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和恶性肿瘤进行了上百年的斗争,终于在免疫学方面找到了全新的解题思路。由此衍生出来的pd1、pdl1等单抗,更是被人们当成广谱抗癌药物寄予厚望。现实中,这些免疫抗体在治疗实体肿瘤时通过与化疗等手段的组合确实能让一部分患者获益,但其作为晚期癌症用药,实际治疗效果仍然有限。不过,通过激活患者体内自有的免疫体系来识别、攻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显然是当下前景最光明的抗癌道路。
5月25日国际权威期刊《免疫学进展》(《Trends in Immunology 》)以约稿方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研究团队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该课题提出了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ffector immune cell deployment, EICD)的全新概念,并基于EICD的机制,衍生出检测可识别特异性肿瘤抗原的免疫细胞的诊断系统(专一针对某种癌症的免疫系统),找出那些被肿瘤细胞欺骗的、偷懒的,杀伤肿瘤能力减弱的免疫细胞的形成原因。势必能加重对抗癌细胞的砝码,增强抗癌的成功率。运用这套理论体系,宋尔卫院士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内验证了该理论对乳腺癌、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鼻咽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效应。相关课题组也在加紧对已发现的靶点进行抗体开发和临床转化。
食疗、药物提升的免疫力,不一定能够抗癌
在强调药食同源的岭南地区,灵芝、虫草这些中草药材是能够提升免疫力的。但这里提及的免疫力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本质上指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特异地识别“自己”,清除“异己”,从而保护机体免受疾病侵扰的能力。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复杂,而且分工特别明确,对抗病毒、细菌的免疫细胞不参与对抗癌细胞这样的坏东西,对抗异物侵袭的免疫细胞不会插手抗病毒事务。
同时,免疫系统的工作必须是刚好合适,太过积极强大会引发“刚则易折”的悲剧,那些持续高热、最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炎症风暴,以及皮肌炎、间质性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就是免疫系统过于刚烈的表现。而免疫系统太弱,则会让人体健康防线变得千疮百孔,别说防癌了,最最常见的细菌感染都可以带来致命性结果。
所以说,调动人体的免疫系统去识别、击杀癌细胞这样的老狐狸,是一件非常高难度的事情。因为你可能调集的是一支“猪队友”。
宋尔卫院士效应免疫细胞布控课题研究团队成员。
对抗恶性肿瘤
要让合适的免疫细胞来构筑防线
与此同时,近年来“冷热肿瘤”的概念受到肿瘤医学界广泛关注,这是肿瘤科临床医生用来评估抗肿瘤免疫力强弱的其中一种方法。一般认为,“冷肿瘤”表现为肿瘤中较少或者没有T细胞(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后成为具有免疫活性,是广义免疫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浸润,这类患者的生存、预后较差,且无法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相对应的,富含T细胞浸润的“热肿瘤”对免疫治疗敏感,具有较好的预后和生存。
但这个概念并不完整,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肿瘤中浸润的T细胞大部分只是“旁观者”(空有免疫活性,却不参与针对肿瘤的战斗),并没有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可能是被肿瘤细胞欺骗了,也可能是其在偷懒)。此外,一种可无定向杀伤“异己”细胞的天然免疫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并未纳入“冷热肿瘤”体系中被加以观察、应用。
这就都导致现有的诊断抗肿瘤免疫力的方法具有限制性,无法真实评估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更重要的是,抗肿瘤免疫力是一个个体化且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肿瘤、同样的肿瘤不同的分子分型甚至同一个患者在肿瘤治疗的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抗肿瘤免疫力。因此要战胜肿瘤,需要的是找准特异的免疫细胞,并加以利用构筑抗肿瘤防线。
8.效应免疫细胞布阵(EICD)
继率先提出肿瘤生态学说并成功应用于乳腺癌治疗之后,宋尔卫院士提出了效应免疫细胞布控(EICD)的概念。如果将这套布控理解为一条抗癌防线的话,那么T细胞和天然免疫的NK细胞这些效应免疫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启动、激活、循环、募集、浸润和生存,就是这条防线的抗癌能力所在。
如何构建抗癌防线?
宋尔卫团队已经找到了头绪
知道了防线(效应免疫细胞布控)的重要性,如何构建防线,就是科研团队们的当下重点工作。宋尔卫院士表示,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这是人体正常细胞中没有的特异性物质,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就是通过识别这些标志物来精准打击肿瘤细胞,避免殃及无辜的。但癌细胞是狡猾的“老狐狸”,居然会乔装打扮将自己的特异性抗原藏起来躲避追杀。“如果仅仅从突变的基因层面去找,找不到特异抗原,我们现在希望找到一些特异性的隐性多肽。”宋尔卫表示,通过团队的长期探索,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实验室里,已经取得了不少实质性进展。
其次,就是要提高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树突状细胞就像是T细胞的导师,先提呈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再用这个信息“教育”T细胞。但狡猾的肿瘤细胞会直接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甚至会让树突状细胞错误地教育T细胞,教出反过来有利于肿瘤生长的T细胞,营造出抑制肿瘤免疫的微环境。“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树突状细胞不成熟的病人预后都比较差,以往采用免疫佐剂的效果不够好,目前致力于发现一些促进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新方法。”
免疫编辑贯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随着恶性肿瘤的进展,其与机体免疫系统的互作可分为“免疫清除”,“免疫平衡”以及“免疫逃逸”三个不同的阶段。
宋尔卫院士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合适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尤其是合适的干扰素分子,是激活T细胞、提高抗肿瘤免疫力的重要条件。T细胞聚集到肿瘤局部的过程、T细胞激活并实现功能的过程,都是防线构筑的关键环节。
一通百通!
这套理论体系对其他癌症同样适用
发生在不同部位、分型不同的恶性肿瘤可说是差异巨大,但其在免疫系统面前也有着共性,那就是都害怕精明的T细胞来追杀、围剿自己。肿瘤发生的过程,实际上都是肿瘤和宿主(人体)免疫系统斗争的过程。
即便是没有肿瘤的健康人,每天都可能有很多细胞转化成肿瘤细胞,但人体能依靠强大的免疫监控能力把“异己细胞”消灭。渐渐地,肿瘤细胞会躲过免疫监控,在人体内逐渐达到一个免疫平衡的状态,在临床上不会发现肿瘤,但肿瘤细胞已经存在。肿瘤再发展下去,肿瘤细胞可以躲过免疫攻击,会有很多机制来抑制抗肿瘤免疫力,实现免疫逃逸,在人体内生长甚至转移,最后被医疗技术消灭,或者夺去病人的生命。
总的来说,肿瘤的进展是肿瘤和免疫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处于免疫监控、免疫平衡阶段的健康人,还是处于免疫逃逸阶段的癌症病人,无论是实体肿瘤还是血液肿瘤,效应免疫细胞布控(免疫防线)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的治疗手段都能起到作用。
运用该理论,团队不仅在擅长的乳腺癌领域进行了研究,在肺癌、大肠癌、黑色素瘤、鼻咽癌等多个恶性肿瘤领域内进行验证。发现了一些治疗靶点,并开始研发一些针对性的抗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效应免疫细胞布控体系会对多种癌症治疗提供治疗思路,是一个广谱方案。
虽然后期的药物研发等临床转化过程“道阻且长”,但由此带来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再结合现有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单抗等既有药物),将有助于强化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力,大大提高患者的癌症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最大限度获得临床效益,给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林伟吟 黄迪 张阳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