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流溪河畔!广州首个考古基地规划公布,距横岭遗址6公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2-06-14 18:04

为填补广州考古基地建设空白,进一步深挖本土文化,广州将在从化区温泉镇的流溪河流域建设全市首个考古基地,距离横岭遗址约6公里。

6月13日,广州市政府召开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从化区温泉镇卫东村地块(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都记者从会上获悉,横岭考古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达1498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929平方米,按照“节俭、实用、美观、科普”等要求开展规划,功能以考古研究、交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规委会专家在会上提出建议称,鉴于横岭遗址属于先秦时期遗址,建筑设计应更注重挖掘和运用先秦文化元素,功能上应更多地体现公共性。

横岭考古基地项目平面图.jpg

横岭考古基地项目平面图。


推动流溪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开展

广州流溪河流域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先秦遗址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是探索岭南文化、南越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极其丰富的遗址资源,横岭遗址即为其一。规委会上指出,目前横岭遗址保护设施简陋,遗址保护及考古情况堪忧。

据介绍,项目控规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级考古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2021年11月发布的《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发掘和保护从化流溪河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等要求。

横岭考古基地项目选址从化温泉镇广州南方学院石牌坊旁地块,处于国道G105和中山路交会处附近,临近规划中的地铁37号线,总用地面积14983平方米。项目地块全部位于从化区储备用地,东北侧两宗用地为已出让地块。

横岭考古基地项目位置图.jpg

横岭考古基地项目位置图。

项目地块距离横岭遗址约6公里,经国道105约12分钟车程,交通便利。用地规划为教育科研用地和防护绿地,总用地面积14983平方米,其中教育科研用地(FB0501001、FB0501003),用地面积10448平方米,建设量10715平方米,容积率1.03;防护绿地(FB0501002、FB0501004),用地面积4535平方米。为优化项目地块出入问题,地块西南侧拟新增一条6米宽的疏散通道连接中山路,具体以实际方案为准。

规委会指出,横岭考古基地的建设将有利于流溪河流域考古工作的开展,同时弥补广州在考古基地上的缺失和空白,助力广州提升考古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水平。


融合考古研究、交流展示和科普教育功能

根据项目规划,横岭考古基地设定为综合性考古基地,以考古研究、交流展示和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定位。

当天规委会上提出,由于考古基地项目在国内尚未有具体的建设标准,横岭考古基地项目主要参考博物馆建设规范,并根据从化流溪河流域考古资源丰富程度、考古基地功能定位和参考国内其他地区考古基地建设情况确定项目建设规模。

经过建设方案需求分析及专家评估,根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关于征求<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意见的补充意见》,横岭考古基地的总建筑面积需求为8929平方米。为适当预留弹性空间,本次规划乘以1.2倍系数作为上限,确定计容建筑面积上限为10715平方米。

根据规划建筑功能需求及建筑面积划定,在8929平方米的建案中,文物库房2000平方米,文物标本陈列室1000平方米,考古资料档案及图书室450平方米,文物修复和科技保护实验中心600平方米,公众考古体验中心400平方米,文物与考古学术交流中心400平方米,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中心650平方米,田野考古人员及学生实习用房500平方米,考古器材室100平方米,余下是2679平方米的公共区域和150平方米的保卫监控室等。室外空间则包括停车位、室外文化广场、下沉广场等。

规划提出,整体建筑的设计思路强调造型与岭南建筑相呼应,采用深灰色金属瓦屋面、镂空特色砖墙等元素,创造出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考古基地。对此有专家提出,该地块为广州重要景观地区,属于先秦时期遗址,设计定位应更高,除了传统的岭南建筑元素,更应该深挖先秦文化元素,打造新的广州建筑精品。基地功能上需更注重公共性。

为了使考古基地建筑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规划提出要控制建筑不超过24米,且建筑周边种植密林。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和场地景观设计,位于国道G105的主入口视点可看到大部分山体,使建筑很好地融入山林景观。此外,建筑与G105国道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界面。

在道路交通规划上,项目地块依托国道G105进出,也可通过距离约1公里的温泉出入口便捷联系大广高速。同时,项目地块旁已有卫东公交站,满足出行需求。此外,依照《广州市建设项目停车配建指标规定》标准进行设置,该项目将结合内部交通设置停车泊位,地面停车泊位25个,地下停车泊位60个,临时停车位6个,旅游巴士停车位4个。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编辑:莫郅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