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前一天晚上八点多钟,下班回到家。此时,儿子已经在家里。
“帅哥,听说二模成绩快出来了,查给我看看吧。”一如既往,我又发号施令。
“在哪里查?哪一个平台能查到?老爸你说给我听听。”儿子也是那个老样,一副玩世不恭、吊儿郎当的样子,语气里还满是戏谑。
“哪个平台查?那是你的事儿,我不管。我只看成绩。”
“那就看吧。”儿子快速打开书包拿出一个本子,翻到某页,递到我面前,“你看吧。”哈哈,这小子,竟把成绩抄下来了。
他说:“你看吧,退步了。”你听听,你听听,退步了还一副得胜的鬼神情。纸页上密密麻麻的十行,原来他把班上这次考试前十名同学的各科成绩一一列出来。不用问,他这是想对比对比找差距。
“一进门就是成绩,成绩,还吃不吃饭?”妻子怕我们闹起来,赶紧转移话题。
饭桌上,儿子胃口依然很好。大家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儿子又聊起一些考试的事情:“我原先以为化学、生物两科用赋分的方式很公平。可这一回,我一个同学这两个的赋分一下增加了70多分,简直逆天了。”
“你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原始分近470,他原始分才410出头。他一赋分就飙升到490多分了,我只赋了20几分结果还不到490……我和同学都感觉,这种方式对我们中上层生不太公平。”儿子话里有不满,可脸上依然是“随他去吧”的表情。
“你认为怎样做才公平呢?”
“还没想好。”他又顾左右而言他,“这次数学才96分,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老师更不相信。”
“你怎么知道他不相信?”我故意逗他。
“昨晚自习课时,数学老师拿着答题卡走进教室一一私下对讲。走到我面前时,他弯下腰来,一边指着我的答题卡,一边附着我耳朵边沿说:下次再不给我建(平面直角坐标)系,我叫你老爸把你脑袋拧下来。”儿子一边说着,还一边笑着,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哈哈,不错嘛,他还会附着你的耳朵边沿说。”我笑了。听得出来,一个老师愿意弯下腰来,还附着你耳朵说出这样的话,孩子还能笑着讲给家长听,这样的师生间关系(至少他俩的关系),还用说吗?
“这又是咋回事?”
“我总喜欢用解析几何的思维做平面图形的题。”儿子夹着菜,嚼着,“老师不知说我多少回了,可总是改不过来。”
“那要是改过来,这题能拿多少分呢?”
“肯定满分。”儿子无比自信。瞧这狂的!我想他这份自信,一半源于内心对知识的理解,一半源于对老师的无比信任与感激吧。一个学生对老师能如此信任与感激,还用担心师生关系紧张?孩子是信息的传递者,还焦虑家校关系不和谐吗?
瞧瞧儿子,真是没心没肺,让人欢喜让人忧,永远一副乐呵呵的样子,哪怕是考砸啦,依然如此。有人会说,这完全是不求上进嘛。我更看重的是,一个孩子能有这样一份心态,还用担心什么抑郁症、心理健康问题吗?同样,儿子有什么心事会直接与我们交流,还用担心什么叛逆什么代沟?什么家庭关系不和谐了?
想起了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诗里所说:“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高考马上就要到了。
“只问耕耘,莫问前程”,也许就是我此时对儿子学习方面的真实心态吧。也是,除此之外,我们做家长的还能做什么呢?既然一心栽花可能偏偏得豆,只要他开心、努力,结果就随天吧。此时与他在一起,如果还大谈特谈什么焦虑,就只会传递焦虑,那又何苦呢? (本文原题《家有高考儿》,作者范天万,深圳)
编辑: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