月4日下午,广州市民政局在白云山下的思园举行集中祭扫仪式,缅怀为广州殡葬改革作出贡献的先人。南都记者 代国辉摄
广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周韵向南都介绍,思园1988年建设,如今安葬了2.1万具逝者骨灰,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期间,思园共举办了96批次的活动,共有4万多名家属参与。周韵表示,埋葬于思园的人对广州殡葬改革作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表率作用。
“那个时候,很多地方推行火化都是困难的。”周韵说,他们已经响应广州的殡葬改革,践行生态安葬、回归自然。
由此,广州民政局常年到此举办集中祭扫仪式,缅怀这批先行者,不仅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缅怀之情,也鼓励更多人以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4月4日下午,广州市民政局在白云山下的思园举行集中祭扫仪式,缅怀为广州殡葬改革作出贡献的先人。南都记者 代国辉摄
鼓励节地生态安葬
广州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超1500万元
节地生态安葬是广州日后殡葬改革的方向。增城区正果万安园被称为广州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该墓园践行的理念体现出了广州殡葬改革的方向,即:占地小型化、墓区生态化、墓碑品质化、环境公园化、表现艺术化、祭祀文明化。
增城正果万安园里,有一处以爱情为主题的墓园。该处墓园风景漂亮,是“环境公园化”的尝试。墓园方希望能以此减少墓园“墓气”。南都记者 冯宙锋摄
在特大型城市,土地资源趋于紧张、人口老龄化现象愈明显,节地要求更加紧迫。广州市民政局通过补贴方式,大力鼓励市民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累计发放各类生态葬补贴超1500万元。
记者了解到,广州鼓励各区利用荒山瘠地建设镇街村级公益性骨灰安放地,对实施骨灰存放的公益性骨灰安放单位,按照10元/具/年的标准予以补助,已发放骨灰安放补助648.54万元。目前,全市共建有153处公益性骨灰楼堂、公益性安放地,广州户籍逝者骨灰安放率达65%,为城市建设节约了大量的土地。
2021年,广州共举办8批次海葬树葬活动,撒海骨灰1829具,发放撒海补贴177.8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共还林骨灰2.12万具,撒海骨灰约2.96万具,发放撒海补贴839.3万元。
目前,广州市把生态安葬指标纳入经营性公墓年检项目,大力推行墓地小型化、生态化、园林化建设。同时,对经营性公墓、公益性骨灰楼等推出生态安葬服务的单位,以及选择生态葬法的委办人给予补贴补助。全市现有经营性公墓均有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和壁葬等节地葬法可供选择,累计发放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补贴35.2万元。
日前,广东省民政厅印发《广东省2021-2030年安葬(放)设施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为广东省此后近十年的节地生态安葬定了基调和方向。按通知,广东安葬设施建设和服务将按照公益优先、节约土地等宗旨进行。
广东将坚持殡葬事业公益属性,以节地、生态、环保为导向,把公益性公墓、骨灰楼(堂)作为安葬(放)设施建设主体。公益性公墓独立墓穴的单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5平方米,合葬墓穴的单位占地面积不得超过0.8平方米;到2025年,每个乡镇至少要建有1座镇级公益性安葬(放)设施;到2030年,全面满足群众骨灰安葬(放)需要。
数据显示,广东每年约有2万份骨灰参加海葬、树葬,“十三五”期间超过25万份骨灰选择寄存或节地生态型墓位安葬,全省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62%以上。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 通讯员 廖培金 叶金鑫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编辑:代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