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近日,广州市印发《广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根据《实施计划》,到2025年,广州市10分钟健身圈更加便利,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不低于0.9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低于860万,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2.5名,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
广州马拉松。穗体宣图
《实施计划》提出,将在全市运动健身设施供给缺口较明显区域,优先规划建设全民健身中心,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结合“云山珠水”生态格局,以建设“一江两岸”健身步道、绿道、碧道为重点,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探索利用政府储备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健身设施。
全市新建或改建10个体育公园,每个区完成200公里以上健身步道改造或建设,加强对已建成设施的规范管理和运营。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摸清广州健身设施建设底数,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编制实施《广州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
落实社区健身设施配套要求。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设施。健身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或建设标准的既有居住社区,要结合城市更新和微改造契机,以“绣花功夫”推进社区健身设施建设改造。加强对体育设施配建情况验收监管,将其作为新建住宅项目和微改造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增加健身设施场地供给。鼓励各区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合理利用城市预留地、高架桥底、地铁上盖、房屋天台、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公共绿地、河涌沿岸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嵌入式健身设施。在不改变、不影响土地现有规划、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前提下,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人流密集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利用土地,增设健身设施。在老龄化、无障碍化等相关工作规划中,安排充足的健身设施建设空间,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提升健身设施适老化程度,优化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
将运用智慧平台开设线上科学健身指导课程
在体育惠民服务方面,《实施计划》提出,健全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根据广州市常住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测评机制,及时调整和改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推动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常态化开展,把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合格率作为衡量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开放模式,持续推动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依托“群体通”全民健身服务平台,支持社会体育场馆提供优质体育服务。组织冠军运动员参加全民健身科普活动,运用智慧平台开设线上科学健身指导课程,发挥冠军运动员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推动“群体通”服务功能与“粤省事”“穗好办”互联互通,接入“穗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平台,系统集成社区体育设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科学健身指导、国民体质监测等全民健身大数据,打造全民健身应用场景。
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探索开设针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体育干预课程。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学校设置体育教练员岗位,鼓励开展校际联赛,促进青少年熟练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整合市、区两级教育、体育部门的赛事活动、健身设施、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有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深化体教融合,形成发展合力,畅通融合渠道,为青少年开展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
打造岭南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亮点
打造优质多元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实施品牌提升战略,充分发挥广州大型体育场馆硬件优势和承办大赛优势,争取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更多赛事活动在广州举办,做好全运会群众体育项目比赛的组织工作,彰显岭南文化和广州体育特色。积极对接广东省体育赛事精品工程,申办和举办国际国内知名群众体育品牌赛事。高标准举办“羊城运动汇”,统筹整合市长杯、户外运动节、体育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社会力量品牌项目等赛事资源,打造城市体育新名片。举办广州马拉松赛、国际龙舟邀请赛、横渡珠江活动、“广州100”越野赛,打造国际品牌赛事活动。支持天河垂直马拉松、黄埔马拉松、花都摇滚马拉松、从化山地马拉松、广州小谷围人才马拉松等赛事,完善马拉松赛品牌体系。
打造岭南特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亮点。积极开展武术、太极、健身气功等民族传统运动,大力推广醒狮、龙舟、毽球等特色项目,传承岭南体育文化基因。发挥各区区位优势和社会组织行业优势,开展“一区一品”“一会一品”创建活动,举办展现地域特色、彰显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特色赛事活动。利用北部山区丰富的山地林业生态资源,大力发展骑行、攀岩、露营等以运动体验、运动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户外运动品牌。利用南部滨海特色水域资源,支持开展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摩托艇等水上休闲运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全民健身赛事的策划及运营工作,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全国性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
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营造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着力发展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跳绳、击剑等传统优势项目,大力开展排球、田径、棋类、健身操等群众参与度高的运动项目。支持开展云赛事、虚拟运动、休闲益智赛事,促进智力运动等非奥运项目发展。支持各行业各部门举办职工、农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
白云区鸦岗龙狮体育会正在训练。
采写:南都记者梁思华 实习生季炜炜
编辑:梁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