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十四五”国家消防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肯定了“十三五”时期国家消防事业的发展成绩,并强调了消防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
《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两项预期性核心指标。《规划》还部署一系列重点任务与重大工程,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其中部分内容涉及了加强消防人才培养。
记者注意到,此前,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的《广州市消防工作“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了如何搭建广州市消防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4月20日,在厦门海沧消防培训基地,厦门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在参加实战化练兵比武竞赛。新华社发
2035年实现消防形势根本好转
《规划》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国家消防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据《规划》总结,“十三五”时期,全国火灾起数、亡人数、伤人数较“十二五”时期分别下降3.7%、12.2%、18.7%,重特大火灾起数、亡人数分别下降45.8%、62.7%,未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此外,国家消防工作在“十三五”时期还取得了“应急救援主力军和国家队作用凸显”与“消防安全基础有效夯实”的新进展。
《规划》强调,“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压力越来越大,应急救援难度越来越高,消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这其中有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不断积累新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增加的不确定性、乡镇农村消防安全“洼地”愈加凸显等。
据消防救援局解读,为了分解落实《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加快推进消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应急管理部关于编制国家应急领域“十四五”规划的部署,消防救援局牵头编制了《规划》,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基于以上背景,《规划》提出了未来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消防治理体系,消防安全形势根本好转,覆盖城乡的中国特色消防救援力量体系全面构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巨灾大难”能力达到新的更高水平,中国消防救援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规划》还明确了两项“十四五”时期预期性核心指标:百万人单位火灾事故死亡率(%)≤0.29;十万人拥有消防站(个)≥0.74。需要说明,单位火灾事故指住宅以外所有场所(不含森林草原)火灾事故,消防站指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建设的消防站(点),不涉及机构人员编制。
4月21日,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成都大队联合金堂县应急管理局,组织人员在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林区进行森林火灾扑救演练。 新华社发
加大消防专业人才招录和培养力度,探索多主体合作培养模式
《规划》部署了“十四五”时期消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这包含了6方面的26项任务,如发展消防救援航空力量、改善农村消防条件等。
据消防救援局解读,《规划》的改革创新色彩浓厚。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这在“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驱动消防事业创新发展”方面集中显现。
以“人才支撑”为例,解读介绍,《规划》依托国家学科体系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结合国家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和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消防相关专业,建强一批特色院校和一流专业,加快建立完备的消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具体来看,《规划》部署如下:
要加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建设,加强各级消防训练基地及师资力量建设,强化与消防救援队伍融合发展。
加大消防专业人才招录和培养力度,探索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优质专业培训机构等合作培养模式,引导职业院校开展消防技能人才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实施消防救援人员“蓝焰英才”工程、“橙才”计划,加强消防领军及后备人才培养,突出“高精尖”、优秀年轻人才培养使用。
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建立专业人才目录清单,强化跨国(境)交流,打造国际一流水平人才方阵。
建立紧贴实战的专业培训和资质认证体系,实施消防救援人员等级资质评定。加强建设领域工程消防技术人才培养。
《规划》还部署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这其中便有“高素质专业人才培育工程”,即加快消防救援紧缺人才、领军人才培养。该工程依托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天津、南京、昆明等3个训练总队分别建设国家级综合消防训练基地,加强31个总队级、100个支队级消防训练基地建设,加强消防指挥、消防工程、火灾调查、核生化消防、航空救援等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并加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建设。
近期,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也公布了《广州市消防工作“十四五”规划》,其中也提及了如何搭建广州消防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广州《规划》要求,消防部门要与广州市内高校合作组建消防救援学院,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联合课题攻关,吸引和培养消防救援和科技研发专业人才,建设消防专家智库与人才储备库。学院要开设本科及大专层次消防救援相关专业,通过高考招生的形式,培养消防救援人才,毕业生可充实到消防救援队伍和社会单位从事消防救援与管理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消防救援人才,填补广州市消防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空白。
采写 南都记者 王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