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塘村村头的百年大榕树下,九把木椅围成半圆,围绕“十古”保护,规划专家、文化学者、街道干部、村民代表就着绿荫、望着古村谈保护,蓝图越描越细。这是近日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举行“九佛九人谈”活动的生动场景:“九佛莲塘村保留了小中轴秩序,非常罕见。”“在宋代古村落建家风馆,让大家席地而坐感受文化传承。”……
“九佛九人谈”暨“十古”保护与活化利用座谈会在莲塘村大榕树下举行。通讯员 廖志远 摄
所谓“十古”,即古村、古树、古屋、古庙、古巷、古道、古塔、古井、古桥、古码头等十类古遗存。今年以来,黄埔区全面深入开展整改工作,对辖内十类古遗存的文化历史信息进行系统梳理、挖掘,用讲故事、展画卷、树舞台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古遗存加以活化利用。在全面摸清“十古”家底的基础上,黄埔区广泛征集专家、学者、村民各方意见,为全区城市更新建设、社区环境治理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与思路借鉴。
大榕树下谈乡愁,众人参与思路活
才是暮春,广州已有初夏气息。风水塘边,莲塘村头的大榕树下,九佛街今年第三场“九佛九人谈”暨“十古”保护与活化利用座谈会在此举行。除了九位发言代表,围坐在榕树下的村民们也可以参与讨论、畅所欲言。
与会之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的规划专家何冬华把九佛的村子走了好几遍。他细心地注意到,在莲塘村风水堂正面有一条小轴线,正是以这条轴线为核心,“山、水、古村”连接为一体。在广东的古村中,尚保留着这种小中轴秩序的村为数不多。
莲塘村航拍图。
莲塘村内错落有致的古宅。
莲塘村航拍图。
莲塘村内保护完好的古石桥,桥下为莲池,夏季将迎来满池的荷花。
何冬华珍视的“秩序完整、山水完整”,同样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炎眼中的瑰宝。李炎提醒说,“九佛三个传统村落都有这样的共性,就是‘山、居、塘、田’是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在下一步城市开发建设中,要保证基本山居的模式延续下去。”黄埔区政协党组成员郑卓文表示,“十古”保护要规划先行,既重视物的保护,也要讲好故事,把文脉一代代传承下去。
现场你一言,我一语。黄埔区九佛街道党工委书记褚大军说,“九佛街常态化开展‘九佛九人谈’活动,就是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历史文化保护中来。”
将公众参与贯穿黄埔区整改工作的始终,言路广了,思路活了,人心齐了。
长洲街深井古村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古村,驰名中外的“深井烧鹅”就源于此。这里原是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村落建设华美,具有岭南风情的青砖大屋、石板街巷比比皆是。秉持着“共同参与、共同缔造”的理念,在深井古村微改造项目实施之前,街道成立了由学者专家、社会组织、职能部门、村民共同参与的“深井共同缔造工作坊”,探索老旧小区微改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最大限度的平衡。
通过多次活动沟通协商,工作坊与村民们达成了共识:要保持深井安静、宁静、平静的文化氛围。如今,改造后的深井不是一个旅游区,而是以创意产品研发、教育讲学为主导的“大学生文创基地”、休闲体验为辅的“慢生活岛”。
一树一档“一张图”,二维码上故事多
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莲塘村,远远可见清濯桥一侧立着一棵20来米高的参天巨榕,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福荫着一方土地。“这棵古树就像是我们的长辈,见证了莲塘村世代变迁。”莲塘村村民、村史编写人陈耀松说,大榕树在莲塘村无人不知,相传是莲塘村陈氏始祖陈时四开村时种下,700多年间多次濒临死亡,又多次复生,越来越茂盛。
位于黄埔区九佛街莲塘古村里的大榕树。
老树常青不仅成为莲塘村的佳话,亦成为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成效的真实写照。在陈耀松的印象中,过去莲塘村不少村舍倾颓、村貌破旧,如今街道十分重视古遗存保护,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编号挂牌专人巡查,还编撰村史。“有了规划和记录,未来子孙世代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莲塘的‘根’也就守住了。”陈耀松感慨地说道。
据统计,黄埔区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数量为5208株,约占广州市古树名木总数的53%,约有3096株散生在自然村落的房前屋后。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环境与群众需求之间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尤其是自然村落房前屋后大龄果树保护移植问题迫在眉睫。
去年12月,《广州市黄埔区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开展古树名木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三维GIS信息技术,建立一树一档“一张图”,全区古树全部纳入古树名木电子地图系统。
祠堂粤曲咖啡香,古村新韵活力足
莲塘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大祠堂显示了莲塘村古老的内涵。时四陈公祠建于1899年,2013年重修,修旧如旧,仍保留着古风古韵。
莲塘村是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大祠堂彰显了莲塘村古老的内涵。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州市政协委员、黄埔区政协委员吴非凡将莲塘村作为一个粤剧传承基地,时常带着自己的学生在此唱戏学艺。学习粤剧的少年们在祠堂口整齐列队,目光炯炯地听着吴非凡传授身法、讲习技艺。教学过后,孩子们施粉黛、着戏服,青砖黛瓦的古戏台上,稚嫩的面孔和古朴的戏台相映成趣。
学习粤剧的孩童们在莲塘村古祠堂里练功。
学习粤剧的孩童们在莲塘村古祠堂里练功。
身着素衣的粤剧大师吴非凡在教授孩童们练功。
“莲塘村丰厚的历史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土壤。”吴非凡说,“在这里成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让孩子从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使粤剧课堂更加鲜活,也助力古村繁荣更新。”
在黄埔区701处十类古遗存当中,莲塘村的古遗存占了36处。除古树外,这里有最早始建于宋代的12口古井,建于清代的时四陈公祠,以及鸿佑家塾、秀昌书舍、友恭书室等岭南特色古建群落和2条街、11条巷道,还有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青莲戏台。
粤剧表演者在古桥上表演。
古遗存经过精心修缮、科学运营,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外开放的“链咖啡”馆、“荷塘月色”茶室、“爱膳莲塘”餐厅、九佛莲塘“懂通实”活力馆、莲塘家风馆、黄埔图书馆莲塘分馆……新旧之间的碰撞让历史文化古遗存“活”了起来,也吸引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回来。在“链咖啡”馆里打工的村民于东连说,回村前她根本想不到莲塘的变化会如此之大,自己嫁到莲塘已经十余年,家在莲塘,在村里工作、生活,当下的日子是她最满意的。
在文冲街道,“广州幸福里”重点工程绵延开来,打造着历史文脉活化新典范。“广州幸福里”主要依托文冲陆氏大宗祠等26处古建筑建设,古为今用、重塑古韵,建设“幸福之源”党风家风馆、党刊百年文脉馆等展馆,赋予古建筑内涵,彰显“活化”新魅力。在这里,文冲村800多年的历史,不只是文字的记录,而是让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
“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黄埔区‘十古’保护及活化利用工作通过分区域、分类别呈现区域历史文化全貌,多手段、多渠道传承古遗存历史文化,推动文化、科技、产业共融,保护成果让群众共享。”黄埔区文广旅局局长陈文聪说。
底数清则方寸明,文化传“物”更传“神”
底数清则方寸明。启动“十古”保护工作之后,为了更加细致、全面地摸清古遗存“家底”,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牵头编撰了《黄埔区古遗存总览》《黄埔区十类古遗存保护及活化利用项目实施清单(第一批)》等6册系列丛书。其中,古遗存总览图册将黄埔“十古”的老照片、老故事、老传说,分区域、分类别用图文画册的形式展现出来,为黄埔留下记忆。
“在‘十古’保护工作中,我们联合基层社区完成一批非国有文物保护工程,充亭凌公祠、凌鸿年宅、边岗文塔、端圃家塾得到了全面修缮,很多非国有文物得到新生,充满活力。”陈文聪说。
制度清更要落地实。围绕“十古”保护,黄埔区新招迭出:推出全国首个导航类应用软件文化保护对象地图,聘用全省首名文化遗产检察官,实施全市首个“屋长+保护责任人”制度、构建“1+N”保护传承政策机制体系、创新“互联网+保护”……
“我们想方设法把名城保护工作变得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广州开发区规自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李贤说,“在百度地图上对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进行标注,老百姓手指轻轻一点就能了解保护信息,公众参与进一步强化了制度落地执行的实效性。”
文化传承既要有实物保护,也要有精神传承。黄埔区在全区建设了203个方志驿站,实现方志驿站街镇全覆盖。打造“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品牌,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区级“讲古人”队伍,走进村社、学校、企业、机关,面向群众分享广州市、黄埔区的历史故事,传扬岭南文化、延续黄埔历史文脉。
对此,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评价说,“黄埔‘十古’保护工作并非只是将看得见的物进行拉网式摸查、精细化管理、全天候式的保护,而是注重挖掘附着在‘物’上的‘神’,也就是遗存所蕴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村史村志的编辑、地方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资源,也为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本依据。这种做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实习生 张华亮 通讯员 曾妮 范敏玲 孙旭东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编辑: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