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三年疫情的高中生毕业了,他们的高考感受如何?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2-06-10 18:26

2022年6月9日,又一年高考结束。2022年,全国有1193万人参加2022年高考,比去年多了115万人,而更为特殊的是2022年高考是近年来最为艰难的一高考,无论对于考生、家长还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来说都是这样的。疫情三年,高中也是三年,如果高中生涯三年作为一个轮回的话,那么今年是这个轮回的结束之年。

广州市招考网官网总结高考三天情况,称考试期间整体组织规范有序,考点周边环境良好,考场秩序井然,无失密泄密事故,无大规模舞弊现象,未发生考生安全事故,全体考生应考尽考,圆满实现“平安高考、健康高考、暖心高考”目标。

三年的努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三年高中生涯有何得失感悟?南都记者采访了部分师生和家长。

1.jpg

走出考场后的学生在开心谈论  黎湛钧摄

学生一句反问,让她印象深刻——

“我都接受了自己的平庸,为什么我的父母接受不了?”

停课、上课、上网课、放假……是这一的高中毕业生三年来的常态。对于老师而言,从“十八线主播”到“知心姐姐”,在于责任与坚持以及心有余而力不足等等之间不断循环。

“线上教学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广州天省实验学校高三(七)班班主任周瑞敏老师在谈及这三年的线上教学时说道,虽然受到一些疫情的影响,但是这一批的孩子们还是拥有了很完整的校园生活,周瑞敏甚至认为,正是因为疫情,她感受到这一代孩子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更加深刻了。这群陪伴她走过三年的孩子们,给她带来了许多感动。

2022高考生是在疫情下成长的一考生,高中三年里,线上教学的形式已经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一个常态形式,周瑞敏在这三年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对线上教学形式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到:“线上教学的形式既是考验也是机遇,挑战主要体现在德育和家校沟通方面,对班主任来说,肯定要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另外,线上教学的方式有时也需要家长的协助,所以我会开一些主题明确的小型在线家长会,促进家校沟通更加流畅。”

在网课期间,除了教学外,周瑞敏也特别关注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她一直记得一个孩子对她说过的话——“我都接受了我的平庸,为什么我的父母接受不了?”这句话给周瑞敏留下很深的印象,疫情期间,在家长看来,自己的期待和孩子的表现间存在一定的落差,这样造成的矛盾也会进一步激化孩子在网课期间的心理问题。

周瑞敏对调节这方面的矛盾也有自己的方法:“我当时想着,如果我直接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很好,那么家长还是不会认可,不会去感受到孩子的优秀。那么我们就一点点地通过一些事情来改变他的想法,比如说孩子在课中的表现,比如说孩子被评为了班级之星,慢慢地家长也会觉得,哇,我的孩子原来是这么棒。”

周瑞敏认为,网课让学生与家人有了更多相处的机会,可能孩子长大以后,就很难再有长时间陪伴父母的机会了。她也建议家长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彼此之间多一些包容。

对于教师而言,周瑞敏认为,网课也是一种机遇,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填补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空间上的缺憾,她回忆道:“恰恰是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利用很多平台的视频资料来作为我们课本知识的一个有益的补充,比如说,我教的是历史,我喜欢给学生推荐学习强国和央视的视频资料。后来学生都开始调侃我,他们说我的口头禅就是:学习强国上全都有,记录频道很好看。”

周瑞敏认为,哪怕是没有疫情,线上教育也必定会慢慢成为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板块,而作为教师,也有义务去不断成长,终生学习,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适应新的环境。

周瑞敏的认识与教育主管部门不谋而合。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制订了线上教育工作指引,包括同一节课使用线上教学平台不超过两种,简化作业提交方式等等,以加强全市大规模开展线上教育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部分学生开展线上教育,提升线上教育质量,保障因疫情线下停课的学生能够及时、顺利开展线上教育。

在各方支持保障下,学生坦言——

“即使在疫情下,我依旧拥有了很好的三年”

“即使在疫情下,我依旧拥有了很好的三年”。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三学生张稚睿想起高二那年艺术节,每一幅画面还历历在目,每一个同学,不管有没有舞蹈经验,都很积极地一起去完成一场稚嫩又热血的表演。谈及高中这三年,张稚睿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同学,我觉得已经很好了,这三年是一个很棒的经历。”

9号,高考终于结束了,言语间,张稚睿表达出了放下重负的欢愉情绪,她说:“就像是完成了一件为之努力了很久的大事。”

作为高中三年在疫情反复大背景下的2022年高考生,张稚睿并没有觉得自己的校园生活有什么缺憾。2020年疫情在家那段时间,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张稚睿没有花费太多的功夫就适应了线上学习的形式,她认为:“只是学习的方式改变了,学习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老师和同学们还是在积极地沟通,我感觉这对我来说,并不算特别大的挑战。”

张稚睿提到,自己能较快地适应网课,也是因为自己父母的支持和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她说:“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我电脑技术不太好,我的爸爸就算有时时间很紧张,也会帮我弄好电脑再去上班;有时候,老师不可避免地会拖一下堂,我的家人们也都会一直等我吃中午饭。我做错什么事,他们也会很平和地告诉我,帮助我改正,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暖心,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至于学校,张稚睿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考前学校为了让学生专心备考,特意让高三学生搬到天河校区的那段时间。她说:“比较意外的是,去到那里之后,学校真的给我们准备了很多东西,有时候饭堂会给我们加餐;有时候晚自习结束后,开年级广播不是叫我们再努力一点点,再努力一点点,而是关心我们有没有吃晚饭。“

张稚睿觉得,虽然疫情带来了很多变数,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各相关部门的帮助保障下,在学校、家长的支持下,他们依旧获得了美好的校园生活。

高三学生陈同学则表示,尽管高中三年都处于疫情的影响下,但是自己还是能以平常心去对待高考,“因为我相信任何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他笑着说道。陈同学告诉记者,高中这三年,最想感谢的其实是自己的老师。“我高一的时候还是一名体育特长生,但由于许多复杂的原因,受伤之类的,最终放弃了这条路,选择了走文化生”,他的表情有一些复杂,“在这段时间我的体育老师们一直在支持着我,给了我许多建议,我真的很感谢能够在高中遇到这些老师,他们真的很有活力,也很有热情”。

谈及自己的高中生活,陈同学说起了一件令他印象最深的事。“我在高一和高二都参加了校内的篮球比赛,很巧的是,两场比赛我都遇见了相同的对手。但在不同的时间,面对相同的对手,我能感觉到自己成长了,心态很不一样,通过不断的努力,自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对手。”

家长称陪同孩子备考自己也在成长——

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爱唠叨的习惯

尽管高考的主角是孩子,对于部分家长而言,感觉自己也是从一场特别的大考中走过来。“这一高三学生太难了,高中三年,疫情占三年。”2022年6月7日,家长郭女士看着孩子步入考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这三年,郭女士最怕孩子在家上网课,“居家网课期间,看见他上课时的千姿百态,我很揪心,又不敢发火!”

郭女士坦言,2022年初,自从学校计划给学生举行的成人礼由于外市疫情而推延后,自己只能用一个“慌”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不知啥时疫情又来了,又要线上学习了,还担心高考会延迟。”学校为了保证高三学生能顺利高考,决定让高三的老师搬进学校与学生一起封闭管理。作为学生的家长,只能隔着校门的铁闸远远的看一眼自己的孩子。”让郭女士感到确幸的是,广州4月份这一波疫情在各方的努力下,在很短的时间得到控制,孩子又可以恢复正常的学习。等到高考首日,看着孩子走进考场那一刻,郭女士终于放心了。

2.jpg

考点外翘首以盼的家长们  冯宙锋摄

杜女士是一名美术艺考生的母亲。她告诉记者,2020年,就是孩子读高一时的春季学期,因为疫情原因突然改上网课。“那段时间其实孩子是不太适应的,所以成绩也是下跌的比较明显,的确让人比较焦虑。有了那一段经历,才更加明显地感觉到能够在学校学习、上课,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回到学校之后,有了老师的帮助、班级共同学习的氛围,会让她更自觉、更努力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进步比较明显。”杜女士看到,这一段小挫折也让孩子学会了要自主自律,更好地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规划管理时间,这对于她后来学习美术也很有帮助。

“经历网课,孩子一开始学习并不在状态,比较懒散,第一次参加美术联考由于心态没有调整的特别好,所以没有考出应有的水平。”杜女士认为,对于大孩子而言,用事实来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既然做了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作为一个高中生的家长,首先要跟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畅顺的沟通渠道;另外,细心关注孩子的一些变化,分析原因,然后选择各种恰当的方式去帮助她。“我们作为家长后来也是给予一些帮助和疏导,让她更加自信并放松心情去参加校考,最终以比较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广美的专业考试。”

“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帮助她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在各种经历当中反思成长。”杜女士坦言,经历过这三年,自己更加明白要做一个智慧的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改掉爱唠叨的习惯,跟孩子沟通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言简意赅。

学校教育应有的样子——

让学生逐渐养成“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风度

“关塞迢迢峰转长路人砥志,鼓铎阵阵鱼跃龙门笔生花。”这是中大附中送给学校高考生和中考生的一副对联。

中大附中校长严钦熙告诉学生们,很多人都把考场当做战场。战场上有什么呢?有的是枪林弹雨、硝烟弥漫、你亡我活、生灵涂炭。考场就是考场,怎么会是战场?他跟学生坦言,承认选拔性考试有竞争,但这个竞争并不是带着复仇的心理去把别人消灭留下自己,也不是以对抗性的心理来作答每一道题。“我们应该是以平静的心态走进考场,心怀善意,如入无人之境,内心平静地和每一道题对话,以静如流水的姿态把已经储备好的知识和水平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这才是在考场应有的样子。”

三年疫情防控下的高中生活,严钦熙感到,其实在本校内,并没有明显的特别急促的感觉。因为,学校要教给孩子的就是,逐渐养成“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风度。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叶斯茗 孙小鹏 实习生谢楚如 曾晓茵 谭炯昭 陈北蓓 谭书涵  郑纬浩


编辑:梁艳燕,叶斯茗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2高考加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