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度看世界”,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深圳样本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05-31 12:03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对儿童友好,就是对城市的未来友好。以“一米高度看世界”,展现的是一首城市的“天真与经验之歌”。深圳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上已走在全国前列,从制度设计到细节构造,从硬件设施到人文内容,深圳都在倡导儿童对城市公共生活的参与,实践从儿童视角为城市发展带来无限想象。近日深圳发布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地方标准《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便是深圳敢闯敢试先锋精神的又一体现。

800x413_629592b9d6315.jpg

深圳于2015年底就在全国率先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探索实践。经过6年多的努力,深圳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已从最初的“概念”发展为全面铺开的“实景”,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儿童友好之路。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政策支持体系和标准制度体系,发布了全国首套涵盖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出行系统、母婴室、实践基地、儿童参与等9大领域的建设指引,积累了从法规政策、空间设计、公共服务到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先行经验。

如今,儿童友好已成为深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800x475_629592b9e002d.jpg


800x512_62958b65baa35.jpg



顶层设计



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形成深圳经验向全国推广

今年5月,深圳市发布《指南》地方标准。据悉,这是全国第一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将深圳六年多来在儿童优先发展和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九大领域积累的先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丰富完善提升,形成涵盖儿童友好公共服务及其配套空间支撑的体系化的地方性标准。

该标准从儿童需求出发,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八个子体系构建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了内容建设与空间建设两个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性标准的空白。

该标准充分汲取国内外有关实践经验,尊重儿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成长发展需求、儿童不同身体能力状态、不同家庭状态的差异性群体需求,提出为长期住院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10岁以上儿童按性别划分住院房间,新生儿病房提供一定比例的母婴同室病房,鼓励新建学校为儿童拓展儿童就近游戏空间,开展面向婴幼儿家庭的阅读服务,为残障儿童提供有尊严且便利的文体服务,为临时无人照顾的儿童提供短时照顾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等贯彻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创新性要求。

据深圳官方统计,全市已授牌市级各类儿童友好基地273个(其中,儿童友好街道6个、社区/园区40个、学校/幼儿园/托育园46个、图书馆16个、医院/社康中心32个、公园28个、出行系统8个、实践基地97个)。建成母婴室1100多间,覆盖交通枢纽、政务服务中心、公园、商业中心等公共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社区儿童之家722个,建成各类公园1200多座并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及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儿童友好出行纳入部分慢行道改造实施中。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标志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从深圳的先行先试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率先创建儿童友好城市”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47条清单,向全国推广。

800x600_62958b666a6ba.jpg

800x534_62958b668c0cc.jpg

800x600_62958b6583656.jpg



示范意义


《指南》在软件的服务上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方向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宇珊是《指南》编制及评审过程的见证者,她表示,《指南》是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的地方标准,正因为是全国首个,编制过程充满挑战,编制组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查阅大量资料,反复修改,历经艰辛。也正因为是全国首个,意义深远,影响巨大。

在过去几年间,深圳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初具雏形,已经编制了图书馆、医院、学校、出行系统、母婴室等方面的建设指引,可以说在硬件上已经有了相应的制度保障,而这个《指南》则在软件的服务上对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方向。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胡卫华认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既是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明确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内在要求。深圳近日发布的《指南》从儿童需求出发,以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健康、教育、文体、游戏、出行、社区与家庭、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八个子体系构建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了内容建设与空间建设两个方面的指引要求,填补了国内儿童需求视角下公共服务体系性标准的空白。

胡卫华认为,我国现阶段儿童成长呈现以下特征:隔代抚育特征突出、室外活动强度低、儿童独立性活动能立弱。儿童的独立性活动对儿童身体、形体等方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受交通安全、城市建成环境等影响,我国儿童独立性活动的比例明显偏低。但在现阶段儿童友好成长的需求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如模仿学习的需求、渴望自然的需求、社会交往的需求等。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儿童也更愿意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玩耍,在与人交往中,儿童能更好地建立自我定位,形成更为完整的世界观,为日后成长提供更多帮助。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层面,它并非简单的在城市中添置儿童设施,还应提倡系统化人性化的城市设计,把儿童发展视角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激发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培育儿童的自立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此过程中,儿童的潜能将被激活,儿童的未来将被点亮。这是城市应有的远见与担当,也是儿童应得的关注与关爱。

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具有深层示范意义。一是聚焦民生热点问题。发挥全球超大城市的标杆示范作用,符合当前生育政策调整后政府公共服务的改革方向,从建设儿童友好公共服务体系出发,积极推动全面三孩政策落实,为全国提供先行示范的深圳经验。二是有助于引进人才。创造儿童健康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为城市发展吸引人才、汇聚人才、留住人才,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提升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所长率先探索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实践,与国际接轨,彰显了城市人文关怀,扩大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800x1311_62958b65bf14e.jpg



现实场景


公共空间:游戏分龄、游学设计、防走丢,儿童专属空间与服务越发贴心

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在城市公共空间、法规制定、政策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引入儿童视角。加强儿童活动场地建设,拓展儿童服务阵地和活动平台,将儿童需求充分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去,从硬件到内容,这是深圳近年来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中一直在落实的现实图景。南都记者近日走访了公园、商场、图书馆、美术馆、剧院等众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在采访过程对深圳越来越丰沛的儿童友好图景亦深有感触。


800x400_629592b9d8b16.jpg


800x471_629592ba9ef34.jpg


将儿童需求纳入到规划中,把对儿童的关爱,嵌入日常生活、公共设施与开放环境中,身为父母的很容易感受到。记者顺着大沙河一线从万象天地、到大沙河生态长廊以及西丽生态公园,虽是不同的空间特质,却有着相同的对儿童的考量。

万象天地的母婴室,不仅有可以给婴儿换尿片的桌面,给婴儿喂食的桌子,还配备了恒温饮水机、热奶器、甚至以及尿片、湿巾等母婴物资。母婴室的门特别设计成自动感应,保证隐私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避免母亲抱着婴儿、或者推婴儿车时,没法推门的尴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层楼都有儿童防走丢的报警器,以及儿童卫生间。从婴幼童到学龄,成长过程中的可能遇到的需求都有被考虑到。

大沙河生态长廊是南山区推出的10条儿童友好游学路径之一,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户外奔跑,可以攀爬与“探险”的儿童游戏区,大沙河正进行着的生态修复,也会用小标签进行说明,寓教于乐。在西丽生态公园,自然田园与都市空间在这里完美结合。这里有城市孩子少见的农耕园,还有,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在儿童游乐场里,游戏设备的适用年龄和使用规则被细致地标识出来,“游戏沙屋3-8岁,同时使用人数1-15人;蚂蚁摇摇3-5岁,同时使用人数1人,360度大型立体爬网6-16岁,同时游戏人数1-40人”……在沙池的一边,还配有一个儿童洗手池和多个冲脚的龙头,不同年龄的儿童、使用人数的多寡、以及空间之中游戏设备、器具使用的流程都被考虑得完善且妥帖。

800x453_629592bae2391.jpg


图书馆:从设施到内容,创新开展儿童友好型智慧图书馆建设

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是市创建儿童友好型城市试点单位,为与建设全球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匹配,更好地服务少年儿童,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馆舍改造纳入全市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进行较大规模维修改造。一方面,目前正按照《指南》,结合市少儿馆的情况,进行改建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另一方面,在大规模改造之前,为创建儿童友好型图书馆,该馆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步骤贯彻落实每项工作任务,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提升,优化儿童室内外的阅读环境及空间。新建家庭教育阅览区,打造家庭教育服务空间;新建深受儿童喜爱的影像阅览区等。致力于建设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儿童文化休闲的城市第三空间。此外,在信息化设施方面,完成少儿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升级、网络安全设备和信息系统审计设备购置,逐步实现信息储存数字化、管理控制职能化、传播手段网络化,为打造儿童友好型智慧图书馆奠定基础。

同时,少儿馆推广儿童友好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截止2019年底,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全市140多所中小学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通借通还,方便少年儿童就近借阅图书。并共享30个数字资源数据库给加盟“常青藤”计划的中小学图书馆免费使用,组织作家、编辑、专业的阅读推广人进校园活动共约600场次,持续推进儿童友好型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编制《小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教材,开展少儿阅读推广人培训班,为小学图书馆提供业务辅导。

为了方便少年儿童来馆阅读,解决他们忘带读者证、丢失读者证等问题,2020年该馆开启了“人脸识别”服务,无需携带实体证即可便捷享受积分、借还书、参与阅读活动等服务。

建立“阅读榜”青少年阅读平台,开展儿童阅读的互动与评估,为少年儿童建立阅读档案,利用大数据分析儿童阅读喜好,开展个性化阅读指导,联合童书产业链,共促少儿阅读推广事业健康发展。延伸服务半径,推出“读联体”少儿数字阅读平台,面向青少年儿童群体,提供有声绘本、国学经典、益智启蒙、历史名著等方面的视、频音频资源近百万册(集),满足青少年儿童的阅读学习需求。这个平台将各种类型的资源列入统一界面、统一检索,少年儿童无需在各种数据库间频繁切换,极大的方便了儿童阅读电子图书。

在今年的六一期间,深圳公共图书馆都有针对少年儿童的阅读活动开展,如:深圳图书馆举办第六届小博士百科知识挑战赛决赛、“少年行”——“志学”阅读行动、玩嗨“深图布克家族”绘本狂欢夜、“最美家庭图书角”评选等活动。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开展“寻找AI少年系列活动——线上编程公益课程”。福田区图书馆举办“童阅福田”阅读点灯人培育活动,推出一系列绘本阅读活动。龙岗区图书馆结合区馆“少儿馆”开馆策划了“迎新馆•阅新书•享六一”系列活动和“少儿智慧银行-游园亲子挑战赛”动。光明区图书馆开展“星阅光明·小奶牛故事绘”绘本阅读分享活动和“光明朗读者”少儿培训活动。龙华区图书馆为小读者们带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艺术体验课”、“故事魔法师•护梦行动” “读者之家”系列活动之“共读绘本、科学实验、诗词学堂”等活动。

800x573_62958b64d1efd.jpg

800x600_62958b64c1f29.jpg


美术馆: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的未来从儿童出发

美术馆是最能体现“一米高度看世界”的场所,艺术不仅能激发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多向思维,开启孩子无限可能性。在深圳,众多的美术馆与艺术机构已开始自觉地在“儿童友好”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因为他们坚信儿童是未来的推动者,艺术的未来从儿童出发。

5月23日,“深圳市儿童友好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罗湖美术馆报告厅举行。这是儿童友好在美育方面从市向区渗透的又一例证。近年来,罗湖美术馆充分发挥自身美育功能,在美术馆、动漫基地、公园、学校、社区、福利院等举办的公教活动共140余场,线上线下受教人数达60万人次。罗湖美术馆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艺术创作、审美教育、艺术批评和艺术鉴赏学习的优质平台,在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塑造美好心灵,提高儿童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实践基地所承载的公共教育职能和社会服务作用。

罗湖美术馆馆长于延丰表示,未来,罗湖美术馆将深化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作,继续开展“小小解说员”等美术馆教育示范项目建设,还将与学校建立长期有效的馆校联系制度,将美术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艺术课程和教学计划,为深圳市儿童提供兼具教育性、趣味性、体验性、实用性和普惠性的实践活动场所,为深圳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力量。

5月25日,“粉墨西东——刘佩佩、齐思玉绘本作品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深圳美术馆公共教育部2022年“童就未来”项目的主题展,这已是该馆第三年针对儿童,从亲子教育的视角,为孩子们准备专题性的展览与公教服务内容。他们期望以绘本艺术为切入点,为儿童营造一个多功能的交流与学习现场。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览的陈设都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观看视角与兴趣引导,如展示绘本的展台刚好适合孩子翻阅的高度,用戏曲的元素设计的展示空间可充分引发孩子的好奇心等。

关山月美术馆一向重视对儿童的服务工作,在展览方面已连续几年在六一儿童节期间举办“一起长大 安奈儿儿童画展”,面向适龄小朋友征集画作,举办展览,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受到广大小朋友的欢迎和喜爱。针对特殊群体,包括自闭症儿童,元平特殊学校的小朋友,也安排展期,让他们的画作能有在美术馆展示的机会,让艺术疗愈他们的心灵。在公共教育方面更是针对儿少年儿童开展了众多的实践,如开展“馆校互联”计划,”我向大师学绘画”、“美术馆里的小课堂”等公共教育活动。2021年开始,还开展了 “艺术助学暨艺术乡村联合行动”。将深圳更多更优的美育资源和美术文化逐步向资源匮乏的乡村普及,提升乡村学子的艺术素养,用艺术活化乡村。关山月美术馆周怡介绍,“未来,我馆拟进一步将针对儿童的公共教育活动体系化,立体化,用艺术+音乐、艺术+戏剧、艺术+科技等多种方式,通过每个月的公共教育活动——山月学堂,将我馆的艺术影响力辐射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儿童,为建设理想中的美育之城添砖加瓦。”

何香凝美术馆近年来在“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上亦有多方尝试,如开展“小小志愿者项目“、”第三届自然艺术装置大赛项目“、“童心绘新年——虎年迎新春儿童绘画展“等活动,在美术馆与学校合作方面,打通资源转化渠道,为孩子们带来更多高质量、多元化的美育活动,实现“双减”下馆校资源活化共享,为孩子们的成长赋能。

OCAT深圳馆是2020年开始关注儿童美术教育这一块内容的,创立了针对儿童艺术教育品牌“OCAT未来Future”,该品牌至今举办了一系列儿童艺术课程和为小朋友在课堂上做的作品举办了艺术展。2021年7月OCAT深圳馆牵头,联合欢乐海岸、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共同发起了Bàng!儿童艺术节,艺术节中,OCAT深圳馆主办了“奇妙多旅行——献给孩子的艺术展”,以及30多场艺术家工作坊和拓展工作坊。展览现场充分展现“儿童友好”的属性,以儿童视角降低高度进行整体规划,让儿童可以在这个自由的空间行走,爬行和表达自我,重新认识运动的价值与魅力,打开人、运动、艺术三者多元对话的契机。

今年7月中,第二届Bàng!儿童艺术节将启动,OCAT深圳馆依旧会为儿童举办一场艺术展览,艺术展览上,将邀请到知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有的会是专门为儿童艺术展创作的。



演出场所:座位增高、演出分级、公益票价,为儿童提供精细化服务

据南都记者了解,深圳滨海之声不仅在公共空间中给儿童设计了专门的洗手间,还在日常运营中为儿童着想,例如,解决儿童坐高不够的情况,为儿童准备了座椅增高垫;儿童演出都有公益票,可以亲子一同购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深圳家长诟病许久的演出分级在这里也被做得很细致。儿童类演出不仅标明身高限制,部分演出还会细致地进行年龄指引,例如3岁+、3岁-8岁儿童等等等。

5月30日,深圳音乐厅也发布了一项针对青少年爱乐者的“YOUNG星球”计划,打造青少年友好型剧场。据介绍,这是一项专为青少年爱乐者推出的音乐计划,旨在提供一个涵盖青少年特惠演出门票、大师班、音乐公开课、艺术交流、剧院实践项目等多维度的、从体验到实践的艺术陪伴项目。该计划获得了多位艺术家的支持,包括知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钢琴家郎朗,小提琴家吕思清,钢琴家陈萨等,都将以不同程度参与其中。其中,有一个特别值得一提的“YOUNG星票”,就是深圳音乐厅将在开演前仍未售罄的自办高品质商业演出中,每场安排一定数量的门票,以远低于市场价的公益特惠价格,为青少年提供专属票价福利。


专家视线


深圳的实践可以为全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方向和指引

徐宇珊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把《指南》的特点概括为三个字。一是“全”。 《指南》的8个子体系基本涵盖了与儿童相关的公共服务的方方面面。既与其他已有的几大领域的建设指引、《儿童发展规划》等相关内容衔接,体现了其他规划中的规定,也体现出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的具体要求。可以说一份《指南》在手,儿童公共服务全知晓。

二是“实”。《指南》规定的很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例如很多地方对建筑空间的面积,服务的人数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可以清晰地知道该怎么做。可以说一份《指南》在手,如何落地清清楚楚。

三是“活”。《指南》虽然全面详细,但并不死板,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鼓励”“宜”等字眼在多处体现,既体现出《指南》的前瞻性,又不是强制性,具体实施中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实施。

正因为《指南》具备了上面几个特点,我认为它既是对深圳过去各领域儿童友好服务的总结提升,又可以成为其他城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参考,先行示范,辐射全国。

深圳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方面先行示范,早于国家五年之久。过去几年间,深圳既有顶层设计、行动方案,也有具体实践、操作指引,可以说深圳已经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面摸索出来一条道路,各区、各街道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深圳的实践可以为全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供方向和指引,深圳的做法经验以及政策文本都可以为其他城市所借鉴。

我认为,儿童友好已逐渐渗入人心,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各部门的共同理念和行动。儿童友好理念将融入深圳这座城市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同时,近几年儿童参与愿望非常强烈,儿童参与能力逐步提升,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成为城市的小主人。


让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更加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

胡卫华 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学会蹲下来,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这是对深圳这座儿童友好城市的真切描绘。坚持“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的理念,是深圳市在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目前,深圳选取了社区、学校、图书馆、医院、公园和交通出行等6个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试点,探索建立完善的儿童公共参与长效机制。比如通过“步行巴士”解决上学、放学接送难题,让儿童学会自我管理。着力打造完善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儿童议事会,将行动力还给儿童,从一米的高度审视深圳的发展,让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更加贴近儿童的真实需求。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尚存在一些追求速度、忽视品质的设施建设。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城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内的儿童互动设施普遍缺乏趣味性;公共空间方面,城市公园和街角绿地中的儿童游憩设施往往呈现标准化、塑料化特征,缺乏主题特色,自然要素缺失;出行环境方面,街区建设以机动车为导向,慢行考虑不足,缺少儿童专属通道,儿童出行存在安全隐患。

建议将“儿童友好型”理念深度融入到城市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形成部门协同的合力。如在道路交通方面,合理划定道路红线及道路断面,保障儿童安全出行,提升儿童独立出行比率;在开放空间方面,明确街角口袋公园布局,为儿童提供更多安全、便利的户外活动场地;在公共景区建设方面,更多考虑家庭亲子游的需求,设置适合儿童参与的互动项目。

在深圳市各街区、居住社区方面,建设混合型社区儿童中心,形成15分钟儿童生活圈,以居民步行可达的范围为基础,综合考虑儿童步行能力以及幼儿园、便民服务等设施的合理运行规模,让儿童有便利的公共嬉戏、交流、学习、成长空间,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四级儿童中心体系。


儿童友好是成人视角、城市规划以及社区集体的反思

刘磊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刘磊主持编制了全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纲领——《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战略规划(2018-2035年)》(下称《战略规划》),开拓性地探索了本土化、系统性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路径。

2016年,刘磊的孩子才2岁多。晋级成为父亲的他接到了《战略规划》的编制任务。此前,国内也没有先例,“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要从何处入手。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共同发起《儿童友好城市倡议》,有一些国家已经形成了符合本国特色的制度流程。我们把国外友好城市案例都研究了个遍,研究了国内历史文化看待儿童的演变过程,然后探索深圳的本土化,最终形成这样的一个战略规划。”刘磊说,“在此过程中,孩子给了我很多反馈,我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同时,也陪伴着儿童友好城市的成长。”

对于儿童发展的关注,深圳一直都有。例如,基础的医疗、教育、特殊儿童保障等等。但从事规划的刘磊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儿童友好,“仅从城市规划来说,早些年的深圳规划都不会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需求。”刘磊说,“儿童友好城市是成人视角的自我反思、是城市规划行业的反思,最终是,全社会的集体反思。”

2018年左右的深圳,只有福田、罗湖两个儿童公园、免费的儿童游乐区只有在个别开发商的楼盘里才有。而今,据市妇联数据,已建成各类公园1200多座并于其中逐步增加完善儿童活动空间及自然教育等设施场所,而近日发布的《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下称《规划》)草案明确提出,即将新建 8 个儿童专类公园,保证每个区都有儿童公园。在城市公园和较大的社区公园配建分年龄儿童活动场地和多元丰富的游戏设施,优化儿童游乐环境。“从2018年,战略规划发布至今,深圳的儿童友好基本上做到了空间上的从无到有,服务上的更加优化、关注上的从弱到强。”

儿童出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伤亡率最大的危险所在。虽然学校门口会有相应的汽车分流,但从学校到社区这一路的安全并没有保障。“好的出行分两种层次,一是保证安全,二是安全的状态下,还有游戏的可能。后者现在很难做到,但也是努力的方向。”刘磊和团队正在罗湖棚改的木棉岭社区进行儿童出行系统的探索实践。“孩子从每个单元下楼,就会被引导到主要的步行道上,路过灯控路口、天桥,一直走到学校。这条道就像血管联通单元、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幼儿园以及社康。”

深圳的儿童友好城市还有很多路要走。例如,在高密度的城中村内,儿童游戏空间缺乏;社区内的服务优化、参与机制也亟需聚焦提升。“空间是容器,活动是土壤。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儿童友好城市的推进,我们在补容器的不足,那么,要有活力与生机,还需要有社区的力量,有社区组织与机构的参与共建。”

一个儿童友好的城市,孩子们都可以开开心心地快快乐乐地生活学习。“具象一下,就是想玩的时候能有方便玩的地方,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搭乘公共交通、一起去公共场所。所有的孩子不论是贫富所享受的医疗、教育、游戏、文化等等的公共服务是公平的。”刘磊说。


儿童友好可解决儿童肥胖、近视等,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重要一环

张健蘅 深圳知名建筑师

据相关报道,今年年初,深圳成立了儿童友好专家委员会,47名专家获聘。这些专家们从事与儿童友好相关的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治理、疾病预防、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心理、社会工作、生态环保等多种专业的研究和实践。

深圳知名建筑师张健蘅就是其中一名儿童友好专家。在她看来,评议任何公共事业与项目的时候,都会有相关的人代表不同人群的利益。“但是儿童很难在成人的社会里给自己争取权益,那就需要各方面的专家代表儿童利益,用公益、科学、专业去为儿童的生存、发展把关。”

张健蘅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儿童友好是社会可持续中重要的一环。儿童的概念很宽广,从婴幼儿到18岁成年,这是人生变化最频繁的阶段。谈儿童友好也是个复杂的概念。”在她看来,在儿童处于婴幼儿时期,儿童友好其实是妇女友好,到了儿童中小学阶段的儿童友好,则是对儿童生存方式的广度与深度的讨论。

张健蘅认为蛇口是一个非常儿童友好的地方。“交通不是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送达的概念,而是可以游逛、发现很多有趣事物长见识的过程。所以,街区步行的安全性和可达性很重要。另一方面,就是邻里可达性高的公共设施。例如附近的海滨公园。傍晚的时候,就会有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带着小朋友来玩,也设置了儿童游乐设施。”事实上,据相关媒体报道,招商街道沿山路将打造成全市首条国际化、智能化儿童友好出行道路。

在张健蘅看来,儿童友好第一层次是基础保障,第二是提升幸福。对于深圳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提升幸福感。“儿童友好的实现可以通过优化社区环境、配置公共服务以及鼓励商业机构共同实现。在儿童可达的社区环境里,对消极空间场地进行优化,进行人性化、细致化的管理下沉;公共服务方面,有强制性对儿童场地的配置要求,尽量要做到分时使用、叠加使用;商业机构方面,利用刺激与扶持政策,以鼓励的方式去举办儿童友好的活动,把更多的商业空间释放出来。”

儿童友好将很好地解决现在城市儿童普遍存在的肥胖、近视、沉迷网络游戏、抑郁等问题。

统筹:南都记者 谢湘南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黄璐 陈荣梅

摄影:南都记者 冷锋

编辑:向丽宇

10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