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数字经济国际规则使更多人获益?这些博鳌大咖有话说

南方都市报APP • 反垄断前沿
原创2022-04-22 16:31

疫情之下,数字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数字化趋势日渐明显。但各个经济体对数字经济自有不同的监管规则,如何协调这些规则,使更多人从新技术中获益,是愈发值得深思的问题。

4月20日至22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海南举行。21日,在“数字经济:让所有人获益”分论坛中,几位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学者就国际规则建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WechatIMG146.png

图据博鳌亚洲论坛官网。

博鳌亚洲论坛咨委、芬兰前总理阿霍指出,“不可能建成一个全球通用的系统,但需要有国家之间共通的规则。”为此联合国付出巨大努力,很多国际机构、国际商会也从中协调,甚至贡献部分规则的制定。此外,大型平台企业基本都是跨国公司,他们在产品服务、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方面往往有高标准。

但也要注意到,“联合国的效率并不很高,不能指望一个机构来解决国际性挑战。”阿霍认为,一些本地解决方案是有必要的,就像欧盟自己的体系。尽管分散化存在风险,但长远来看,这些努力能够创造出一定程度的共识。本土的努力不应该被看作分散规则,而是成为规则制定的一部分。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秘书长小口一彦就此问题追加阐述道,要看到疫情使数字化趋势加速的同时,也凸显了国家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从数字的角度来说,中等国家和快速发展国家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最贫穷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数字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困难更大。所以,弥合数字鸿沟迫在眉睫。

“我们创建的就是一个分化的世界。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就是不同层面的消费者、公司和政府,技术是不一样的,”清华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巴西总统前首席经济顾问福鑫也表示赞同,所以应当有一些规则和标准,这些标准不应该仅停留在商务的市场规则,而需要适应数字化转型下快速变化的市场。“联合国是一个很好的多边机构,但只靠联合国制定规则是不够的。”

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则对另一层含义的“数字鸿沟”给予重视。人们在讨论数字技术普惠性的同时,也不应“遗忘”部分无法轻易接触到互联网的人群。

江小涓认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尽可能地覆盖贫困地区和低能力人群,使之有接触和使用网络的机会。在公共服务方面,应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也需提供与线上同质等效的服务。

针对国际规则中数据跨境贸易部分,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当前的规则和国际协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讨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贸易协定能否被接受且执行,其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就在于数据的跨境流动和自由买卖。

出于对安全、隐私、监管规则的考虑,再加上数据定价规则的不明确,目前这一领域仍存在多重障碍。周小川提出,在数据分散存储充分可行的未来,“是否能够不把数据作为主要的可贸易对象,而是把数据的用途,即应用的任务当做可贸易买卖?”

他举例说明,在有全球性治理的前提下,如果任务是公用性的,挖掘方的目标被允许,被挖掘方可以用自己的模型代替挖掘。如果过程中涉及不宜外泄的技术机密,还可以把原代码拿到被挖掘方的云上计算,再把结果拿走。“你需要告诉我,挖掘的目的和预设结果,这样国家国家之间的交易就是可控的。”

采写:南都记者黄慧诗发自北京 记者李玲发自博鳌

编辑:李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
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