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是古代传递文书、经济贸易往来、北方人士入粤的路径,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5月14日下午2点半,广州文史馆馆员、历史学研究员陈泽泓上线“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直播,以广州为例,从历史的角度,从宏观的动态的角度去观察古驿道的现象。
广州文史馆馆员、历史学研究员陈泽泓上线“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直播。
秦朝时期已开辟咸阳至广州的古驿道
在陈泽泓看来,广州是南粤古驿道线网的中心,这些驿道或为两省通衢,或为兵家要道,或为通商往来,是内地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更将海外文化传至内地。广州古驿道历经了近两千年的兴衰起伏,见证着时代变迁和文化脉络的延续。
陈泽泓以秦代为例,秦朝在全国就有一个很严密的道路网路,从咸阳到两广开辟的新道共有4条。4条新道中有3条从湖南出来,另一条从江西出来。从湖南出来的新道既有经过广西新安、贺县到番禺的,也有经过粤北连县的;从江西出来的新道,经过南雄到番禺(现广州)。条条驿道集中到番禺这个点,可见秦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以番禺作为岭南的终点站。4条新道都与水路相关,其中三条跟西江相关,一条跟北江相关,全都通到番禺。到了唐代,全国驿道陆驿1297个,水驿260个。唐代规定驿道交通最快要日行450里到500里,唐朝首都长安到番禺是4445里。宋代,广东以广州为中心开辟了两条驿道,一条是从广州经惠州、潮州到梅州。一条是从广州到雷州。驿道的开辟,说明这个时候对地方政治管制的需要,必须开辟这些驿道,让粤东、粤西跟广州的联系更紧密。
明代以广州为中心,全省有109个省管的省驿,其中马驿86个、水马驿4个、水驿19个,总长度15650多里路,全省更是四通八达。
清代,驿站的主要功能为传递文件、接送官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从广州经韶关去北京。《广东通志》记载驿站工作人员待遇相当高。不管出不出差,每人一个月工资固定一两银子,如果出差,还有旅差费。
民国时期驿道制度结束,开始大修道路
民国时期进入后驿道时期,开始大修道路。民国时期,广州有一个大举措,就是利用省港大罢工的工人从东山往黄埔方向开了一条中山大道,8000人用了几个月时间完成这一工程。
广州城西也是在民国时期开始延伸,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中山六路、中山七路。
1925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来要在中国建立三个商贸大港,一个是以渤海湾作为中心的北方大港,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方大港,还有一个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大港。他还提出,新的广州市应该跨佛山和黄埔两地,往西跟佛山连成一片,往东开辟黄埔港,成为南方大港。
广州古驿道串联世界
陈泽泓介绍,近年来,广东省地方志系统开展了古驿道专项普查工作。广州在普查中查出的古驿道遗存,登记入册有20大段,包括越秀区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天河区天河驿道东路和北路,白云区大官道遗址、京溪古道,花都区百步梯遗址,从化区新城庄古道、太平古道、溉洞古道,增城区古驿道(水路)横街口码头至南门、古驿道北路及西路AB线的荔城段、大横塱多仔庙段驿道、正龙官道、派潭古驿道、岳湖增莞驿道、新塘(沙贝)高地(迎宾坊)、官湖古驿道。
在讲述广州古驿道特点时,陈泽泓特别介绍道,广州的驿道不像内地,只通中央,它还联通海外,就给驿道文化带来新的特色。如宋朝有海山楼,位于现在的北京路和大南路交界处,当时的珠江江面宽1200米,海山楼面对的江称为小海,楼下有一个市舶亭,外国商船可以开到这里。
陈泽泓认为古驿道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经世之道、政治之道、商贸之道、文化之道、迁徙之道。古驿道和交通运输史、市政建设史、文化交流史都有关系,研究古驿道具有重要意义。
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5437_7c84c360110dbd29.html
“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系列活动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该系列讲座旨在厚植城市人文情怀,让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采写:南都记者 卫志凌 通讯员 颜戴丽 郑爽
编辑:卫志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文史广州”系列名家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