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毕马威合伙人:大湾区能否成为金融科技IPO首选地?

南方都市报APP • 湾财社
原创2022-04-12 20:57
湾财社.png

南都讯 记者 卢亮 “无科技不金融”。日前,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连发3份文件,聚焦支持深圳金融企业、金融科技及风投创投等各领域发展,其中《深圳市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为大湾区金融生态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资本市场与金融科技的珠联璧合,成为新风口。按照《若干措施》,深圳明确鼓励深圳市金融科技类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支持优质金融科技类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金融科技类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值得留意的是,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深圳排名继续上升,在金融科技子项排名位列全球第六名。而最新出炉的毕马威《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2022年第一季度回顾》报告也指出,一季度深交所 IPO金额近600亿元,A 股市场目前有超过750 宗IPO申请项目,看好2022年新股市场。

诸多利好叠加之下,如何理性看待深圳发展金融科技的“政策抓手”?大湾区有没有可能成为更多金融科技企业IPO的首选地?对此,南都湾财社专访毕马威中国华南区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李嘉林,做深入解读。

微信图片_20220412192307.jpg

毕马威中国华南区金融服务业主管合伙人李嘉林

对于深圳乃至大湾区来说,如何借力资本市场,把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的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助力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南都湾财社:当前深圳监管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金融科技企业申请上市,您对整体金融板块认为传递什么信号?更多的金融科技IPO项目会对整体金融板块带来哪些影响?

李嘉林:最新的《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优质金融科技类企业上市融资。实际上,以深圳为代表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 一直都是金融科技企业培育和成长的沃土。毕马威中国自2016年开始,已连续举办六届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评选。从入围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是上榜企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021年榜单中这一区域入围企业占总数的29%,其中深圳占比达到23%。在过去六届金融科技企业榜单中,不乏优秀的企业已经步入资本市场或者正在上市进程中。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反映了当下金融板块的发展趋势,集中助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子板块。从上榜企业主要从事的业务领域来看,2021年相对集中于财富科技类、普惠科技和保险科技类。

随着直接融资占比的进一步提高及资本市场高质量开放的步伐加快,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空间巨大。近年来理财规划软件、投资组合管理软件、数字化平台、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已经开始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

南都湾财社:面对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普遍问题,金融科技能否破解难题,发挥赋能效应?

李嘉林:金融科技因解决金融发展的痛点而萌芽,其蓬勃发展给金融板块的不同领域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金融科技可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帮助“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成长,一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深挖小微企业的多业务场景与数据,形成数据资产传递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助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并识别经营风险;二是通过优化金融机构信贷风控模型,进一步提升小微信贷交易的匹配度与效率,从而切实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南都湾财社:窥斑见豹。你认为金融科技板块的IPO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是怎样?会不会出现井喷的状态?

李嘉林:从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有关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说明金融科技的重要性及发展路径,到2020年5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再到近日发布的《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均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型企业赴港澳融资、上市。在此背景下,今年及未来数年会有越来越多中国金融科技企业更趋成熟,选择跨境融资及IPO。

我们观察到,在《2021中国领先金融科技企业50榜单》中,上榜企业日趋成熟,并且金融科技技术人才占比保持高位,更多的企业正在接近上市门槛。从入围企业的成立年限看,73%的企业成立5年以上,行业深耕成果逐步显现,显著高于2020年评选中成立5年以上企业的38%的占比。从估值规模看, 2021年的上榜企业中估值规模在10亿至30亿这一区间的企业明显增多,占比达到45%,而2020年该比例为35%,也反映出金融科技以大企业引领,中小规模企业为市场主体的行业特征。技术人才占比是衡量金融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与往年评选结果相似,2021年上榜企业仍保持了较高技术人才占比,82%的企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40%, 49%的企业技术人才占比超过60%。

复盘已经上市的金融科技企业,企业类型愈发多元化,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助贷服务、互联网保险、支付及互联网证券等皆有涵盖。从商业模式上,打破过去to C为主导的格局,一些以to B服务为主的企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些都是金融科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南都湾财社:《若干措施》的一个信号是虹吸金融科技人才的集聚发展,明确了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这是深圳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要素,补齐人才短板。你如何看待监管层对于人才的思路?

李嘉林:人才是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因。粤港澳大湾区为了构造世界级“人才湾区”,营造优良人才生态,近年来也在大力创新人才体制机制,通过“引才”机制来激发科创产业的发展活力。比如,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搭建多种平台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就读、就业、生活,一系列创新举措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目前,大湾区创新能力已连续5年位居全国首位。


南都湾财社:深圳一河之隔的港股市场,今年以来同样炙手可热。今年初,港交所实施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机制,有效拓宽香港IPO市场潜在标的融资的灵活性。你认为会不会有利于金融科技企业更快实现IPO?

李嘉林:今年初港交所实施SPAC上市机制,允许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SPAC发起人以并购新兴和创新产业等公司为目标在港交所申报上市。这种上市融资方式集中了直接上市、海外并购、反向收购、私募等金融产品特征及目的于一体,并优化各个金融产品的特征,完成企业上市融资之目的。与传统上市相比,可以减低上市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更适合非传统及初创型企业。

港交所在制定香港SPAC制度时的宗旨是重质不重量,这样的机制将给拟上市企业,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企业来说,SPAC上市制度可以为它们在传统IPO以外提供额外的上市选项,并取得更理想的估值。今年1月1日以来,已有逾10家公司申请赴港通过SPAC上市。


南都湾财社:但是,按照《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一季度报告,A 股市场目前有超过750 宗IPO申请项目,却鲜见金融科技企业。未来,资本是否会对金融科技高看一眼?大湾区有没有可能成为更多金融科技企业IPO的首选地?

李嘉林:就金融科技行业来看,受监管要求及已上市企业的股价表现的影响,IPO对于企业品牌、资本、资源方面的提升更加理性。与此同时,上市之后的信批要求以及来自各方的监督,让企业压力倍增。此外,眼下的金融科技企业很多处于转型过程中,公司的盈利周期变长,维持高估值的过程随即延长,企业开始寻求相对稳定而持续的增长,IPO的准备也将更加长期和平稳。

当然,粤港澳大湾区不乏优秀金融科技企业,除了领先金融科技50强,由深港澳金融科技联盟、香港电脑学会、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等主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科技飞鱼企业20”榜单也在2022年1月发布。作为协办方,我们注意到一批大湾区竞争优势突出、科创能力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的高成长性金融科技企业,他们是金融科技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创新推动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成为更多金融科技企业IPO的首选地。大湾区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政策落地,让境外资金进出的渠道更加便利。深圳、珠海、广州先后启动QFLP试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在广东获批QFLP试点资格的私募基金机构逾210家。

大湾区资本市场重大平台及创新试点不断落地,已建成较发达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全球资本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从交易所来看,大湾区现有香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广州期货交易所三个核心资本市场平台。深交所成功推进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实施主板和中小板合并,发展定位更加清晰。就新上市企业类型来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后,一大批代表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涌向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编辑:卢亮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卢亮598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