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厂9个原料库只有一个初中文化水平的大姐在管,有一次我看到这个大姐在给她儿子讲我们用的系统,所有的东西都在手机上操作,她那种自豪的语气,让我觉得我们这么多年走的路是对的”,安徽曦强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岭说,员工产生了自豪感和对工作的信心是这家传统乳企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巨大收获之一。
而在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枢眼中,以“张全蛋”为代表的质检员正慢慢淡出工厂,越来越多的高级研发工程师出现在新型数字化工厂里,这也是他从人工智能转切换到智能制造赛道的原因。
从“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到“博士进工厂”、高新制造业抢夺“天坑专业”人才等,近年来关于制造业用人的话题屡屡登上热搜。其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亟需吸纳各类新型人才与中小制造企业人才吸引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中国智造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
近期,南方都市报以此为主题组织了一场线上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多位制造企业高管、智能技术平台以及湾区新经济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趋势,以及这一趋势下人才需求展开精彩交流(点击看回放)。
自今年3月份以来,南都湾财社·商业数据新闻部启动“走进智能工厂”系列调研,围绕制造业人才风向变化,推出了系列观察报道,包括制造业如何吸引年轻人回流,互联网大牛、海归博士为何选择加入制造业等。
【改变】数字化、智能化重塑中国工厂形象
“以前我认为传统工厂会伴随着脏乱差的环境,机械化的工作流程,但和制造企业接触以来,我发现新型工厂从环境、基础设施到工厂中的人都发生了变化”,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枢感慨,从人工智能赛道转换到智能制造赛道以后,他刷新了对于制造业工厂的认识,“不同于人们印象中以‘张全蛋’为代表的质检员,新型工厂中的工作者出现了大量高级研发工程师,他们负责对生产工艺及流程进行优化。这样的转变对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智能制造赛道。”
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枢
近年来,《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驱动着中国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也带动了一批新型智能工厂的诞生。这些工厂转型引领着整个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改变着人们对于传统工厂“脏乱差”的刻板印象。
在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史喆看来,从自动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是中国工厂近十年来发生的重要转变。“与十年前电子制造业将自动化技术作为升级与改造的唯一途径相比,现在的电子制造业更加青睐数字化与智能化对于效率与质量的提升。现在我们更多的是讨论说我们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怎么样去做,能让我们的效率做得更高,能让我们做得更好。”
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史喆
传统企业在此次数字化浪潮中也不甘落后,曦强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岭在研讨会上介绍,曦强乳业在数字化建设方面一共进行了两次革命,第一次发生在2017年,公司将除财务以外的系统全部纳入到钉钉平台中,完成信息化重塑,第二次革命发生于2021年,公司与通过钉钉氚云将生产与管理过程纳入数字化系统,打通各业务流程,实现从牧场、生产、采购、质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全链条可追溯。
曦强乳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岭
这两次革命让曦强乳业在提升供应链安全和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给全体员工注入了一股信心和自豪感。作为管理层,王昌岭也表示数字化让自己“闲”了下来,省去了以往繁琐的线下审批流程。
对于中国工厂的变化,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在研讨会上总结称,中国制造业在科创引领和数字赋能之下,产生了降本、提质、增效等变化,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些变化决定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当中仍具有牢不可破的地位。以富士康旗下工业富联为例,其面向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软硬整合的科技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同时构建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态系统。
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
【热议】制造业数字化需要复合型人才
制造业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对于近期热议的“博士进工厂”话题,史喆在研讨会上表示并不认同,史喆认为准确来说应该是流入制造业,制造业是一个比工厂更大的范畴,制造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只存在于工厂。
“我们看制造业发展了几百年,背后有无数博士论文的成果在里面,包括机器视觉、自动化、机械手等都承载了很多领域的研究精华”,史喆称,目前制造业发展面临了很多压力和挑战,仍需用数字化技术,让人员更好地参与生产,让设备和管理系统继续优化。
“当前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方面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极为重要。其次制造业也需要真正理解制造业的生产、知道如何寻找优化空间的专业人才,此外,整体的运营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对于工厂及整个制造业来说更是不可缺少,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发挥学习所长对相关模块进行优化。”刘枢在研讨会上指出。
立足于大都市的技术产业更多地思考如何引入高端人才,而扎根于淮北的曦强乳业则在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曦强乳业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建设标杆企业,但其信息处负责人并非来自名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而是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出的人才。“对人才的需求,除了引进外部(人才)以外,更要发掘我们内部的(人才),结合我们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出来我们内部的这些员工的潜力,让他们有更多的发挥空间。”王昌岭表示。
最后,朱克力总结当下制造企业人才需求发生了以下四方面变化。
“第一,市场对劳动的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扩大,人机协同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对于人才从业资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从技能要求到学历要求都在提高,就业形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现阶段,人才市场突出的问题是供需结构的错位,智能制造的企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朱克力称,“第二,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低端岗位逐渐被替代,岗位的需求会有所减少。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才技能也在增加。第三,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受到地区与行业的影响大规模的智能化的趋势,多数还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协同创造更有利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人才。第四,当前人才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的跃升过程,导致当前智能制造这个领域人才缺口较大,这一方面的需求的缺口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2年1-4月,高技术制造业的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速达到了28.2%,远高于全行业的8.4%;生产制造等6大岗位占高技术制造职位需求的76.6%。近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结构优化、创新动力的培育进入了收获期和稳定发展期,高技术制造业已成为引领中国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破局】中小制造业寻求内部“活水”
“中小企业想招个人才太难了,别说硕士博士生了,连一所名牌大学的本科生都不敢奢望能留住”,王昌岭在研讨会上吐露了作为中小制造企业的心声,“因为我们在安徽淮北,离长三角也相对比较近,大量的人员向长三角流动了,留在淮北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这些年留下来的年轻人也不太愿意到工厂里头来。”
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需要不断有新鲜力量注入,然而制造业却面临老生常谈的招人难,对于人才的招聘与培养,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了不同的方案解决方案。
面对这一困境,曦强乳业做出了更符合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应对措施。“一个是我们实行了一个内部转岗。第二,我们给予员工更多的权限,员工可以再和公司的销售再做一些连接,这样对这些人员有更多的收入,公司也联系更紧密。第三,我们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联系,每年校招会提前过去做宣传,另外也和这些学校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科研基地等。”
不同于制造企业的“内部活水”,富士康集团对于人才有着更完善的规划,富士康首席数字官史喆表示,首先是对人才梯队做更清晰的划分,给出更明确的工作及发展方向的指导。其次,富士康也有着内部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想要学习更多操作及理论知识的员工提升自我。同时,在智能化过程中,富士康也开设了专门的人才归类,招募他们需要的优秀人才。
“更多的制造业还是要做好的几点,第一首先把自己做强,第二个就是基础设施要做好,第三要做到尽可能地开放,让人才能有更多的发挥。”史喆表示。同时史喆强调工厂应当为年轻群体这一数字时代的居民提供数字化的工作环境,并提供更多的培训以助力人才提升自身能力,这样以人为本的服务才能吸引人才参与到工厂的一线研发中。
此外,朱克力以德国的学徒制与英国的森林学校制度为例,阐释了教育培养模式如何为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支撑。他认为,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应加快公共服务改革步伐,而宏观层面要对供需两端进行一个有效的引导,以市场需求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引导来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统筹:甄芹 田爱丽
主持/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宁宁
视频:南方都市报、N视频 曾俊豪
设计:尹洁琳
导播:杨景博 王泉骄
编辑:田爱丽,甄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走进智能工厂”系列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