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简称“生物岛实验室”)成果转换体系效果渐显。“我们将构建专注于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的新型研发机构,接下来将主要面向产业发展。”在6月11日举办的“2022官洲国际生物论坛:生物医药创新投融资论坛”上,生物岛实验室成果转化部部长李中华如是表示。“我们希望能成为一个‘自我造血’的实验室。”他说。
李中华表示,目前生物岛实验室产业孵化功能已初步体现,一大批包括生物纳米孔测序技术、模式动物、生物成像系统、IVD抗体原料技术、纳米抗体等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备了产业化条件。技术成果转化金额超过1个亿,孵化企业数量已有10多家。“最近还有一个大项目落地。”他表示。“我们已于今年与合肥的国仪量子在高端科学仪器方面展开合作,双方将成立一家落地于广州的专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产业化的合资公司。
在李中华看来,生物岛实验室能取得此孵化成绩,与其“三位一体”的市场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息息相关。“我们正在成立市场化投资基金,与实验室的科研投入形成接力棒联合投资模式,首期基金规模达2亿元人民币。”李中华说。“成立该基金是为了解决‘死亡之谷’关键的资金缺口问题。”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医疗器械及IVD、CDMO是其他两大要素,后者可助力技术实现快速产业化。“这套体系除了为生物岛实验室成果转化提供服务之外,我们也希望能向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李中华坦言。
在会上及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中华多次提及“实验室经济”。何为实验室经济?李中华表示,大多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前期都需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但单靠政府的资金补贴做科研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还需要为产业服务,为产业创造真正的价值。创造价值以后,市场给予相应的对价,这就产生了市场化的收入。”李中华认为,这个收益一来可以反哺科研,二来可以支撑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力争形成一个以实验室研发为中心的创新生态。“我们希望能成为‘自我造血’的实验室。”
“它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经济。”李中华强调。“否则,一旦少了外界的支持,它就萎缩了,这是不行的。”他透露了一个愿景:“利用3—5年左右的时间,生物岛实验室实现市场收益反哺科研,自我造血,成为有典型实验室经济的机构。”
作为广东省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启动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之一,生物岛未来的发展规划引人注目。李中华表示,生物岛实验室作为省实验室基本战略任务完成,目前正面临转型发展,它将从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健康领域的科研机构,转变为专注于成果转化和产业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下一步主要面向产业发展。“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刻。”李中华笑言。他预计,这个过程或需2-3年的时间。“我们也非常期待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统筹: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少娟 冯潇慧
编辑:林少娟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第14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