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的缘起是一个旧书架。一米二左右高,右上角有一掉了漆色的铁牌,印制“北京師範大學”字样,编号“架:6391”。策展人张宗希在旧货市场淘到它,此后不止一次想象它的身世。最终,以书架为出发点,他们展开一场关于交流的多角度考察。
4月21日,蔡锦空间新展“信·息 In·Formation”开幕,展出卜云军、郭赛、李易纹、刘桐、马海蛟、席丹妮、张新军7位艺术家不同形式的创作。展览试图通过探索“信息”这一矛盾的概念,继而关注信息时代有关交流方式的流动与变化。以“对一个书架的交替阅读”为主题的对谈直播于4月23日下午举行。
张新军作品《南阳》展出现场
在展览当中,多位艺术家的创作围绕前述旧书架展开。艺术家张新军将这只书架拆解、重组后变成一只小船和船桨。展厅现场,这只木船、船桨以及打造木船的铆钉、图纸、过程图片等共同呈现。张新军说:“一件旧家具携带着使用者的信息,它具体到每一处磨损或难以名状的气味,从不同的地址到不同的人,它一路航行。从书架到小船,使物从一种符号过渡为另一种符号,它像一种七巧板游戏,拆解——拼接,不变的是物本身,以及它的过往历史,或是来自某处。”
席丹妮作品《笨船》展出现场
席丹妮 《笨船》 布上油画、油画棒 146*53cm 2022
而艺术家席丹妮用绘画再现了这条被拆解、重组,只能放在陆地上观赏、并无实际用处的《笨船》。她说:“一条废木块组成的‘无用’之船,具有船的形态,但并无船的实际功能,它似船而非船,在一个过于追求功用的现实环境中,它注定被遗弃,每当我经过它时,它的境遇常常会触动到我。”
刘桐复制的亚克力书架
艺术家刘桐则按照原书架的形制,一比一复制了一个轻薄的亚克力材质书架。这种在新时代被普遍使用的材质有着工业化、快捷轻巧的特点,而它的透明或半透明特质,又使其接近空无。刘桐说:“这又再次诠释了‘书架’这个物品的本来面目:它是一个未被定义的中转站,你可以在上面放任何一种书,甚至任何一种东西。”
刘桐 《讲故事的人》 作品实施现场
刘桐的另一件行为作品《讲故事的人》由讲故事的人(艺术家本人)、水墨图轴、羽毛或花朵以及桌椅四个部分组成。艺术家要讲述的故事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观众通过一种传统的随机选择方式(抛花)确定要讲述的故事。刘桐说,作品的灵感来自读写并不普及的时代所特有的一种职业"说书人",试图通过讲故事这一行为重建一种从人到人的直接联系,同时也是当代的我们与上古民族神话的直接联系。
卜云军作品展出现场
卜云军 无题 艺术微喷 136cm*100cm 2019
卜云军的《无题》系列作品拍摄的是一些在水的作用下形成褶皱的白纸,水和纸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是艺术家所关心的。卜云军说:“我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处理这些微妙的关系,我想我是把其它的东西投射在这个上面了。”
郭赛《见者的书信——致敬博伊斯和白南准》展览现场
郭赛的装置影像 《见者的书信——致敬博伊斯和白南准》,将一只IPAD置于信封之中,信封的外壳随机撕开一个小缺口,通过缺口可窥视IPAD中正在播放的内容。IPAD装置镶嵌在木质橱柜上,在橱柜下端的抽屉里 ,散放着一些信封和信件。郭赛说:“我所关注的书信不单是现实中的现成品或脱离传统机制后的陌生重组,而是不同性质的媒介互相渗入、重构和交互比照的体系。”
马海蛟作品展览现场
马海蛟作品展览现场
马海蛟的作品《家庭分裂主义》源于艺术家偶然收集到的一封家庭信件,信件内容隐约反映出不同代际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与困惑。从这封信出发,作者试图再现信件所指涉的家庭状态,并由此以“伪纪实”方式塑造三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青年的服役士兵、患有眼疾的中年生意人与信仰基督教的老年知识分子”,分别对应着三个代际,围绕“家庭性”的变迁乃至瓦解而折射中国当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状态。
延续其以往的影像风格,纪实感、摆拍、场景重现、画外音等手法恰当地运用至作品中,以耐人寻味的细节与表现性的风格营造出诗意的氛围。在展览现场,这件作品与信件等相关实物共同呈现。
李易纹作品展览现场
李易纹 《多余的知识》 布面丙烯 150cm*150cm 2022
当艺术家李易纹偶然间瞥见堆叠在工厂里的金属边角料,脑子里一下闪现出《多余的知识》这个作品的名字。他这些废铁作为绘画的对象,画的时候竭力的把它们描绘成书的样子,又泛着金属的光泽。李易纹说:“它们也像是这个信息碎片爆炸时代里无人问津的过剩知识,蹲在角落里自怜自艾却也不卑不亢。”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览的艺术顾问梁舒涵指出,“‘信息’也许是个很矛盾的概念,是传递的对象,却又常常“欲言又止”,不知转向何处,毋宁说,一切都在形成与转化中。从书架到船,正如信息形式的游移不定。”
策展人张宗希则表示:“世界车水马龙开放又自闭,几乎所有人都深陷信息的泥沼并且要面对观念的分歧。我们试图保持一些联系,也许并不那么密切,但是希望尽量有效和达到某种程度的共识。”
展览持续至5月19日。
南都记者 黄茜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