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账户谁负责!人行温信祥:月均涉诈单位银行账户已降九成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经济
原创2022-04-14 13:50

“2021年,金融系统识别拦截资金能力明显上升,成功避免大量群众受骗,月均涉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降幅92%,个人银行账户户均涉诈金额下降21.7%。”4月14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守护群众“钱袋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金融行业常态化反诈治理格局基本形成。

去年拒绝涉诈可疑交易1.3亿笔

锁定1768名跨境资金转移“背包客”

事实上,金融行业“资金链”治理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一环。发布会上,温信祥针对人行“资金链”治理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温信祥在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在“资金链”治理上已建立支付体系反诈防控制度。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经过长期调研,提出了29条“资金链”治理措施,两个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了一个文件,从压实责任、完善法治保障、深化科技手段等提出了建立支付全链条反诈长效治理机制。完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管理制度,建立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夯实账户实名制,建立涉诈交易监测、识别和拦截制度,加强支付机构监管。

同时, 人民银行会同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建设运行了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加强企业账户风险监测,2021年核验信息7440万笔。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按照“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谁的钱包谁负责”,全面排查清理长期不动户、频繁开销户等异常账户,不断提升监测拦截涉诈资金能力。

“在诈骗犯罪多发的中缅边境地区,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门探索运用新技术协助锁定1768名跨境资金转移‘背包客’。” 温信祥表示,2021年,人民银行支付结算部门会同反洗钱、外汇管理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诈可疑账户430万户、新建监测模型1.3万个,拒绝涉诈可疑交易1.3亿笔。

为群众追赃挽损

查询、止付、冻结涉诈资金1.5亿笔

在追赃挽损方面,人民银行建设了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查控平台,2021年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根据公安部门的查询、止付、冻结指令,查询、止付、冻结涉诈资金1.5亿笔,紧急拦截涉诈资金3291亿元。商业银行向公安机关推送涉诈受骗资金交易预警信息242.8万条,避免大量群众向涉诈账户转账。此外,人行还会同国家反诈中心建立涉诈风险监测拦截机制,组织商业银行对涉诈收款账户实时监测,直接拦截。

在协助公安机关打击买卖账户行为上,商业银行向公安机关提供到银行网点异常开户的卡贩线索8872个。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对公安机关认定的5.2万个非法买卖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实施五年不得新开户等惩戒。指导中国银联建立系统开展“一键查卡”试点,为个人提供跨行账户信息查询服务72万余次,便利了个人管理名下的银行卡。

此外,温信祥还表示,人行坚持风险防控和优化服务两手抓、两手硬。“坚决治理因为防控过度而出现的开户难问题,印发了优化小微企业和个人银行账户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简易开户、使用存量账户等34项措施,在防风险的同时优服务,持续便利人民群众资金转账服务。”

压实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责任

“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

“获取非法资金是电信网络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随着工作纵深推进,“资金链”治理已步入‘深水区’。”温信祥表示,犯罪分子资金转移的手法、工具不断翻新,呈现出产业化、专业化、团队化作案趋势,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温信祥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组织金融行业以更严的要求、更高的标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全面落实金融行业打防管控“资金链”治理各项措施。

一是压实主体责任。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按照“谁的账户谁负责”“谁的商户谁负责”“谁的钱包谁负责”,持续落实风险防控责任,断开涉诈资金链条,切实做到“支付为民”。

二是统筹平衡风险防控与优化支付服务。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按照便利度不减、风险防控力度不减,优化服务要加强、风险管理要加强,这“两个不减、两个加强”原则,在风险防控同时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避免“一刀切”防控过度影响正常业务。

三是要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度。商业银行、支付机构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风险识别、拦截精准性。加强对虚拟货币等新型领域风险防范,全方位堵截犯罪资金。

四是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按照打防结合、预防为先的思路,加大反诈宣传教育,形成对网络犯罪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采写:南都记者 许爽

编辑:许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