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满意银行”到百万大罚单,也许只有一线之隔。
4月初,2021年度浙江省“万家民企评银行”活动的评选结果出炉,宁波银行等多家银行入选“民企最满意银行”市级机构。
但是,随后到来的多张罚单,颇具戏剧效应。4月18日,宁波银保监局官网显示,宁波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违规向土地储备项目提供融资、非标投资业务资金支用审核不到位、房地产贷款授信管理不到位等多项违法违规,被罚220万元,作出处罚的日期是4月11日。同一天的另一张罚单显示,因代理保险销售不规范,宁波银行被罚款30万元。
不过,这并不是天花板。4月23日,银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宁波银行因薪酬管理不到位、关联交易管理不规范、绿色信贷政策执行不到位、授信管理不审慎、资金用途管控不严、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票据业务管控不严、非现场统计数据差错等,被罚款270万元。
最新的罚单是本月初。5月6日,银保监会衢州监管分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宁波银行衢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到位,个人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被罚款45万元。
大湾区同样是宁波银行的重要金融市场。早在2月23日,据深圳银保监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宁波银行深圳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贷款资金被挪用,深圳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对其罚款人民币40万元。
不过,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在深圳今年初这一波信贷违规处罚潮中,深圳受到处罚的金融机构约20家,国有大行、股份行成为重头。监管对宁波银行的处罚力度,在整体的深圳银行中并不算高。
实际上,贷款管理不严、贷款资金被挪用一直都是监管重点关注的领域。面对处罚,宁波银行也有回应姿态。日前,该行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回复,“最近的处罚公示是监管2021年度的检查处罚,按照惯例陆续上网公示。最近的公示,涉及我行2018-2021年间的业务。截至目前,大部分业务已整改完成。目前我行各项业务经营正常。”
实际上,作为银行股的“优等生”,风评良好、业绩不俗的宁波银行一向是资本市场城商行板块的热门选手,在坊间也有了“优秀考生”、“网红银行”、“当红新星”等各种人设。
南都湾财社记者看到,2021年报数据显示,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27.74亿元,同比增长28.3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5.46亿元,同比增长29.87%。
聚焦今年一季度,成绩单也可圈可点。4月26日晚间,宁波银行发布一季报,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20亿元,同比增长20.80%,实现营业收入152.63亿元,同比增长15.40%,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7%。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2年3月末,总资产突破2.2万亿。而该行2017年的资产规模尚为1.03万亿。这意味着四年时间,宁波银行的资产规模增加了将近1倍。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资产5000亿是国内银行业迈入中型银行的标准门槛。资产规模超过2万亿的宁波银行,显然已迈过了“青春生长期”。
而在看起来很美的数字加持下,该行目前也是A股上市银行中估值最高的银行之一。
但是,罚单的显山露水,让上述“人设”受到重重拷问,也让外界有了深埋在数字之下的隐忧。
那么,密集出炉的罚单,有何特征?仔细梳理,最近一年来监管层对于宁波银行违规违法的处罚,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类别繁多。首当其冲是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贷款“三查”不尽职的银行违规顽疾。同时,也涉及薪酬管理、绿色信贷政策、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票据业务管控不严、非现场统计数据差错、违规提供融资、违规办理经常项目外汇业等,甚至还出现代理保险销售不规范的问题,被一些媒体评论认为是“几乎囊括了公司治理的每一个环节。”
值得留意的是,宁波银行行长庄灵君日前坦言,近年来,银行业发展面临科技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挑战,叠加经济增速放缓等现状,分化正在加剧。
不过,在有识之士看来,在资产规模快速扩大过程中,自身管理的漏洞并不只是“成长的烦恼”,也是可能成为合规监管路上的“魔咒”。
出品:南都湾区金融合规观察课题组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编辑:卢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 | 大湾区金融合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