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在广州艺博院见证博物馆力量:近七成藏品来自捐赠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2-05-18 07:12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确定“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国际博协指出,21世纪的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影响力,它们可以将世界变得更美好。

何为“博物馆的力量”?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表示,博物馆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文化根脉、文化厚度和文化灵魂。博物馆的力量在于真实呈现的力量,在于理性思考的力量,在于探索追求的力量。每一座博物馆都有每一座博物馆的特质,大的博物馆有大的体量,大的包容,大的多元,大的丰富。小的博物馆有小博物馆的精致、细腻、唯一和独特。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质,持续而坚定地发挥作用,这种力量才是巨大而润物细无声的。

藏品是博物馆开展展览陈列、宣传教育、研究出版等工作的基础,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文物征集,没有征集,博物馆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征集主要有调拨、购买、捐赠、移交等方式,其中捐赠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2022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南都、N视频携手走进这家全国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重点美术馆,探寻那些来自捐赠的重要藏品背后的故事。

观看直播请点击:

微信图片_20220517225630.jpg

广州艺术博物院文物保管部主任杨彬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透露,经统计,广州艺术博物院33197件(套)藏品通过捐赠收藏多达69%左右,捐赠批次多达近200次,捐赠者多达近250人次,包括文化名人、收藏家、艺术家、艺术家家属、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一般公众等。

微信图片_20220517234031.jpg

广州艺术博物院文物保管部主任杨彬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透露,该院藏品通过捐赠收藏的多达69%左右。

杨彬表示,从广州美术馆成立至今,回顾捐赠收藏60多年历史,重大捐赠高峰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

1957年—1965年:从无到有

1957年2月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前身)正式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美术馆之一。建馆之初,在藏品匮乏情况下,当时的广州市市长朱光率先捐赠两件藏品,分别是明四家之一沈周中晚年巨幅山水精品——《云山图》(国家一级文物)和清中期佚名《仿渐江山水》,在他的带动下,1957年陈树人夫人居若文捐赠一批陈树人画作;1959年陶铸书记捐赠《仿赵孟頫行旅图》;1959年寓居北京的原十九路军广东抗日名将蒋光鼐捐赠清代岭南名家黎简盛年作品《秋江泛濯图》;1960年吴南生捐赠《苏仁山自画像》;1960年北京文史馆馆长叶恭绰捐赠20多件藏品,其中叶以千金从黄晦闻处购买的《南园诸子送黎美周北上诗卷》、明代梁元柱《迎风竹图》为国家一级文物;1962年苏仁山作品重要的收藏家之一、岭南漫画家——李凡夫先捐赠20件苏仁山书画作品,其中19件为国家二级文物;1962年黄少强夫人陈焕卿捐赠12件黄少强作品;1963、1964年司徒乔夫人冯伊湄向广州美术馆捐赠司徒乔国画、水彩、水粉共30件作品,填补了彼时水彩水粉作品收藏空白;张绮碧、吴灏、黄笃唯、邓子敬等人亦纷纷慷慨捐赠,这其中最需浓墨重彩的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重量级的捐赠。

微信图片_20220517235819.jpg

朱光捐赠的明代沈周《云山图》。

杨铨是香港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鉴定家,竭尽毕生心血搜集流散于海内外的珍贵文物。为了让祖国文物不再流散、得以永远流传给炎黄子孙, 杨铨倾筐倒庋,将自己的所有收藏都捐献给国家,1959年至1964年捐赠给广州的藏品达6000多件,其中向广州美术馆捐赠近700多件书画藏品,包括佚名《仿北宋崔白梅柳寒江双雁》、清初华喦《山水人物图册》、明末清初张穆《七十龙媒图卷》、任颐《寒江聚禽图》4件国家一级文物和诸多国家二、三级文物,杨铨的捐赠给新生的美术馆奠定了古书画藏品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20517235414.jpg

杨铨捐赠的明代佚名《仿北宋崔白梅柳寒江双雁》。

英国菲尔氏公司曾以真实的油画布画框复制了西欧文艺复兴以来油画名作一批,1958年何贤购买207件捐赠给广州美术馆,对广州美术馆油画收藏薄弱是难得的一个补充,让当时从事西画创作的画家大开眼界、弥补了无法见到真迹的遗憾。

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重焕生机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末,首屈一指的是来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鉴藏家——容庚先生的捐赠。容庚1978年至1980年期间,先后多次将自己1000多件藏品捐赠给广州美术馆,其中南宋佚名《云山图》、林良的《秋树聚禽图》、黄慎的《踏雪寻梅》、张穆《春柳双驹》为国家一级文物。在此一并需要提及的是早在1956年,容庚向广州博物馆捐赠21件古书画作品,这批作品在广州博物馆由原综合性博物馆转为地方历史性博物馆后拨归广州美术馆。容庚捐赠的书画藏品约占广州美术馆古书画藏品八分之一之多,广州美术馆成为接受容庚先生书画藏品最多的机构,其古书画收藏,尤其是明清著名画家及流派的作品得以更加丰盈。

d466ebb5234c4903a1c848e786a5f3c1.jpeg

容庚捐赠的南宋佚名《云山图》。

广州艺术博物院镇院之宝——文同《墨竹图》递藏有序,在20世纪30年代系东莞藏家莫元瓒所藏,曾于1947年1月29日赴香港“中国古代文物展览会”展出,2月3日在返广州的轮船上遇到火灾,幸被黄般若抢救,逃过一劫,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之际,莫元瓒预感到难逃抄家之劫,情急之下,把《墨竹图》裁成3截,让儿子用自行车转移别地匿藏。1980年初,广州美术馆在“文革”后恢复向公众开放,莫元瓒找到了当时广州美术馆副馆长谢文勇,提出将历经两次劫难而幸存的《墨竹图》,捐赠给广州美术馆,之后此作经过广州文博界老一辈文物工作者麦英豪、黄流沙、谢文勇、邓涛、张从达等人初步鉴定后送往故宫博物院,经徐邦达等古书画鉴定专家鉴定为文同存世寥寥无几真迹之一。《墨竹图》入藏时无天杆地轴、绢本画心部分残烂、题跋部分剥离,1980年被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修复,经过近一年的精心修复,基本恢复原貌,修复专家特别采用超过10厘米直径的木柱作为地轴,以避免折伤画心旧绢。

微信图片_20220517235559.jpg

广州艺术博物院镇院之宝——文同《墨竹图》来自莫元瓒的捐赠。

1984年,长期侨居海外,但对祖国和家乡怀着深厚感情的著名旅法油画家关金鳌向广州美术馆捐赠49件水彩水粉、116件油画、2件素描、2件速写,此批作品对研究中国早期旅法油画艺术家有重要学术价值。

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为20世纪初广东画坛的两个重要团体,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何漆园为高奇峰学生,冯湘碧为广东国画研究会重要成员。1988年翁芝、高励节向广州美术馆捐赠高剑父178件作品(包括7件国画、141件写生稿、30件书法),1988年、1989年陈树人女儿陈真魂、陈美魂等家属捐赠80多件陈树人作品;1988年何漆园家属何国畅、何国碧捐赠3件何漆园作品;1989年冯湘碧家属向广州美术馆捐赠冯湘碧256件作品。两个分庭抗礼团体的作品同时入藏广州美术馆进行一场重新对话,对重新研究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时期除上述重大捐赠外,符罗飞家属(1990年捐赠符罗飞12件国画,48件水彩水粉,32件素描)、黄大德(1991年捐赠60件拓片、1件油画)等亦热心捐赠,助力美术馆的发展。

从1995年筹建广州艺术博物院至今:自成一格

1999年,广州艺术博物院竣工前夕,杨永德、简庆福合资在美国以40万美元拍下八大山人、石涛合作的《兰竹图》。据专家考证,八大山人、石涛合作的作品《兰竹图》是存世唯一的两人合绘之作,实为罕见,为了不让这件稀世之宝流到国外,杨、简协商后将《兰竹图》捐赠给将要建成的广州艺术博物院作为开馆贺礼。《兰竹图》的入藏对清初四僧绘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

微信图片_20220518000032.jpg

八大山人、石涛合作的作品《兰竹图》是存世唯一的两人合绘之作。(杨永德、简庆福共同捐赠)

经过5年的筹建,2000年9月广州艺术博物院顺利建成并对外开放,先后设立以艺术家、收藏家命名的高剑父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赖少其艺术馆、杨之光艺术馆、杨善深艺术馆、 赵少昂艺术馆、黎雄才艺术馆、关山月艺术馆、廖冰兄艺术馆、欧初艺术博物馆、 赵泰来收藏馆、马思聪音乐艺术馆共十二大名人馆,备受全国瞩目,艺术家、 收藏家一齐捐赠的善举可谓是广州文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事,在全国也算是首例。

经统计,1995年——2014年,十二个名人馆接受本人及其家属、学生、友人和收藏家先后多次捐赠艺术作品、珍贵资料等共约18000件,占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品的半壁江山。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成果完成再次飞跃,极富地方特色,岭南画派作品收藏体系得以建立、完善,集中收藏岭南画派启蒙祖师二居(居巢、居廉)、岭南画派创始人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岭南画派二代画家杨善深、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叶永青、司徒奇等人作品,成为岭南画派艺术庋藏、陈列研究、出版的重要机构。而备受海内外艺术同仁和社会各界人士瞩目的中国第一间为音乐家建立的博物馆——“马思聪音乐艺术馆”收藏了马思聪女儿马瑞雪、儿子马如龙和其他家属先后多次捐赠的马思聪先生使用过的小提琴、乐谱手稿及其他珍贵音乐资料、生活资料,广州艺术博物院成为马思聪音乐研究的重要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艺术博物院近年的捐赠收藏成果累累。2015年、2016年获得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捐赠中国画长卷美术创作——《历代羊城八景》系列、《百花颂花城》系列、《南国商都》,此三卷参与者众多,立足本土自然与人文资源、紧扣历史轨迹与发展愿景,在广州美术界影响深远。2016年,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家属尹小艾捐赠尹积昌雕塑原稿146件、工作室用具40多件、创作照片115张;2017年刘济荣家属刘思东、刘昕捐赠681件刘济荣作品;2021年黄般若家属黄大成、黄大德捐赠162件黄般若作品及其藏品;2022年广州美术学院鸥洋教授捐赠本人油画56件。引以为豪的是此4次重大捐赠均在全国美术馆捐赠项目中脱颖而出,均被评为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弥补了广州艺术博物院现当代美术作品收藏的不足,广州艺术博物院树立不仅“为明天而收藏昨天”,也“为明天收藏今天”的藏品征集理念,两种收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微信图片_20220518000648.jpg

著名画家刘济荣的儿子刘思东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讲解父亲的代表作。

微信图片_20220517234013.jpg

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女儿尹小艾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讲解父亲的代表作。

微信图片_20220517234019.jpg

鸥洋女儿杨红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导赏《意——鸥洋捐赠油画展》。

为了表示对捐赠者无私、慷慨之举的尊重、感谢,铭记捐赠者功德、弘扬艺术文化,多年来广州艺术博物院一以贯之,多次为捐赠者举办捐赠仪式、对外进行新闻宣传、颁发收藏证书、设立功德墙;为不同门类藏品分设不同庋藏库区,严格把关库区温湿度、光照度等微环境;多次举办捐赠展览,如:《杨铨文物捐赠展》、《立时代丰碑——尹积昌雕塑捐赠展》、《容庚捐赠书画特展》、《讴歌时代——刘济荣艺术回顾展》、《万千世界——黄般若艺术回顾展》、《意——鸥洋捐赠油画展》;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系列配套画册,推动学术研究;所有展览、出版、宣传的文物说明牌中特别标注文物捐赠者信息,体现对捐赠者的尊重与敬意;与捐赠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捐赠者需要提取借用作品、作品图片、研究资料时给予极大方便,昭示文博机构的社会公信力,真正让捐赠者感受到自己捐赠的藏品在博物馆形成了更大的影响力,有更大的社会意义,让民众感受到博物馆是文物藏品最好的归宿。

微信图片_20220517225716.jpg

《万千世界——黄般若艺术回顾展》。

统筹:陈伟斌 刘炜茗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周正莹

直播:N视频记者 马青 邹卫

编辑:周佩文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