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发端于传奇话本、明清小说,中国古典文学的基因根种其中。如今,愈来愈多的网络作家从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作品中融入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
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2021年,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呈现新特征:第一,更主动更有意识地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相结合。第二,主人公的个人奋斗与家国叙事相结合。随着年轻一代在快速发展的叙事下崛起,国际局势的变化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网络文学的“侠义精神”和包裹在古典表达下的精神内核也发生转向。
例如 ,以《山海经》《搜神记》为故事背景的《镇妖博物馆》;塑造新版名门女将群像,唤起读者对家国命运关注的作品《嫡长女她又美又飒》等,都是以网文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上佳之作。南都记者对《镇妖博物馆》作者阎ZK、《吾家阿囡》作者闲听落花,《嫡长女她又美又飒》作者千桦尽落以及两位资深网文读者晓风拂面、凡山进行了采访,分别从作者和读者的视角,打量当下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关联,指出网络文学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方面的些许不足,也首肯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当中发挥的独特的“架桥人”的作用。
阎ZK:网文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出去
网文作家阎ZK自小熟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白话小说,与其说喜爱,不如说带着某种“崇敬”。也是通过阅读,头脑里沉淀了许多传统故事里的形象,“孙悟空斗战的形象,曹孟德的形象,都十分鲜活”。
“传统形象相当于任何一个创作者的主粮,是基石。”阎ZK告诉南都记者。他认为,对于一个长期热爱、浸淫在传统文化当中的作者来说,小说文字的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关于传统文化的东西。“表层次的,有八卦五行,诸子百家这些元素,而高层次的就是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所谓的舍生取义,家国情怀。”
今年1月,转型之作《镇妖博物馆》为阎ZK斩获2021年度网络文学榜样作家“十二天王”殊荣。这本融合了考古探险、鉴宝收藏、侦探推理、诡秘分析的网文小说,连续5个月稳居起点中文网悬疑品类月票榜第一,长期占据起点品类畅销榜前列,当前收藏数居起点悬疑品类首位。
在这部小说里,阎ZK自然地融入了中国历史与神话元素,各类典故信手拈来,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展现得淋漓尽致。《镇妖博物馆》被称为“披着悬疑外衣的历史小说”。主角因为服用过“昆仑不死花”这种长生药,真灵能够不断地在历史各个朝代轮回。从大禹时期涂山氏的陶匠、山海经的编纂者到秦始皇麾下的执戟郎、三国时候诸葛亮的恩师等等,主角不断探寻自己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此同时,三皇五帝、昆仑的西王母、涂山的九尾狐、共工、祝融、四凶以及《山海经》里的异兽等轮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也轮番出场,在小说的历史情境中展开一次次精彩历险。
这些神仙异兽,有的来自《山海经》,有的来自《西游记》,更多来自从小到耳濡目染的积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民族的神话有所了解,小学课本里就有夸父逐日,有女娲补天,有三皇五帝,有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故事……一点一点的,日积月累就懂得了。”阎ZK说。
在所有神话故事里,他最喜欢大禹治水的故事。无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还是愚公移山,古代神话里的英雄多少要依靠神灵才能有所成就,而禹却是靠着自己,给人一种“人定胜天”的感觉。“在西方的神话里,大洪水面前,人是屈从于神的安排的,只有神允许活下去的才能活下去,而禹王治水的故事里,是人类自己治理了水患,驱逐了神灵,我喜欢这样的故事。”
谈及网络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阎ZK认为,真正的传承需要兴趣和爱好,需要系统而沉浸的学习,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而网络文学可以起到一个“兴趣点”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阎ZK的理想是通过网络文学“宣扬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的文化能走出去,用柔软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就像美国超级英雄,日本的漫画动漫一样,成为中华文化在现代的、一个新的符号。”
闲听落花:传统文化是一座无边无际的宝库
网文作家闲听落花擅长以北宋人文风俗为蓝本创作女性励志故事,将中国传统技艺、非遗特色文化等融入作品中,呈现古代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全貌。
“最早是看李清照的词,看她和丈夫赵明诚逛鬼市淘东西,看她在雪后一大清早到城墙上去赏雪,当时就觉得很奇怪,古代的女性不是不出大门么,就去翻看——发现历史原来并非如此,对女性来说,这竟然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时代。”闲听落花透露道。
进入网文行当以后,她决定选择宋作为背景参考,后来发现史料实在太多,就又从中选择了北宋。谈起这个话题,她便像打开了话匣子,难掩对北宋的了解和喜爱。“北宋是个非常平民化的朝代,有很多律法和制度,只出现在这个时期。比如对子孙私财的处理,北宋时,如果子孙没有从家里拿本钱,完全凭自己的能力赚的钱,是归属于子孙小家的。还有鞫谳分离,也是自北宋开始的。而对于女性的束缚,北宋应该是最宽松的时代了,北宋的工作女性非常多……就文明程度来说,北宋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在之后几百年,也依旧闪闪发光,散发着独特的时代魅力。”
正在连载的小说《吾家阿囡》,以优美细致的文风,讲述贫寒家庭出身的李小囡考科举,随后动脑经商,励志成为平江府女首富的故事。通过读者在书评区的反馈,闲听落花感到,网络小说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有很多可以发挥的地方。
比如小说开头写到李小囡参加科举考试,很多读者因为这段情节而对北宋科举制度产生了兴趣。科考会不会认出笔迹?有人就去查资料,然后在书评里贴出来,对她说“作者你看,这就是你说的馆阁体!”甚至有读者去研究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异同,有什么趣事,以及哪个朝代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在闲听落花看来,小说中关于传统文化的有趣细节,“客观上会起到一些科普、启发之类的作用”。
她从小学就开始看古典白话小说,看的第一部是《封神演义》,破破烂烂的一本书,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如今码字的时候不停冒出来的念头与镜头的灵感,大抵得益于平日里的这些阅读积累。“对于写作者来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浩如烟海无边无际的宝库,你想要的一切可能都在里面,很多很多思想、故事和人物,熠熠生辉,只是你需要去找,去其中翻山越海,肯定能找到属于你的触动点。”
她是网络小说“种田文”的高手 ,擅长描绘生活日常,但其作品里的每一个人,也都身在自己的家国之中,在自己当下的时代之中,历史与时代的背景虽然不被强调,却潜移默化对小说人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她告诉南都记者,在传统文化当中,当下最值得重提和发扬的应该就是“民族自豪感”。“因为近几年看文人笔记和救荒活民书这些杂书比较多,看得越多,越体会到我们的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这中间有着无数耀眼夺目的人物、故事、元素等等。”
不过,闲听落花也表示,每一个写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写作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心得。“我们文化中可以重提和发扬的东西太多了,这条路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同行者。”
千桦尽落: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足够,才能源远流长
“我觉得不论是现在的网络文学,还是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学,本质上都是在讲故事。而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学在深度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故事的深度和厚度足够,才能源远流长。”谈到古典文学、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关系,网络作家千桦尽落如是说。
她自己从古代白话小说中获益颇多。《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乃至从小就熟知的《西游记》,都给写作带去不少启示。《三国演义》里面英雄群像,《红楼梦》中的少女群像,也化作层出不穷的灵感。
她的上一部网文《嫡长女她又美又飒》写的是武将世家,白家嫡长女白卿言重生一世,杀伐征战成为一代战神;而《大邺女帝师》则把女主推到朝堂之上,做一个千仞无枝的孤臣,与一众大夫公卿斗智斗勇。两本书都深挖个性价值与生命意义,将传统古言小说与家国叙事相结合,凸显出女性在逆境中的自强不息。
“其实网络文学是能非常敏锐地洞察读者心理的。”谈及当下“家国叙事”在网络文学中备受追捧的原因,千桦尽落说道,“因为我们是一个有着非常强烈民族荣誉感的民族,眼看着祖国飞速发展,身为中国人不自觉地欢欣鼓舞,所以读者更愿意看到与民族振兴、家国发展相关的宏大叙事。影片《长津湖》的大热就是证明。”
在壮志豪情、家国情怀之外,她也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落实在小说的细节上。比如为了小说中的设定更合理,写出来的情节更真实,她会在写作前做很多功课。比如在写《嫡长女她又美又飒》时,她查阅了堆山填海的资料,其中的一些十分专业,包括孟凡燕的硕士学位论文《唐代嫁妆初探》,邓文博的《唐宋女子教育研究》,刘海峰的《八股文百年祭》等等……
她将所有文献资料消化、吸收,再浑然无迹地融入到字里行间。小说的世界框架便这样一点一点搭建起来。
“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五千年世代积累的历史经验,凝聚我们民族的力量和智慧,我们要多去了解和理解、学习。”千桦尽落说。在她看来,网络作家是架在传统文化和读者大众之间的一座桥梁,“网络作家往往以最简单且能打动人心的文字,给读者造就一个容易带入的氛围,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了解作者所理解的传统文化。”
网文读者:作品叙事风格无法脱离当下社会环境
晓风拂面是资深网文读者,她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家国叙事”在网文初兴起的阶段曾经流行过一阵,男主女主动不动就心怀天下为万民奋斗,逐鹿中原。后来网文风格开始演变,此类题材沉寂下去,偏向轻松种田技术宅斗文的流派更多粉丝也更多。最近一两年,“家国叙事”的内容又重新兴起,与当年的为了“宏大而宏大”相比,作者们的笔力、叙事手法提升了,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立体了。
“我的观点是,个人的奋斗离不开历史大环境,作品的叙事风格也无法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晓风拂面表示。
她喜欢看技术流的女主文,内容大抵是女主有传统技艺的一技之长,然后混得风生水起,比如《掌事》里的造船工艺,《御宅》里的造屋,《纸贵金迷》里的造纸等等。“看得出来作者为了写小说也翻阅了很多资料,尤其是传统技术蕴含的传统文化方面的一些东西,对于喜欢此类小说的读者也是起到了授道解惑的效果。”
然而,她也直率地指出,目前有些网文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表达还浮于表面。“比如说女主刺绣好,但最多的形容也就是栩栩如生,为什么栩栩如生,这层文化传承就没有体现出来。”晓风拂面认为,“网文是一种非常大众化的通俗文学,有些作者想到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传递传统文化,但没有很仔细去翻阅资料,做不到让笔下的一些涉及到传统文化的东西更加细腻真实考究,或者为拉长情节而拖沓,这样很容易失去读者。”
网文读者凡山也认为,网络文学中“家国叙事”的再度兴起,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奥运、冬奥、抗疫的综合背景下,民族自豪感的普遍觉醒和强化。他个人喜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食和历史人物的网络小说,他表示,前者可以让自己了解中国美食领域,后者可以展现历史人物的另一面,更鲜活的形象。
“我这段时间比较喜欢的作品是阎ZK的《镇妖博物馆》,故事内容结合《山海经》与历史人物、故事,用当下的眼光去翻开过去的历史。”凡山说。
从读者的角度谈及当下网络文学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时的不足之处,凡山指出,一些网络文学对于传统文化只抓取了大众相对熟知的内容,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让人虽然有爽感,但是没有获得感,比如绝大多数的穿越者用的诗词歌赋相对耳熟能详,比如一些技艺类传统文化浮于表面的描述是使用;同时,少历史类作品为了凸显主角光环,强行把历史人物降智,弱化了作品的可读性、经典性;此外,部分签到流等小白阅读的网文与历史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的不兼容,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历史类网文的质感。
在近日于社科院举办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玉宏提到:“一方面网络文学对现实的关切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另一方面,网络文学内容题材的多元化格局也已形成,在时代环境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网络文学的历史使命与文化责任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一直到今天,网络文学以其立足当下的现实题材、展现未来的科幻题材、结合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精神的历史仙侠题材和日益攀升的海外影响力成为大众创作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