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夏嘉雯 实习生 廖尹瑄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在广州动物园、广州市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基地、流花湖公园等场所举办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2022年广州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圈养保育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居全国前三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动物园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在濒危物种保育、野化训练等科学研究和传递物种知识、保护理念等科普教育方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目前广州动物园现有约400种近5000头(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列入CITES国际公约附录I保护的物种44种,本土物种133种,目前园内有繁殖记录的野生动物约121种(含亚种),圈养保育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综合排名为国内城市动物园前3名。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夜,广州动物园开展“科学之夜”活动,带领市民走进夜间的动物园。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去年12月14日,广州动物园的马来熊“华女”怀孕三个多月后产下幼崽,这次是广州动物园内时隔16年实现马来熊再次繁殖。全国动物园取得马来熊成功繁殖的极少,截至目前我国圈养马来熊数量不超过120只,濒危程度高于大熊猫。
广州动物园作为中国动物园协会马来熊保护一级管理工作组(CCP组)组长单位,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圈养马来熊谱系资料,开展圈养马来熊的繁育与种质资源以及基因组学研究,为马来熊的繁殖管理了打好基础。据广州动物园科普教育部部长黄志宏介绍,目前保育野生动物繁殖最大的难点在于“配对”上。“不是一公一母就能繁育,它们对配偶很挑剔。”黄志宏说,为了加大繁殖成功率,安排跨动物园的“相亲”是常有的事。通过建立马来熊的谱系,协调动物园之间的合作繁殖,圈养马来熊的种群从过去的衰退负增长种群转为正增长的发展种群。
广州野生动植物调查发现新纪录
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稳步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工程、森林城市品质提升,巩固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建设成效、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等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如今,全市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从2015年的36%、41.53%、16.5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40%、45.5%、17.33平方米,建成728公里生态景观林带、30万亩碳汇林、3800公里城市绿道。
截至目前,广州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89个,面积约11万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6个、风景名胜区4个、森林公园58个、湿地公园20个、地质公园1个,面积约11万公顷,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系统性保护,提升了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生态安全。
现场设置多个不同主题的生物多样性科普体验摊位。南都记者 黎湛均 摄
广州市是我国唯一做过两次本底调查的城市,第一次在2007年,第二次是于2017年启动、2019年完成的。目前,广州已完成两次综合性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57种,维管植物3516种。
在动物方面,本次调查中,新增广州市新纪录共54种。其中两栖动物新纪录3种,爬行动物新纪录5种,鸟类新纪录到达36种。在植物方面,随着调查力度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种类较第一次本底调查明显增多,丰富度也随之提升,本次调查发现117种植物在广州市有新分布,其中包括1个新纪录科——霉草科(大柱霉草Sciaphila secundiflora)以及石灰岩地区的1个新种——连平报春苣苔(Primulina lianpingensis)。同时,消失近60年的飞瀑草(Cladopus nymanii)在从化地区也重新被发现。
编辑:夏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