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传人讲古仔,小吃货论“粽”……小老师开讲,请指教!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6-02 12:47

南都讯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端午习俗那么多,你了解有多少?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南都教育联盟联手各所学校共同打造的“小老师开讲,请指教”系列又来了,这次,来自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为大家讲古仔,从端午典故、龙舟习俗、粽子种类,到手工制作纸龙舟、用英语向外国小朋友介绍端午风俗,五节云课堂干货满满。


大话端午:端午节的风俗由来

想了解端午节的习俗,要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2009年,端午节就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便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小老师曾奕鸣通过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上演小剧场来重现历史场景。屈原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用他的理想、遭遇和痛苦创造了大量赋予生气的诗歌,并开创了“骚体”诗歌形式。在五月初五,屈原因为绝望选择投江自尽,百姓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便坐在船上敲锣打鼓,惊吓鱼儿不要靠近,又将糯米包成粽子投入江中,鱼儿吃饱就不会咬屈原了。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便把五月初五这一天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也就成了习俗流传下来。


端午节背后的龙舟文化

“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去睇龙船……”这首脍炙人口的童谣讲述的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赛龙舟。龙舟文化流传千年,至今不衰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小老师李希仁和李紫郡来到天河区车陂“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与大家讲述端午节背后的龙舟文化。

在龙舟文化展览馆中展览出了一只公鸡,而这只公鸡就代表了“新龙下水”的习俗文化。“新龙下水”指的是新做好的龙舟第一次试航,下水前,要把公鸡的鸡冠血滴在龙眼上,俗称“画龙点睛”,这样的龙舟才能在水上一帆风顺。类似好玩的习俗还有“趁景”,在欢庆仪式前,还要上吃一顿美味的龙舟饭。

为了延续龙舟文化,国家也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工作。2006年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定法定端午假期,广东佛山的龙舟说唱也成功入选第一批非遗名录。


吃货专场:一只五彩粽的出炉

每到端午,必不可少的就是来上一口香甜软糯的粽子。那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呢?小老师刘逸欣和萨嘉欢在南都云课堂与大家“粽”横九州。

除了南方的咸粽和北方的甜粽,刘逸欣和萨嘉欢还向大家介绍了其他地区各具特色的粽子。比如四川地区的辣椒粽,陕西西安的蜜蜂凉粽,武汉的武昌鱼粽,贵州贞丰的布依灰粽,海南粽等等。除了传统馅料外,还有桂圆、蜜饯、咸蛋黄等等为馅料的粽子。

这些粽子可谓是五花八门,有重包装的,有重营养的,还有不同的形状。小老师刘逸欣和萨嘉欢介绍,除了常见的四角粽,还有牛角粽、竹筒粽、枕头粽、塔形粽、小方粽、一口一个的迷你三角粽。接下来,小老师刘逸欣和萨嘉欢一步一步教我们如何用用简单的蔬菜和水果,包出好看又好吃的五彩小方粽。


一张纸如何折出帅气龙舟?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龙舟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比赛场面十分壮观精彩。小老师黄子睿说,除了赛龙舟广受关注,龙舟的制作技艺也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他在南都云课堂教大家用纸张折纸简单的龙舟,让指尖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

纸折龙舟需要的工具只需一张A4纸和我们灵巧的双手。跟着小老师一步一步折出的小龙舟在最后还要进行“点睛仪式”才代表被唤醒,才能在水上奋勇向前。

“一点龙点,精神爽利龙马精神;二点龙角,身体健康,出入平安;三点龙尾,一帆风顺,年头顺到年尾。”龙舟文化内涵丰富,值得大家深入探索了解。要了解千年历史的龙舟文化,不妨从亲自动手制作一艘小龙舟开始吧!


龙的传人:向世界推介广州

如何向全世界的小朋友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呢?小老师王承宇与大家分享他和外国表弟的广州端午节之行。途中,王承宇也教给大家一些适用广州旅游的英语单词。

广州拥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那广州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呢?早茶,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王承宇和他的外国表弟便前往西关喝茶,吃点心。茶楼有各式各样的点心,迎来端午,当然也要吃粽子,而粽子的英文名字叫做“Rice dumpling”。

面对外国表弟Marco对端午节的各种疑问,王承宇介绍,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爱国诗人屈原所设立的,人们在这一天会吃粽子,赛龙舟。其中,会在农历五月五日举办龙舟比赛。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是,人们不会说端午节快乐,而是“端午安康”。端午节有趣的故事适合分享给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幸福快乐常安康。

“小老师开讲,请指教”

南都云课堂之“小老师开讲,请指教”系列课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南都教育联盟联手各所学校共同打造。作为南都云课堂的一个分支,“小老师开讲,请指教”系列课主打学生当老师,他们更了解学习的难点、堵点和痛点,以学生视角介绍一些学习经验和窍门,分享日常学习所得,小发明创作或奇思妙想,分享黑科技以及一些热门行业的冷知识,扩大视野,提升学习的格局。通过这个课堂,家长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动手动脑,思考探索知识。该课堂为学有余力或学有所得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也为广大学生打开一扇朋辈间互相学习的窗口。

有意深入了解“小老师开讲,请指教”系列课的家长和学生,可扫码文尾的“小南”微信,加入“燕姐教育圈”,了解南都教育联盟及南都云课堂的最新信息,并欢迎自荐。

WechatIMG2497.jpeg

统筹:尹来 游曼妮 梁艳燕

执行:南都记者 梁艳燕 叶斯茗 实习生 卓怡弦  孔芷菱

视频:南都记者  陈赟健 张静薇 崔俊超  余加明 邓启祥

编辑:叶斯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小老师开讲,请指教”南都云课堂系列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