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叶斯茗 实习生王一帆 日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锦庭作客“家校社共育公益直播”系列活动第五期“校长来了——给孩子成长支招”的直播间,和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杜兰一起在线畅谈,疫情之下,孩子在线上课与家庭教育等热点话题。作为广东省唯一一所省直属小学的“掌舵人”,做了28年校长的张锦庭为网友们带来了五大金牌教育法则。
法则一:抢占心智,父母及早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在儿童教育领域有一个类似的“抢占心智”法则——父母要及早成为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他人”,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关键影响力。在家庭教育中,到底是母亲重要还是父亲重要?张锦庭的答案是:第一,父母都重要;第二,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父母发挥的作用不同;第三,小学阶段,父亲的作用不可或缺。
“教育的过程就是寻找‘重要他人’的过程,孩子要通过寻找偶像来获得榜样的力量”,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重要他人。”张锦庭说,对孩子而言,所谓“重要他人”,就是那个让他“又敬又畏”的人,这就需要父母付出时间去陪伴、建立信任、以及挖掘孩子的特长。6岁以后,一旦妈妈变得唠叨,爸爸就要马上“补位”,不论多忙,爸爸每周都至少要抽出3个小时“有效陪伴”孩子,问问孩子有什么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及时帮他制定规则,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杜兰认为,真正成熟的父母,会在孩子年幼时悉心照顾,在成长中给予支持,在特定的时间点选择“退出”,这才是对孩子有方法、有智慧的爱。
法则二:始于胎教,成长潜能与时递减
张锦庭分享了日本早期教育鼻祖木村久一的“孩子潜能发展递减法则”(下文简称“递减法则”):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合理教育,有可能挖掘到孩子100分的潜能,5岁开始会降至80分,10岁开始则降至60分。
“递减法则”有两大特点:一是教育开始得越晚,孩子最终发挥出来的潜能就越少;二是不可逆转,每种能力的发展期长短不同,一些能力如果在特定发展期没有及时开发,可能就会被永远埋没,也就是说具有音乐天分的孩子3岁没有开始学小提琴、5岁没有开始学钢琴,他们大概率难有大成。“儿童潜能开发,不是让他早早去学知识,而是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进行不同特点的开发”,张锦庭强调。
法则三:小学阶段,“权威型”教育胜于“民主型”教育
面对“反叛”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这几乎是所有家长的难题。张锦庭谈到了孩子成长的两个反叛期——3到4岁的“好奇性反叛”和12到14岁的“性格性反叛”。“好奇性反叛”时期孩子会问十万个为什么,父母一定要耐心解答,满足好奇心,帮助孩子培养创造力。“性格性反叛”时期是树立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窗口期,家长要智慧地回答孩子“为什么不能早恋”“为什么长期打游戏有害处”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一旦往逆反方向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家长应该实施“放任型教育”“权威型教育”、还是“民主型教育”?张锦庭认为,不同阶段,方法各异。3岁之前,可以实施“放任型教育”,父母观察孩子的特点、挖掘他的特长和潜能;小学阶段,实施“权威型教育”更有效,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很强的引导性,家长在这个阶段要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16岁之后实施“民主型教育”,家长和孩子平等对话。
对此,杜兰表示赞同,她分享了自己在女儿小学阶段的教育经验:“孩子所有战略性的选择,我都会给建议,包括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学什么课程、穿什么衣服、应该有什么样的审美眼光,这些都是我要教她的。因为工作繁忙,我陪伴她的时间相对少一些,但给她榜样的力量更大。我希望她也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快乐和自由的人。包括平时周六日她跟着我去看各种各样的展览,参加活动,我希望能给她打开更多的窗户,让她在童年时见识更多,有更多的选择。孩子四岁半就开始学钢琴,我的观点是,孩子一定不会喜欢的,但是,但凡你要进行相对专业一点的训练,就是会枯燥的,在她感到枯燥的时候我会给她鼓励,甚至有时候非常‘残酷’地替她做决定。有毅力的人才会延迟满足,我希望她能慢慢养成习惯,在以后的闲暇里可以陶醉其间。”
法则四:塑价值观,既讲东方的智慧故事也讲西方的品德故事
近期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包括广州在内的不少城市,都要在特定时期停课,学生课堂从线下转到线上,怎样才能学好?张锦庭认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很重要。对于在线课堂,他建议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上几节课,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引导孩子向老师进行课堂提问和课后追问,帮助他建立规矩,形成时间管理和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在连线环节提问,既不想“输在起跑线”,又希望“轻松学习”,如何平衡?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怎么办?张锦庭认为,“双减”政策并不意味着学习变成一件轻松的事,学习是一定要付出努力的,同时,讲究方法很重要,他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将一年级至四年级的课程重新梳理知识结构,找出弱项。第二,鼓励孩子认真听课,通过新学的知识弥补原来知识的不足。第三,挖掘孩子特长,“以长带短”,用特长带动孩子付出更多时间学习弱项。
学习之外,价值观塑造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张锦庭分享,儿童价值观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人类遥远的故事。“中国文学里面的故事更多是智慧型的,比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而西方的很多故事是品德型的,比如《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安徒生的小女孩》等,父母应该为孩子选择东西方不同的故事,尤其要通过故事来塑造孩子的品德。一年365个故事就是365个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孩子价值观的基础”。
杜兰说,在女儿小时候,每天临睡前都给她讲《小老鼠当大王》的故事,这是她根据自己的创业感受编的,一直编到48集,她还和女儿一起完成“英语趣配音”,一起上吉他课,通过创造这些和孩子在一起的“黄金时间”,营造出一种画面感,这种画面感能够让孩子记一辈子。
法则五:健全大脑,均衡开发“逻辑”左脑和“艺术”右脑
张锦庭倡导“美好教育,教育美好”的理念,他笃信教育可以帮助每一个生命变得更美好。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他提出要构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美好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中一个颇具特色的做法是,学校规划建设了“五园八馆一湖”, 广东首家校园非遗博物馆也落户校园,每个班级每个学期都上一门“非遗课”, 帮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美、学习美、热爱美。与此同时,他鼓励老师要创造美好教育的形式,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上语文课和数学课,激发孩子们美的心理。
杜兰也认为,美育很重要,“审美就是练眼睛、耳朵和思考,审美是一种非常综合的能力,孩子从小接触越多美的东西,他遇见美好的概率就越大,就能越快确定怎样成为真正的自己”。
信奉美好教育,和张锦庭一直坚信的均衡开发左右脑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左脑管逻辑、语言、阅读,右脑管艺术、情商”,他表示,国家“双减”政策,也是在鼓励对青少年左右脑进行均衡开发,即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创造力的培育。
编辑:叶斯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