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史学重要的发展时期,在修撰制度、史学理论、编纂体式等方面均树立了影响深远的典范。制度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史馆制度;理论方面,出现了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史书体制方面,《通典》和《唐会要》分别开辟了通代与断代的典志体,唐实录确立了融编年与纪传为一体的实录体。而这一切,都可以会聚到一个共同的枢纽:唐国史。
而几乎跟李唐王朝相始终的国史修撰历程,不仅关乎有唐一代官方史书的编纂,更深刻反映出唐代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的诸多面相,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看三百年风云变幻的特殊窗口。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南晖新作《唐修国史研究》围绕唐国史的编纂展开,探讨制度建立、修撰经过、撰述机制、文本形态、传播方式、社会影响、文本流传等一系列问题,旨在理清唐国史的来龙去脉,疏通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一些疑难。
《唐修国史研究》李南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2年4月
五代史臣专门列举“裁国史之繁略”一类著作,可见唐人对于当代历史的浓厚热情。唐末高彦休《阙史序》云:“自武德、贞观而后,吮笔为小说、小录、稗史、野史、杂录、杂纪者,多矣。”若考究其述作资源,国史无疑是它们取之不竭的廊庙宝藏。士人由此刺取逸闻,结撰出数量众多的私家著作。《贞观政要》、《大唐新语》、《安禄山事迹》、《谭宾录》等即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可以统归为刘知几所谓“偏记小说”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构成了唐史研究的“民间视角”。然而追根溯源,不少其实与官方修撰的国史骑驿通邮、同条共贯。
由此可知,那些深居史馆、“学际天人,才兼文史”的唐代史官,在很大程度上启导了后人对李唐皇朝的想象,奠定了唐史叙述和研究的基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唐国史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唐修国史研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唐代的国史概念和史馆制度”,第二章“唐国史的修撰历程”,第三章“唐国史体制考索”,第四章“唐国史的流传和存佚”,第五章“唐人的偏记小说概念”,第六章“国史熔裁偏记小说的途径和方法”等。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吴正岚教授认为,该书研究的对象唐国史特别是唐国史的遗存等问题,其实为驰骋历史想象力提供了不小的空间。第六章“国史熔裁偏记小说的途径和方法”有关“内起居注”“应征史料”的报送等惯例的梳理,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入由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彭玉平编纂的“中国语言文学文库”之“学人文库”。“中国语言文学文库”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山大学百年来人文学科的优秀学术传统。共分三个系列,即“典藏文库”“学人文库”和“荣休文库”。其中,“典藏文库”(含已故学者著作)主要重版或者重新选编整理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已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学人文库”主要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创性著作,“荣休文库”则出版近年退休教师的自选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编辑:周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