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没换手机了?”
近日,相关手机市场调查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从调查结果来看,从前排着长队等待新品到来的时代或许将逐渐消失。
2021年,在历经三年销量下滑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转正达7%,曾一度让行业信心大增。但2022年初,市场数据显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未能延续2021年的复苏态势,再度陷入销量下滑,且下滑幅度超过行业预期。
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将让手机产业链形成一个加剧“内卷”的“围城”。为避免陷入日益残酷的存量市场厮杀,当前,头部手机厂商和手机供应链企业或在手机市场中寻找新的创新增长点,或冲出手机市场布局多元化发展,正纷纷寻找破局之路。
知名手机企业的供应链企业。行业机构整理
多因素致手机行业不景气,供应链随之减单
3月底,据市场调研机构CINNO Research发布报告,2月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2348万部,同比下滑20.5%,环比下滑24.0%,同比环比双双萎缩。
同样,中国信通院3月21日发布的2022年2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1-2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4788.6万部,同比下降22.6%。2022年2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34.7%,1-2月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累计同比下降27.9%。智能手机市场多个关键数据指标下滑超过20%。
realme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对此表示,一季度手机市场下滑幅度大于预期,预计今年接下来手机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南都记者查询去年以来手机行业相关研报发现,2021年四季度时,曾有不少机构研报认为当时手机市场出现明显下滑,基本盘逐步企稳,智能手机市场或延续复苏态势。
然而,从当前一些权威机构数据来看,这些向好预期显然在2022年初没法兑现。
手机市场的不景气近日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比如近期,“年轻人不爱换手机了”话题登上热搜。综合相关讨论来看,新手机可感创新性不足、旧手机性能可满足较长时间使用、换机成本较高等都是市场需求下滑的原因。
市场数据显示,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平均换机时间已达28个月,“一年一换”越来越少见。
同时,5G换机需求在过去两年释放后出货量出现收缩。此外,国产手机外贸出口需求下滑等短期因素叠加,也加剧了市场需求萎缩情况。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近日在社交媒体爆料称,中国安卓手机厂商正普遍对供应商减少订单,总砍单量达1.7亿台,占原计划出货量的约20%。终端市场需求的疲软,正在向上游供应链传导。
以手机摄像头部件A股龙头舜宇光学为例,3月22日发布的财报显示,公司2022年2月手机摄像模组出货量同比下降24.6%,手机镜头出货量同比下降15.9%。
2021年,舜宇光学营收减少约1.3%,这是该公司近十年来首次收入负增长。与舜宇光学同属手机光学设备产业链的丘钛科技、大立光等产品销量也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有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市场低迷状况持续,智能手机行业将加速步入存量博弈阶段,加剧“内卷”厮杀,而这将导致行业的盈利水平进一步下行,让手机行业成为一条生存困难且性价比较低的商业赛道。而这是整个手机产业链企业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寻找创新增长点和开拓转型新领域势在必行。
作为自2015年手机产量保持全国第一的手机制造大省,广东手机产量已连续多年占全国超40%,是全国手机制造最为集中的区域。
广东手机产业链主要企业。行业机构整理
经过多年发展,广东不仅具有华为、中兴、OPPO、VIVO、传音等多家知名手机终端品牌厂商,同时也拥有以TCL华星光电、欧菲光、立讯精密、汇顶科技、风华高科等为代表的显示面板、通信组件、镜头模组、传感器等众多手机产业链领域的头部上市企业。手机产业链的发展动向对于广东制造也将起到关键影响。
南都记者统计东方财富收录了87支个股的消费电子板块指数可以看出,板块指数自2022年以来从超1200点持续下跌至900点左右,跌幅达约25%。
从个股来看,总市值排名前五的立讯精密、工业富联、歌尔股份、闻泰科技和传音控股2022年以来股价走势如出一辙,均持续下跌,平均累计跌幅在40%左右。
这也可以看出当前市场情况不如人意。
冲击折叠屏,手机厂及供应链企业寻找业务新方向
如何走出“围城”?
近期有多家机构研报主要集中在折叠屏领域,该领域已经成为手机企业冲击高端和市场增量的新战场,同时也带动起整个手机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动力。
据了解,相比直板智能手机,折叠屏手机需要用到的关键新技术主要包括弯折性好的柔性AMOLED屏幕、转轴与铰链、驱动芯片等。而这些相对传统智能手机的增量零部件,已成为国内手机产业链企业重点关注的增量市场机会。
南都记者调查折叠屏关键技术背后的产业链企业布局发现,目前国产零部件厂商在屏幕方面,已有京东方、维信诺、华星光电等厂商向量产折叠屏手机供货,而国产UTG玻璃保护盖板、铰链集成产品、驱动芯片等也有不少产业链企业进入开发/试产阶段。
CINNO Research预测,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销量有望达1569万部,同比增长107%。西南证券预计,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800万部-2000万部,同比增长超过100%,渗透率从2021年的0.18%上升至1.83%。
整体来看,对于手机品牌企业来说,由于折叠屏手机技术含量高、升级幅度大,售价均很高,有望成为高端机的主流机种,因此折叠屏手机可以说承载了不少国产手机厂商向高端手机拓展破局的希望。
不过,当下折叠屏手机仍有一些不足需要改进,如价格仍然偏高、产品重量较重、折叠屏幕折痕、应用适配等问题,以及整体经济环境下行压力导致市场对高端定价产品的接受程度存疑,这使得折叠屏手机市场崛起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在前几年,先行探索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深圳公司柔宇科技,市场成绩并不成功,并导致柔宇科技发展陷入困境。自2020年5月获得至今最后一笔融资后,柔宇先后在推动美股和科创板上市过程中折戟,2021年10月以来更是不断传出欠薪传闻。多家机构研报也共同提醒,折叠屏手机推广过程中仍存在市场需求不达预期的风险。
产业链企业也跨界奔向智能汽车市场
相比今年年初的表现,去年产业链相关企业股价情况相对较好,但多家企业在年报中提到了风险提示,直接或间接表达了转型需求。
经南都记者统计,2020年至2021年度,A股市值排名前五的消费电子企业中,有3家股价上涨,2家下跌,平均股价市值微增。
其中多家企业年报提及受宏观经济影响,手机市场需求疲软、原材料成本上涨等情况,企业发展受到挑战。
近两年来,许多手机产业链企业,尤其是其中的龙头企业,也将目光纷纷投向手机市场之外进行积极布局。
2022年,不少具代表性的公司已经推动新业务形成公司第二、第三成长极。这些新业务较多集中于非手机类消费电子(智能穿戴、智能家居、VR设备)、新能源智能汽车、光伏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
受供应链制裁等因素影响,手机业务下滑最为明显的华为可作为一个观察样本。
华为2021年年报显示,其消费者业务2021年收入同比下滑46%。而华为在从消费电子制造技术积累寻找新的增长点方面,在上述领域均有布局。在华为年报发布会上,就重点提及了智能穿戴、智能汽车零部件和数字能源方面的新业务成果,已成为华为数个新的增长点。
南都记者此前调查了解,华为在智能汽车零部件业务上主要采取的是将过往优势技术积累匹配新兴下游应用领域升级发展增量需求进行产品化的路径。
比如,华为在新能源汽车核心三电系统上的技术产品落地,其实来源于华为网络能源能源产品线现有成熟产品的技术延伸,以及在通信、云计算方面的相关积累。其在自动驾驶系统上的产品开发,也有长期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做支撑。这些使得华为在跨界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时显得“有备而来”,而非盲目入局热门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已成手机产业链企业转型最热门的选择之一。例如,总部位于广东东莞,在东方财富消费电子板块上总市值排名第一的“果链”企业立讯精密,近来也频频传出跨界新能源智能汽车的消息。
2022年2月,立讯精密公告称拟同奇瑞新能源组建合资公司,从事ODM平台开发和整车的组装。立讯精密拿出100.54亿元购买奇瑞旗下多家公司股权。立讯精密方面表示,合作旨在为公司汽车核心零部件业务提供前沿的研发设计、量产平台,实现公司成为汽车零部件Tier 1领导厂商的中长期目标。
而在立讯精密之前,总部位于广东深圳,在东方财富消费电子板块上总市值排名第二的富士康工业富联,在更早就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3月23日,工业富联CEO郑弘孟在其2021年财报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进展与布局方面,工业富联从汽车的轻量化、省电化跟智能化的需求来进行布局,重点聚焦在电驱电控的零部件、车联网与智能车载、工业互联网赋能三个领域。
郑弘孟预计,工业富联智能座舱方案目标于2023年进入量产。采用公司高端精密制造技术生产的汽车马达、高压连接器等产品有望于2023年量产。新能源车用AI运算单元方面,目前所设计生产的L3/L4产品都已量产,L5产品也已进入排程。
天风证券研报认为,新能源智能汽车已成为继互联网后全球最大的创业风口,同时科技化将使得汽车行业“价值重估”。深圳汽航院院长张瑞锋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随着未来电动汽车电池、底盘、车身等均走向标准化生产,科技智能与相关的智能化部件将是一辆智能汽车价值最重要的差异化体现。而这也是消费电子企业跨界的优势所在。
不难看出,消费电子制造技术匹配新兴下游应用领域升级发展增量需求的路径同样体现在手机供应链代表性企业上。再以位于A股消费电子板块市值前六位的闻泰科技和蓝思科技为例。
4月6日,闻泰科技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受益于 2020 年以来公司的战略布局与研发投入,即2020年完成收购全球车用功率半导体IDM龙头厂商安世半导体并结合公司原有技术积累协同研发,公司产品集成业务现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实现从手机向笔电、IoT、服务器、汽车电子等非手机业务拓展,客户结构不断优化,从消费领域向工业、汽车等领域延伸。目前,非手机业务正不断获取新客户、新订单。
蓝思科技则将其在手机产业链积累的中高端视窗防护玻璃面板、外观防护新材料、电子功能组件等现有工艺与新兴产业需求结合,不仅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开拓市场,还向光伏领域以超薄玻璃为契机切入其中,与原有市场玩家形成差异化竞争,有望为公司带来可观的订单增量。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智能手机品牌商为代表的手机产业链龙头企业经过此前多年发展,拥有充沛的现金流,在消费电子、智能手机需求下滑的时候,主动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正确的做法。当前智能汽车、光伏、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产业都是风口产业,前景广阔,所以应该支持它们走出安全区,探索市场,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实现企业发展。
盘和林建议,手机产业链企业应以技术主导业务转型。一般来说多元化发展既有模式创新也有技术创新,但建议手机产业链企业以技术创新来建立新领域壁垒,在早期建立竞争优势。他同时表示,相关产业多元化,比无关产业多元化要好。要利用在手机制造领域形成的优势能力,比如UI系统优化的能力,比如结合应用生态来跨领域打造产品。要进入与主业相关的多元化领域,行业跨度不宜过大。
出品:南都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记者 徐劲聪
编辑:任先博,徐劲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科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