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毕业的鲁明心情无比舒畅,这个90后博士拿到了高分子行业龙头金发科技的offer(录取信),期待着自己能在新材料领域施展专业才能。但一年半后,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他走出了熟悉的实验室,成为一名在工厂和市场之间奔走的口罩研发工程师。
转入到口罩研发,起初鲁明有种“自废武功”的感觉。但疫情这三年,他的落差感逐渐被价值感取代。“对于以前的我来说,能够把研究成果写到教科书或者文献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但现在,我个人倾向于让自己研发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在市场里发挥价值。”鲁明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当然,这两种方式对社会的贡献度都是很高的。
从《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工业互联网、数实融合、到新基建的加速推进,国家层面对制造业的重视与日俱增,驱动着中国从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国,也带动了一大批新型人才投身到智能制造。
2022年3月以来,南都商业数据新闻部启动“走进智能工厂”系列调研,并围绕制造业人才风向变化,制造业吸引年轻人,互联网大牛、海归博士回流制造业等趋势推出系列观察报道。此次,我们聚焦制造业的一批“博士天团”,他们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制造业工厂,从埋头研发的“科研民工”转向掌握市场需求、上下游供应链、生产工艺、智能制造设备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磨合过程?又给制造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从实验室做研发到“多边形战士”
“刚毕业时我做的是车用改性材料的研究,2020年初疫情暴发,集团需要紧急供应口罩熔喷料和防护服透气膜,我们所有人都被抽调去支援防疫产品的开发,于是就一直做到现在,成了医疗健康的产品研发经理”,鲁明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
金发医疗产品研发经理鲁明。
转入到口罩研发,起初鲁明有种“自废武功”的感觉。“我一直是研究高等材料的,我觉得我应该坐在实验室里去搞材料的配方开发,考虑怎么让材料更阻燃或者更硬、更弹,但现实是我只有四分之一的精力用在材料开发,其他精力都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市场调研等”,鲁明称。
然而,在疫情中打磨了三年之后,他的故事再次出现转折,落差感逐渐被价值感取代。
“当我们的产品也得到客户和消费者认可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和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我逐渐从一个纯粹的‘科研民工’转变成一个比较全乎的人,开始了解市场需求、跑上下游供应链、了解生产工艺、智能制造设备等”,鲁明笑着说,“现在我觉得不算自废武功了,一方面,我从自己在材料端的优势发展出来一些新的能力,成为公司强调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看到我们研发的产品为社会所用,我觉得更有价值了。”
现在的鲁明正在努力成长为“多边形战士”,在市场中发挥更多的社会价值,“对于以前的我来说,能够把研究成果写到教科书或者文献里,是更有价值的事情,但现在,我个人倾向于让自己研发的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在市场里发挥价值。”鲁明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当然,这两种方式对社会的贡献度都是很高的。
同样转型为“多边形战士”的还有金发医疗产品技术总经理丁超,他在博士毕业后加入金发科技,一转眼已经17年,对研发、生产、供应链等流程如数家珍。
金发医疗产品技术总经理丁超
“这么多年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投入一直很大,随着技术的提升,生产质量的稳定性也不断提升,同时金发提供的平台也让我能够学有所用、有足够大的发挥空间,在技术型人才的团队搭建和管理上有所进益”,丁超向南都记者表示,目前医疗健康产品新业务还在开拓中,需要引入大量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目前金发科技集团的在职员工中,共有109位博士、795位硕士,同时自主培养了2名广东省重点培养两院院士后备人员和5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按照金发科技2022年校园招聘计划,技术研发类岗位将继续扩大博士比例。2022年全集团共有超过800个岗位的校园招聘需求,其中改性与新材料板块的博士/硕士研发工程师需求约60人,绿色石化板块下博士/硕士研发工程师的需求约30人。
工厂智能化需要复合型的人才
鲁明、丁超的角色转变背后折射出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科研民工”走向工厂、市场一线打磨成“多边形战士”的同时,生产车间的智能化转型也需要多元、复合人才。
近期,在南方都市报举办的“走进智能工厂”线上研讨会中,多位智能制造业内人士指出,复合型人才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市场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扩大,人机协同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未来趋势,对于人才从业资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从技能要求到学历要求都在提高,就业形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现阶段,人才市场突出的问题是供需结构的错位,智能制造的企业需要更多复合型人才。”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指出。
“当前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维护方面的人才,而这类人才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极为重要。其次制造业也需要真正理解制造业的生产、知道如何寻找优化空间的专业人才。此外,整体的运营与维护方面的人才对于工厂及整个制造业来说更是不可缺少,这些专业人才可以发挥学习所长对相关模块进行优化。”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刘枢同样在研讨会上指出。
“一个成熟的智能工厂除了生产管理人员、工艺人员外,还应该具有一些控制、信息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金发科技工艺装备研究所所长李东同样向南都记者指出,目前看到还不错的趋势是信息化人才和人工智能人才在流入制造业,但整体来看,制造业对人才吸引力,放在全社会中仍处于中下水平,“因为高科技、互联网行业在薪酬上更具有竞争力,发展方向也更明确。要想提升人才竞争力,制造企业需要具有更高的战略眼光,对数字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给到与其匹配的薪酬和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博士天团”打造供应链三大智能化应用
从一家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跨界到熔喷布、口罩、丁腈手套、防护服等健康防护产品的生产,金发科技用了不到2月的时间。
“口罩用的熔喷布,我们之前从来没接触过,但团队用了12天时间,完成了从设备采购到安装、生产,没有挖一个人,全靠我们自有团队。熔喷料跟我们原有的产品有直接关联,我们有技术但从来没生产过,最后只用7天就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金发科技总经理李南京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他的言语中透露着满满的自豪。
目前,金发已成长为规模相当的防护健康产品生产企业。口罩峰值日产能可以达到2600万只/天,丁腈手套产能目前达到3600万只/天,产线完全建成后或将成为全国最大丁腈手套单体工厂。
要实现千万级别的日产能,除了研发团队中的“博士天团”之外,更需要智能化的供应链和生产体系。
这正是金发科技工艺装备研究所所长李东的强项,这个在制造业浸泡了30多年的“老头”,被同事们戏称是智能制造的“先驱”,自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以来,他顶住压力接下了多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现在同行但凡听说是他带出来的“徒弟”,都抢着挖角。
金发科技工艺装备研究所所长李东。
李东组建的工艺装备研究所,目前聚焦两方面工作,一是工艺创新,开发行业里没人用过的新技术,如废塑料的再应用;第二是集成创新,把一些现有的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通过集成的方式用于行业的生产、品控、仓储等过程,从而实现创新。
让李东引以为豪的智能化应用有三类:生产智能化、物流自动化和工业检测的智能化。
“第一个是智能化生产,我们可以把企业的ERP和车间设备实现双向无缝连接,就是说生产的订单不再通过纸质传输了,生产过程的所有设备都联网,所有的数据实现了自动报警监控”,李东称,第二部分是物流链路的智能化,原来数十吨物料都是几十公斤或者数百公斤一包,进行装卸、包装、配送,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外包装,现在的物料统一用罐装车,可以实现约90%的无人化操作,包括内部生产车间之间和上下游运输链路的无人化。
“比如上游供应商散装物料通过散装车每次以28吨的量运到我们工厂后,不再需要人卸货,通过自动设备装进对应的储罐里,然后后台系统操作储罐自动运到生产线,再针对不同的配方做出不同的产品。在车间内部,采用AGV(无人搬运车)的方式,能上下楼梯运输不同的辅料。最后做出的成品,我们又通过一个个槽罐车,以每次22吨的体量,把它送到下游花都的东风日产,东风也不需要工人再来卸货”,李东称,物流链路的自动化对需要规模化的运输行业意义重大,“我们每年的产量都是百万吨级别,比如150万吨的原材料和150万吨的产品,加起来就是300万吨的物流。”
资料显示,2021年,金发科技的改性塑料产量为182.78万吨,未来公司将聚焦千亿产值的宏伟目标,在改性塑料板块实现300万吨/年的产销量的产能布局。
第三是检测的智能化,在李东看来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质检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我们改性塑料产品很多都是定制化的,根据客户需求来开发,所以品质检测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工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智能检测,通过机器视觉来检测外观黑点尺寸,再通过在线的红外光谱、超声波等去测密度、流动性变化。”李东介绍道。
目前李东组建的工艺装备研究所目前有28人,其中研究团队6人以博士硕士为主,其余为加工团队。
“智能化的供应链平台在关键时候真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李南京向南都记者感慨,随着人口红利消退,没有配套的智能生产线根本无法支撑起每天数千万甚至亿级的产能。
李东:这三大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制造业影响最大
这个在制造业浸泡了30多年的“老头”,被同事们戏称是智能制造的“先驱”,自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以来,他顶住压力接下了多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项目。自2014年起他参与了多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包括2015年工信部的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已验收)、2017年工信部的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已验收)、2019年科技部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重点研发计划(中期验收)等。
现在同行但凡听说是他带出来的“徒弟”,都抢着挖角。
“我在制造业30多年,经历过大型的国企、央企和外企,在高分子加工及其上下游产业也都做过生产和品质管理,包括有机化工、高分子聚合、塑料改性、注塑和五金加工、小家电生产、口罩和手套生产等,我知道制造行业升级的困难,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智能制造提升行业的制造技术提升,提高人均效率、产品品质和工厂效益”,李东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以下附对话原文)。
南都湾财社:以你的从业经历来看,中国的制造业在发生哪些变化?
李东:第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家层面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从中国制造2025,到“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开始从概念走向落地。
第二是制造业转型的迫切性越来越强,很多中小型企业招人越来越难,有订单找不到工人干,或者说照原有的方法干,付完工钱后是亏本的。以前我们谈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企业老板就会想这个是不是浪费钱,现在他会很认真地听方案,这是制造企业内部的改变。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制造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这也是我二十多年一直研究这个领域的原因。
第三的改变是新技术,原来制造企业对于云、工业软件、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等很陌生,现在这些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我们接触到很多合作伙伴背后都有风投资金,推动技术很快地在行业内普及。
第四点是我个人的感触,原来我们接触的好用的东西都是国外的设备,比如德国西门子,现在我们选的底层软件和硬件的国产化占比越来越大,当然还没有占到一个绝对的地位,但我觉得已经是很好的趋势。
南都湾财社:您认为对制造业影响最大的三个智能技术应用?
李东:我看好的第一类技术是机器视觉,人脸识别就是机器视觉,只不过把这个技术从识别人换成识别零部件,在工业质检领域有非常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这绝对是一个蓝海市场。
第二个我认为是AGV(无人搬运车),在更多传统制造业里,车间环境非常恶劣,需要用AGV来帮助人减少物料的搬运。
最后是设备的链接、通讯、边缘计算,现在还在探索期,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实现。因为原来的硬件设备都是有线的,在车间里受到很多局限,随着5G技术的普及,可以让车间设备实现无线、可移动。
南都湾财社:从事智能制造以来,最让您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李东:能够低成本、大规模将新技术应用于行业,大幅减少一线工人,减轻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提升企业效益。
南都湾财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吸纳什么人才?
李东:一个成熟的智能工厂除了生产管理人员、工艺人员外,还应该具有一些控制、信息化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看到还不错的趋势是信息化人才和人工智能人才在流入制造业。但整体来看,制造业的人才吸引力放全社会还是中下水平,因为高科技、互联网行业在薪酬上更具有竞争力,发展方向也更明确。
要想提升人才竞争力,制造企业需要具有更高的战略眼光,对数字化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给到与其匹配的薪酬和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宁宁
编辑:田爱丽,甄芹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走进智能工厂”系列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