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张俐 作文教学的改革障碍是什么?实践路径在哪?高考作文有怎样的决胜路径?高考作文的诸多难题应该如何解决?4月16日,“技术作文教学”学术研讨会暨《高考作文技术论》新书首发式举行,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名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技术作文教学”改革思想,对如何写好高考作文给出“干货”答案。
“技术作文教学”学术研讨会现场
《高考作文技术论》首发
“我的‘野心’是要把‘高考作文’当成一个课题,把研究高考作文当成一件严肃的学术工作来做。”张华表示。
作为中山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主持人,张华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21年,是“技术作文教学”倡导者与实践者,他凝聚多年研究,正式推出最新力作《高考作文技术论》。“我希望在理论上,把高考作文讲得比较清楚,同时依照理论研发出具有实战型的高考作文技术。
南都记者了解到,《高考作文技术论》全书35.5万字,由素有“人文学者家园”之称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旨在为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提供“技术”——也就是“干货”,研究“优秀作文”的生产原理与技术,并以此提高考生的高考作文写作能力。
全书聚焦“高考作文”这一特殊的生存性写作活动,围绕“怎样写出有竞争力的高考作文”这个核心议题,依据“评卷者反应”作文得分基本原理,以“技术”为破解作文难题的变革视角,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态度,注重从学理上剖析高考作文的应试机理,在批判高考作文诸多流俗观念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探索高考作文的作文技术,并从文章解写的角度论述了作文技术的生成路径。
《高考作文技术论》共分为11章,分别有:高考作文的决胜路径,高考作文的得分原理,高考作文的思维技术,高考作文的切题技术,高考作文的拟题技术,高考作文的结构技术,高考作文的开头技术,高考作文的语言技术,高考作文的素材积累技术,高考作文的技术研发,做文章的技术运用。
广东语文名师张华
2021中山高考作文平均分全省居首
南都记者查阅了由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主编的《广东高考年报(2021)》,在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考各科全样统计数据及分布图形章节,语文学科知识板块得分情况方面。2021年高考语文卷,作文分值60分,全省作文平均分44.64,中山作文平均分45.83居首。这个成绩的取得,与中山语文老师的“技术作文教学”实践密不可分。
对此,中山高考作文引路人张华表示,一切关于高考作文的讨论,必须在两个背景下展开:一是作文的“教学背景”,二是高考的“考试背景”,前者凸显了高考作文的“学得性”特点,后者凸显了高考作文的“功利性”特点,由此可以将高考作文理解为一种经由学习训练而试图实现功利目的的特殊写作活动。
他认为,以技术为视角切入高考作文研究,通过技术这一支点来撬动高考作文的各种问题,可以较好地连接起高考作文的“学得性”与“功利性”两个特点,并有望使技术成为高考作文的决胜路径之选。
张华指出:技术是一种认知理念,也是一种知识,而且是程序性知识。技术具有极强的教学性。“我以为一切作文教学的目的,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的“可能性”。”如果学生拿起笔,能比较顺利地写下来,那么作文教学就是有效的;如果学生拿起笔不知道如何落笔,那就证明作文教学是无效的。所谓有效的作文教学,其实就是追求在学生可能需要写作的时候,能够“供奉”给学生必要的作文技术。
张华语文共同体全体成员合影
高考作文备考:指向评卷者的“期待视野”
张华表示,高考作文不是考生自由的自主写作活动,而是一种限制性极强的被动写作活动。因为这种强制要求的写作,是“主题先行”的“被写作”。要获得成功,考生就得洞悉评卷者的阅读需求,并积极通过各种有效的作文手段,也就是“作文技术”,满足评卷者的这一需求,技术运用成为了连接考生和评卷者的关键。
为此,张华还提出了“评卷者反应”理论。他提出,高考作文的分数是“打”出来的,“打”的背后,是由评卷者的“评卷反应”决定的。影响高考作文得分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命题者的 命题设计,比如语文教师的备考指导,又比如考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但作为一种特殊的写作活动,高考作文的得分,最终是由评卷者这个终端得以完成和实现的。“评卷者反应”既是得分的直接原因,更是倒逼教师与考生改变的基础动因。
张华指出,“评卷者代表着写作水准高低的正向评价者,评卷标准代表着一种正能量的评价价值导向。因此,迎合评卷者和评价标准并不是一种“低劣”的行为。”面对评卷者反应,高考作文如何备考?张华给出了答案:要指向评卷者的“期待视野”,要以评卷者的“有效感知”作为备考前提。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文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荣维东教授表示,《高考作文技术论》体现了一位学者型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与理性探究,既蕴含着科学理性,又彰显出实践品格,为高中作文教学尤其高考作文贡献了中山语文人的智慧。“张华老师以‘技术渗透人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文语文教育的‘虚空化’和技能训练的‘机械化’问题。” 荣维东教授说。
《高考技术作文论》
摄影/南都记者吴进
编辑: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