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十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开幕。在高层论坛暨2022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上,火石创造、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面向全球共同发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CBIB 2.0)”,并公布了2021年区域生物医药产业评价结果。火石创造CEO杨红飞对报告进行深度解读,并在会后接受奥一新闻等媒体采访。
火石创造CEO杨红飞对报告进行深度解读
据了解,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CBIB自2019年6月10日12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正式发布以来,在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学术指导下不断优化。该指数通过选取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高新区及经开区、重点园区,对生物医药产业进行量化、实时监测,构建支撑区域和产业主体之间的横向对比,在纵向层面构建起对产业发展动态追踪的长效机制。全国指数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行综合、动态、全方位评价;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从问题识别、机会分析到对策建议的3个“一目了然”。
杨红飞在会上表示,最新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指数CBIB覆盖了更多的产业发展的区域和主体。“我们引入了省、市、区、产业园区四级指标体系覆盖,针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区域去做更全面的解析。”同时,指数里更多地引入了动态化的指标体系以动态反映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变化,并引入了更多全球化指标。“因为今天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和世界融为一体,怎么更加客观、全球化地评价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对世界的贡献?我们引入了更多的国际化指标。”
据了解,整个CBIB指数是由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资源投入、绩效产出、企业创新、国际影响。26个二级指标分布在这4个一级指标里。基于CBIB2.0,政府机构能够对产业基础、产业环境进行分析研判,同时结合区域间对标找出优势与差距,从而进行产业发展精准定位、产业精准治理。
【访谈环节】
如何从指数上预判未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去年开始生物医药板块在资本市场的“降温”现状如何评价?杨红飞在会后媒体采访环节中一一作答。
如何看本届大会以及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指数的作用?
问:作为今年大会的重要嘉宾,能否评价一下今年大会的亮点?
杨红飞:这两年的参会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云参会”,通过云上的参与,虽然现场看上去人少了,实际上参与其中的人变多了。更多人习惯通过云上的方式去获取更多会议内容并做相应的协同,我觉得这是可以看到的第一个变化。
此外,受疫情的影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迎来特别好的发展时机,我们会更加注重在创新上的投入,以及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出海”会使得我们和国际化的连接变得更紧密,和全世界更多国家建立起联系,增强我们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产业本身的发展也能收益。对于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来说,这是我们要通过会议来体现出来的,
问:今天大会发布的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指数2.0,有什么特点?
杨红飞:相比2019年1.0的指数,这个指数会有三个重大变化:一、更多层次体现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我们把省、市、区到园区四级的产业发展主体都覆盖进来;二、引入了更多动态性指标来动态反映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三、增加了国际化的部分。在过去两年,中国生物产业的国际化取得特别大的突破,在出口额、在国际化的贡献、创新成果上都有非常大的变化。
通过中国生物医药发展指数,我们可以看懂什么?
问:从指数上看,我们在哪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进步或者增长?
杨红飞:整个指数一共会有4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在创新上取得的重大成果,通过指数能看到我们有多少产品上市了,未来还有多少新产品推出,这是第一方面。第二,产业化成果上,在经济增长值、出口额方面都有特别大的进展和变化。第三,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区域也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来发展。同时产业链开始形成了闭环。这其实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在检测诊断试剂、防护部分开始形成更完整的产业链,这些更完整的产业链也更利于这个产业发展和对世界的输出。
问:从发布的指数上看,能不能反映出未来医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的一些趋势?
杨红飞:其实这个趋势是特别明显的,从几个数据可以看出:一、我们的出口总额,2021年相比2020年有40%多的增长:二、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投资上,我们已经接近了1万亿(9800多亿)的基础设施投入;三、在创新成果部分,近3年基本上每年都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经济的增长值部分也达到了23.1%的增长。这些内容都充分说明今天生物医药产业在这个阶段里面取得快速的成长,而且这个成长是具有高质量的,体现在创新性和国际化两点上。
创新型企业路在何方?
问:不只是初创企业在创新,传统企业也在创新,从1.0到2.0,指数的变化对于传统企业的创新部分有没有什么帮助?
杨红飞:对于现有的、已经发展成中大型的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未来的赛道怎么做布局。通过指数,能够给他们带来两个作用:一、他们应该怎么去完成区域化部分,他们应该在哪些区域、哪些地区作布局,这是地域位置。二、哪些领域未来成长性好,哪些会持平,哪些会往下走,指数会在这个部分有相应的贡献。
问:大湾区在生物医药行业中的小分支或者专精的方向上有哪些优势?
杨红飞:大湾区在整个中国生物医药部分有很好的基础。我们的科研院所、医院,医疗资源是非常丰富的。这对于生物医药的创新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基石性作用。
其次,大湾区一直在商贸方面有很好的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大湾区很重要的、对外出口的一部分,这其实通过数据也能反映出来。最后,近几年,大湾区在广州、深圳、中山等多个地方进行生物医药的布局,我们也跑出了很多独角兽企业,甚至在世界上单个细分领域都有许多具备影响力的企业。过去大家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时候,很多时候只有一个概念,但怎么样更系统化地对于整个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作解读,其实缺乏数据性。所以这次我们通过数据来呈现,覆盖31个省、334个地市、890多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300多个高新区、经开区,大家就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在中国哪些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在哪些细分领域进行了发展。这对大湾区也是一样的,随着实验室的建立,整个大湾区围绕着疫情的部分会有特别好的产出,而且这种产出会进一步促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上形成连接效应。
问:最近两年生物医药板块在资本市场波动较大,您觉得未来资本市场还将如何对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产生影响?
杨红飞:在过去几年,港股18A和中国科创板推出以后,给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建立了一个绿色通道,所以我们也有一大批国内在生物医药领域里的创新型公司走向了资本市场。但是从2020年下半年到去年,这件事情变得更谨慎。我用的词是“更谨慎”,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怎么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从一家“创新型的公司”、“一家值钱的公司”变成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公司”。我认为,所有的商业最后都要回归本质,就是它的销售额、利润。那么这中间的过程就需要注重它对于哪些领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服务了多少患者,对多少患者家庭产生了受益。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这一轮的企业来说,大家正在跨越一个门槛——怎么从一家市值高的公司变成一家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我觉得这是一个往更成熟产业发展的表现。过去资本市场给予这些创新型的公司很高的估值,部分是出于对它科学水平、创新水平的认可,但是下一个阶段会更注重考虑公司市场价值的变化。我认为这部分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来说,以及现有的企业,包括未来的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它会让我们的产业更往良性方面发展。
统筹: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冯潇慧
编辑:林诗妍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14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