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奋进路 广东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5-23 11:18

南都讯 记者程小妹 通讯员粤仁宣 城镇新增就业超过7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在3.5%以内、高校毕业生和异地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外省贫困劳动力在粤稳定就业率90%以上、省内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实现动态归零......

就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连着百姓福祉。从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五年时间,广东交出了一张亮眼的“就业成绩单”,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作为宏观调控的优先目标,形成“促进就业九条”系列政策体系,打出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真正让就业工作发挥着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作用。

保障毕业生就业

去年开发政策性岗位超24万个

广东省是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多,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因此,广东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从2020年以来广东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充分挖掘民营企业、自主创业、国有企业等十余种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渠道,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数据统计显示,仅2021年就统筹开发政策性岗位超24万个,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00多场,发放毕业生基层就业、求职创业等补贴超7亿元。截至2021年年底,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基本恢复到疫情前同期水平。

2000x1125_242163f4b5be6a4f324cb5cc557cd7

广东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系列供需见面活动(从化地区专场)在广州软件学院田径运动场举行。

要让高校毕业生就业真正有“源头活水”,还需要全方位拓展就业岗位。除校园招聘外,广东注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就业,持续加大“三支一扶”“山区计划”等各类基层服务计划组织力度,在“双百工程”人员招募过程中给予适当倾斜,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和成长。

提高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事业单位招聘比例,落实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同时,为促进毕业生与市场就业岗位精准对接,广东突出市场就业导向,编制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及时准确向社会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并以人才急情紧缺情况的调查为基础,建立动态更新的人才数据库,为人才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提供更及时的参考,引导各类人才向粤港澳大湾区有序流动。

2021年12月,《广东省促进就业“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广东“十四五”稳就业路线图和任务表明确:“十四五”时期广东将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目标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5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创业带动就业

“众创杯”60%以上团队项目落地广东

“大赛提供了对接内地市场和优质资源的绝佳平台,让我们收获了一批粤港澳大湾区的意向合作伙伴,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澳门青年愿意来广东就业创业。”从澳门大学走出来的青年创业家张哲说道。

“三代技术传承,二十余载科研攻关,我们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高端玻璃镜片加工装备国产化,若能在市场上得到应用,将为实现中国高端镜片进口替代奉献力量。”立志做高端光学玻璃镜片制造技术领跑者的阮本帅和他的团队发出宣言。

pic_904242

2021年广东“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新赛颁奖典礼现场。

这是属于创造者的时代,也是属于奋斗者的时代。张哲与阮本帅并不是个例,为树立就业创业典范,打造精神风向标,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东已连续六年举办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大学生、技能人才、异地务工人员、新型农民、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创业创新热情,促进创业项目与创投资本、创业政策、创业服务的有效对接,在广东掀起“双创”热潮,引领他们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共同谱写南粤大地双创事业新篇章。

数据统计显示,六年来,广东“众创杯”已辐射20多个国家,累计吸引超10万个项目报名,覆盖34个省市区,500余所高校、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参与,为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资助7000多万元,获奖项目累计获得风险投资和银行授信等超过80亿元,60%以上的团队组获奖项目在广东落地,越来越多的科技创业团队从“众创杯”赛事的创新土壤中成长起来,展现出了广东作为双创载体大省的繁荣和活力。

赛场上的比拼只是当时实力的一次较量,优秀项目的长远发展和真正落地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合力支持。广东在助力创业成果转化落地上,亦是全方位且不遗余力。人社部门聚焦创业者的创业全程需求,出台一系列覆盖群体广、申请门槛低、审批流程快的创业扶持政策,发挥各方资源优势,扩大创业孵化服务平台规模和服务能力,构建高水平多层次创业孵化体系。

同时,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对创业者提供个人最高50万、小微企业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2019-2021年全省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1.9亿元,直接扶持创业主体3万多户,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通过政府的力量托举,强化创业培育,让双创孵化体系有效激发全省创新创业活力,为城市招才引智搭建桥梁吸引创新资源。

强化就业质量

三项工程累计培训797万人次

2018年4月26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广东以美食为媒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序幕就此拉开。

随后,广东相继提出“广东技工”工程和“南粤家政”工程,经过几年发展,“三项工程”逐渐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pic_907842

“粤菜师傅”们参加培训课程。

在增城,一碗“皮薄馅靓”的云吞,承载着回乡创业致富梦,修过摩托车、开过货车、干过工地的陈冠忠靠着“粤菜师傅”工程的技能培训与专项贷款在老家增城正果镇开起了门店。

在茂名,高中毕业后进厂打工的罗丽萍决心“回炉”学技能,一路披荆斩棘冲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技能是一把钥匙,能帮你打开更好人生的大门。”如今的她靠着稳定的收入让全家脱贫,还荣膺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在湛江,“南粤家政”超市里,“婵姐”李秋婵成为广受群众欢迎的“金字招牌”。已自主创业的她带动超700名老乡参加家政培训,以技能谋求更好生活。

这些奋斗的、满怀希望的面孔绘就了“三项工程”的幸福底色,传递着“技能,让生活更美好”的主线,也凸显出“三项工程”为民解忧、为民办实事的显著成效。

四年来,全省上下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三项工程”,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院校、企业等主体力量推进多层次培训,开展百万产业工人和百万职业农民培训行动;实现技师学院、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有力推动“三项工程”从“惠及面越来越广”到“实效性越来越好”。

广东还将“三项工程”导入省际扶贫协作,帮助帮扶地区劳动者在当地或广东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凉山彝族小伙海来普铁顺德学厨后,回乡开起餐馆带领老乡奔小康;广西侗族阿嫂郭柳秀接受“南粤家政”培训后,实现从没工作、到做月嫂、再到做老板的“连跳式”发展......

目前,“三项工程”累计培训797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247万人次。广东还积极构建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为主体、各级各类竞赛为基础的广东特色职业技能大赛体系,涌现世赛标兵、粤菜名厨、家政好手、文化技工等技能人才品牌,全省技能人才达1762万,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能人才支撑。

拓宽就业渠道

港澳居民内地就业、跨境执业成为新常态

澳门青年黄茵有感于自己在内地实习期间体会到的“互联网+”医疗体系,于2019年来横琴设立湾谷科技研究(珠海)有限责任公司,与澳门本地诊所开展合作的同时,还协助医药厂商将其公司的中医药产品推广至葡语系国家。

“内地给力的政策有很多,最基本的是场地支持,特别是创业初期租赁办公场所时候的支持帮助;其次是社保补贴、就业补贴等;另外,政府方面也会有各类意见反馈的渠道,并及时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黄茵大赞道。

和创业的黄茵不同,90后香港青年黄钊逸选择成为一名公务员。2019年,还在读研究生的黄钊报名了广东省2020年度选调生首次定向港澳选拔,顺利完成笔试和面试,最终从13位报考的港澳青年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拿到南沙区商务局的录用通知。“之所以报考公务员,是觉得公职人员的发展平台更广阔,内地的发展机会比香港多。”黄钊逸说。

近年来,广东积极作为、勇于创新,畅通湾区就业创业“快车道”,有效促进实现就业更充分,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创业热土上,正闪耀着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的身影。

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9-2021年广东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413.99万人,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285.94万人,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约69.1%。

为了更好地让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广东全面取消了港澳居民在粤就业许可,办理就业登记的港澳居民有8.51万人,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累计已达27.5万人次,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9.54万人,实现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跨境使用。

此外,广东出台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和高质量发展意见,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有效打造集交流、培育、实训、孵化、展示、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平台。目前,12家重点建设的基地已投入运营,带动建成“N系列”基地57家。

WechatIMG2197.jpeg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自2020年以来,广东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真正实现港澳居民入编大湾区事业单位“能报、能考、能聘、能管、能用”,为港澳人士融入大湾区搭台搭梯。目前,已累计有超过1000人次的港澳居民报考全省各类事业单位招聘。

与此同时,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也为港澳专业人士的发展打开空间。

“港澳医生拎包来穗执业,这在我们医院是真实存在的故事。”广东祈福医院副院长张涛曾表示,香港医生来穗执业从特批需要近半年,到审批流程已经简化到了不超一周时间,2020年疫情期间该院曾申请了16名肿瘤、妇科、内科、儿科、康复科香港医生来院执业,流程几乎全部都是网上办理。

pic_939713

横琴毗邻澳门,开展粤澳合作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

这种跨境执业便利也正从医疗扩散到文旅、建筑、教育、律师以及金融等8大方向。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大湾区职业资格互认正在进入新常态,截至目前,累计已有近3000名港澳居民积极参与大湾区职业资格互认,通过统一的岗前培训、资格考试、认定申请或采取机构备案等形式丰富自身职业路径,更加自由便捷地融入湾区生活。

小到办证缴费、大到医疗养老、跨境执业.....通过服务相通、规则衔接,政策福利早已打破壁垒,正把制度差异变民生红利,一方面,大湾区正在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港澳优秀青年人才来到大湾区,也进一步激发湾区新的发展活力。港澳青年人才与大湾区之间正在逐渐形成“双向奔赴”的趋势。

创新、活力、梦想、未来……人们越来越把这些和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这片沃土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书写着个性多样的精彩生活。

完善就业保障

试点全国首个新业态失业保险政策

随着大湾区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现代服务业用工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经济、新业态就业人员为代表的灵活就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经粗略统计,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2000万人左右,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健康壮大这一新就业方队、保障好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广东的探索再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从今年1月1日起,《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办法(试行)》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个试点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的政策,同时也意味着广东已经构建起了新业态就业人员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三大险种的制度体系。

pic_880089

快递小哥等灵活就业人员可参加失业保险。

其中,灵活就业人员,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在广东省依托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平台实现就业、但未与平台或机构等相关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以及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换言之,即快递员、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人员都可参加失业保险。

事实上,广东对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已形成了系统的支持体系。2018年以来,广东相继出台3版“促进就业九条”,提出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多领域拓展就业空间,持续落实灵活就业扶持政策,并在之后陆续出台灵活就业特定人员单项参加工伤保险政策、《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广东省支持灵活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等,从技能培训、职称评定、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个体经营发展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经济新业态催生大量新就业机会,2022年广东将继续加大灵活就业权益保障力度,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同时通过优化创业政策体系,完善创业支撑服务体系,构建促进灵活就业的全方位支持体系,拓宽就业新空间。

编辑:程小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聚焦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