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广州交通无障碍设施较完善,上下车难需关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原创2022-06-16 16:31
800x534_625fd5fd9f720.jpg

《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已于2020年5月开始正式施行。公众对广州的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建设是否满意,希望公共交通站场及车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南都民调中心围绕“公共交通无障碍”话题,于5月31日至6月9日面向广州市民发起问卷调查,并以残障人士、宝妈宝爸及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于近日发布《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出行公众体验与需求调查报告(2022)》。

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广州公共交通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较完善,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现有无障碍设施可部分或完全满足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但肢障和听障受访者对无障碍设施的满意度仍相对较低。深入了解发现,不同受访群体中均有超四成受访者反映自己在上下车时遇到过困难。近六成受访者希望现有无障碍设施改造能更人性化,并建议让残障人士参与监管无障碍环境设计与建设。

过半受访残障人士每周出门超四次,地铁出行更受欢迎

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残障人士、老年人还是需要时刻照顾婴儿的宝妈宝爸,其出行需求都与其他普通市民无异。本次调查中,分别有54.28%的受访残障人士、48.77%的受访宝妈宝爸和64.28%的受访长者表示每周出门4次以上,只有11.43%的受访残障人士和18.25%的受访宝妈宝爸表示每周出门不超过1次。

再问及平时出行的距离,58.57%的受访残障人士、37.89%的受访宝妈宝爸和46.43%的受访长者表示日常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上;只有10%的受访残障人士、11.93%的受访宝妈宝爸和7.14%的受访长者将自己的日常活动范围控制在1公里以内。

问及日常出行选择的公共交通工具时,受访残障人士和宝妈宝爸们都更倾向于地铁出行,分别有75.71%和61.75%选择该项;受访老年人中,则有60.71%选择公交出行,也有57.14%表示平时会搭乘地铁。

调查过程中,多名受访者表示,广州地铁的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些,且随着开通站点不断增加,目前已基本满足市中心的出行需求,因此日常出行更倾向于搭乘地铁。

唐先生早前因意外摔伤,需要乘坐轮椅才能出门。他表示,自己此前并未留意过无障碍设施,受伤后才发现广州地铁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的贴心:除了一、二号线等早期线路的部分站点只有轮椅升降机外,其他大部分新建站点都有垂直升降电梯可以直接入站;有些站点的工作人员发现有乘客乘坐轮椅,还会主动询问目的地,并提前联系对应站点的同事协助其出站。有过这段经历,唐先生表示自己痊愈后也更倾向于搭乘地铁出门。

图片1.png

受访者对升降电梯需求大,过半受访长者望完善语音报站装置

问及在日常出行中需要使用哪些无障碍设施,各类受访者都表示对过街天桥、隧道及车站内升降电梯的需求较大。

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残障人士中,有61.43%表示出行时需要使用过街天桥或隧道的升降电梯,占比最高;50.00%表示需要轮椅坡道;各有48.57%表示需要轮椅升降机和无障碍卫生间;各有40%表示需要车站内的升降电梯和上下车渡板。

图片2.png

具体到不同的残障类型,受访肢障人士对轮椅升降机(73.91%)、过街天桥/隧道电梯(71.74%)、轮椅坡道(69.57%)的需求较高;受访视障人士对盲道(65%)和语音报站/语音提示装置(60%)的需求较高;受访听障人士则对报站显示屏更关注。

微信图片_20220616124003.jpg

广州部分过街天桥正陆续加装升降电梯。

受访的宝妈宝爸中,则有54.04%表示需要使用过街天桥或隧道的升降电梯,45.96%表示需要车站内升降电梯,41.05%表示需要第三卫生间,40.70%表示需要轮椅坡道,40.35%表示需要上下车渡板,37.89%表示需要母婴室。

受访者张小姐表示,广州地铁部分站点没有垂直升降电梯,只建有轮椅升降机,但该设施只能供轮椅使用,推行婴儿车出门的她只能自己抱起婴儿搭乘扶梯,再把空下来的婴儿车交由丈夫手提进站,颇为不便。因此她希望广州地铁能够对升降机加以改进,让携婴儿车或其他不便搭乘扶梯的乘客也能使用。

图片3.png

再问及受访长者,有53.57%对过街天桥、隧道及车站内的电梯表达明确需求,且随着年龄增长,对该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有53.57%的受访长者表示需要语音报站/语音提示装置;各有39.29%表示需要无障碍卫生间和安全抓杆/轮椅扶手;也有35.71%表示需要报站显示屏。

图片4.png

超七成受访者认为现有设施可满足需求,残障受访者满意度较低

广州现有的无障碍设施能否满足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关于这一问题,本次调查有22.35%的受访者认为可完全满足;55.10%认为部分满足;12.55%认为基本不能满足;4.90%认为完全不能满足;此外还有5.10%表示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残障人士中有31.43%认为现有无障碍设施不能满足其出行需求,显著高于其他受访群体。再具体到不同的残障类型,调查数据显示肢障和听障受访者对无障碍设施的不满意度相对较高。

图片5.png

整体而言,59.41%的受访者认为广州公共交通现在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完善,不过仍有29.61%认为一般,6.27%认为比较缺乏,4.71%认为非常缺乏。

具体到不同受访群体,分别有14.29%和7.14%的残障受访者认为广州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比较缺乏及非常缺乏,占比高于其他受访群体。不同的残障类型中,肢障和听障受访者认为无障碍设施缺乏的比例相对较高。

图片6.png

当被问及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在哪些方面仍有不足时,56.08%的受访者认为维护不善;53.53%认为设施种类不齐全;53.14%认为无障碍设施数量不足;36.67%表示经常发现无障碍设施被占用或损毁。

值得注意的是,有80.00%的受访残障人士认为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的种类尚不齐全,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受访群体。

图片7.png

超四成受访者上下车曾遇困难,公交上下车渡板较少见

受访者在搭乘公共交通出行时遇到过哪些具体困难?本次调查对不同受访群体分别作了详细询问,结果发现,不同受访群体中均有超四成受访者反映自己在上下车时遇到过困难。

受访残障人士中,有42.86%反映部分车站缺乏电梯或轮椅升降机;其次各有41.43%表示车站缺乏轮椅坡道,站台与车厢高差大导致上下车困难,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理难使用;同时有38.57%反映无障碍设施被损毁;31.43%表示无障碍出租车难预约;30.00%找不到无障碍卫生间;各有25.71%表示语音报站系统失灵、难获知到站情况,车厢无轮椅扶手;21.43%表示车厢内轮椅停靠位被占用。

有依赖轮椅出行的残障受访者表示,虽然近年来广州的公交车地板已越来越低,但车辆与地面间始终存在一定高差,单凭自己实在无法上下车,因此如果没有他人陪同,他出行时不会考虑搭乘公交车。该受访者还指出,虽然自己早些年看到过关于广州公交车配备上下车渡板的新闻,但实际生活中从未见过该设施;此外,虽然有部分公交司机会在非上下班高峰期主动帮忙抬轮椅上下车,但也没听他们提起有渡板一事。

另一名同样依赖轮椅出行的残障受访者则指出,自己曾在某公交线路上见过他人下车时使用渡板,但需公交司机下车在旁操作,升降速度也较慢,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他乘客乘车。因此,他出门时也不会将公交车作为首选。

还有受访者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地铁三、五号线的车厢与站台之间的高度差相对较大,轮椅上车时需要他人协助抬起前轮或放置斜坡板;但一、二号线的车厢与站台高度差则较小,不用斜坡板也能自行上车。他认为地铁在设计站台或采购列车时应更注意这类细节,方便残障人士出行。

图片8.png

需要使用婴儿车的受访宝妈宝爸中,52.63%表示遇到过站台与车厢高差大的情况,导致婴儿车难上下,占比最高;其次有44.56%曾遇到车站缺乏轮椅坡道的情况;40.70%发现部分车站缺乏母婴室;35.44%发现部分车站缺乏第三洗手间;34.39%表示部分车站缺乏电梯;29.12%曾发现无障碍设施被损毁的情况;26.32%表示有车站的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理,难使用。

有受访的宝妈反馈,由于公交车与地面间始终存在一定高差,如果一定要推婴儿车出门,她会选择在等车时先把宝宝用背带背上,公交到站时推空车上车,到达目的地下车后再把宝宝放回婴儿车内,以免宝宝在上下车时因为婴儿车失衡等原因发生意外。她表示,自己也对广州公交配备上下车渡板的消息有印象,但在实际搭乘过程中未见过类似设施。

图片9.png

65岁及以上的受访长者中,46.43%表示曾遇到过语音报站系统失灵,难获知到站的情况;42.86%表示部分站台与车厢高差大、上下车困难;39.29%曾遇到无障碍设施设计不合理、难使用的情况;35.71%表示部分车站缺乏电梯或轮椅升降机;28.57%表示部分车厢无轮椅扶手;分别有25.00%表示曾遇到报站显示屏失灵,车厢未配备轮椅固定装置/安全带的情况;14.29%曾遇到无障碍设施被损毁的情况;分别有10.71%表示车站缺乏轮椅坡道,无障碍出租车难预约。

有受访者提出,近年来广州的公交车报站系统进步明显,基本都能做到准确报站,但偶尔会有个别车辆的报站音响声音太小,老年人未必听得清。

图片10.png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65.27%的受访者表示如需换乘不同线路或不同交通工具,会影响自己出门的意愿和距离;同时有53.00%的受访者表示目的地/出行途中缺乏无障碍设施也是影响出门意愿的原因之一。

有受访残障人士表示,受限于身体原因,一些健全人士眼里不起眼的问题都可能成为自己难以跨越的障碍,因此,为避免出行遭遇障碍而被迫折返,自己出门前会做好规划,尽量避免出现换乘线路等可能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加的情况。

图片11.png

公交无障碍设施有待完善,轮椅升降机或有改进空间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尽管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较为完善,但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有不少人出行时面临障碍。

向受访者了解广州哪类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施最急需改善,有36.86%认为公交车上的无障碍设施最急需改善,占比最高;其次有30.78%认为地铁、有轨电车的无障碍设施待改善;也有22.16%认为出租车、网约车上的无障碍设施待改善;认为各类设施都很好、不需要改善的仅占4.90%。

图片12.png

再具体到有待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类型,38.63%的受访者认为轮椅升降机急需改进,占比最高;其次有36.86%认为轮椅坡道有待完善;也有33.53%认为无障碍升降电梯待改进;26.67%认为盲文铭牌、站牌或地图待改进;25.29%认为盲道有待完善;23.33%认为车站内的无障碍卫生间有待完善;22.16%认为安全抓杆、轮椅扶手设计须改进;21.57%希望完善语音报站、音响提示装置;21.37%希望完善轮椅固定装置、安全带;20.00%希望改进报站显示屏;19.80%希望改进上下车渡板;17.65%认为车站母婴室有待完善。

不同的受访群体中,受访肢障人士对改善轮椅坡道(69.57%)的呼声较高;受访视障人士则希望首先改善盲道(60.00%)和语音报站/音响提示装置(60.00%);受访听障人士最希望完善报站显示屏(100%);受访宝妈宝爸希望对轮椅升降机作出改进(43.51%);受访长者则最关心安全抓杆/轮椅扶手的改进(53.57%)。

图片13.png

调查过程中,有部分受访者对地铁站点设置的轮椅升降机颇感兴趣。有受访者提出,既然已建成的地铁站点无法加装升降电梯,是否可以考虑对该类升降平台加以改进,让其不局限于供轮椅使用,还可让婴儿车、杵拐杖人士等其他不便搭乘扶梯的乘客使用。

也有受访残障人士反馈,目前地铁站的轮椅升降机必须由站点工作人员操控,乘客无法自行使用。不过,他曾有几次到达站点出入口并联系工作人员后,等候了超过10分钟才有人前来解锁升降机。该受访者建议,该类设施可否改由乘客自行解锁,或允许站点工作人员接到求助后远程解锁,由乘客自行操控,既减轻站点人员的工作负担,也避免乘客长时间等候。

微信图片_20220616103422.jpg

广州地铁在部分站点出入口配置的轮椅升降机。

近六成受访者希望现有无障碍设施改造能更人性化

问及受访者认为哪些因素制约了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时,59.22%认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52.75%认为设备的使用率不高;46.08%认为对现有设施进行改造难度大;41.57%认为投入的资金不足。

图片14.png

最后,了解受访者对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建议,57.84%的受访者认为既有设施改造应当更注重人性化,占比最高;57.45%认为应当让残障人士参与监管无障碍环境设计与建设;53.53%认为应当加大无障碍设施设计、建设、维护监管力度;此外,还有53.92%的受访者认为要让现有无障碍设施物尽其用。

图片15.png

针对受访者的建议,《广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第七条已明确提出,残疾人组织、老年人组织、妇女联合会可以聘请监督员,对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情况进行监督;第十四条也规定,公共交通枢纽场所等工程建设项目在组织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邀请残疾人联合会参加,听取残疾人代表的试用意见。

不过在调查过程中,有受访残障人士透露,自己及其朋友都曾收到过公共场所建设项目的试用邀请,但实地试用时项目已基本完工。他们提出意见后,施工方以返工成本过高、拖长工期为理由,不愿彻底改造,而是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缓解有关问题。最终结果便是残障人士使用时依然觉得不便,健全人士路过也受影响。因此,他更希望能将残疾人监督环节前移至公共场所项目的设计阶段,避免此类情况再出现。

此外,有视障受访者指出,盲文铭牌为乘客提供的信息量太小,他更希望广州的公交车能在车外配备提示喇叭,到站时向候车亭的乘客播报到站提醒,方便视障人士了解车辆到站情况。

也有听障受访者反映,近几年陆续看到有公交车在车厢内配置了报站显示屏,方便乘客了解到站情况;不过该设施似乎尚未实现线路全覆盖,且不时仍会看到部分公交车的显示屏失灵。他希望公交企业能加强对车辆设备的检查和维护,并加快相关设备的推广速度,方便更多市民的日常出行。

微信图片_20220616103428.jpg

广州不少公交车已经配置电子显示屏,实现可视化预报站和到站提醒。

纵观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广州公共交通现有无障碍设施可部分或完全满足特定人群的出行需求,近六成受访者认为广州公共交通无障碍设施较为完善。

不过,仍有不少受访者反映自己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遭遇过不同困难,上下车难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相比起广州地铁基本实现每个站点均配备升降电梯或轮椅升降机、确保残障人士顺利进出站,尚未配备上下车渡板的公交车辆令不少轮椅使用者望而却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州市中心区共有低地板和低入口的无障碍车辆约4000辆,占中心城区车辆总数的35%。广州无障碍公交车占比显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本次调查还发现,受访残障人士对现有无障碍设施的不满意度高于其他受访群体,其中又以肢障和听障受访者的意见较为突出。这一现象值得有关职能部门重视。广州近年来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确实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其中部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维护流于粗放,导致无障碍设施建成后无法供残障人士使用。它们只是设计者和施工者“认为”的无障碍设施,却不是使用者们“认可”的无障碍设施。

此外,一座城市的无障碍环境不仅为残障人士服务,使用和受益的还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孕妇、推着婴儿车的宝妈宝爸、拖着大件行李的旅客等多个群体。本次调查中也有不少受访的宝妈宝爸和长者表达了对无障碍设施的需求,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有关部门在对公共场所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时,或应更充分地考虑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拓宽无障碍设施的适用范围,方便更多市民的日常出行。

调查说明:

本次问卷调查于5月31日至6月9日面向广州常住居民开展,共回收1020份有效问卷。问卷受访者中13.73%为需要使用辅助设施的残障人士,55.88%为携婴儿车出行的宝妈/宝爸,5.49%为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24.90%为其他普通市民。受访的残障人士中,65.71%为肢障人士,28.57%为视障人士,5.71%为听障人士。全体受访者中,53.14%是男性,46.86%是女性;从年龄段来看,40.20%的受访者是90后,32.75%是80后,13.53%是70后,其他年龄段占13.53%;从居住区域来看,15.29%住在天河区,13.92%住在越秀区,13.33%住在海珠区,12.16%住在黄埔区,11.37%住在荔湾区,11.18%住在番禺区,9.22%住在白云区,其余各区受访者占比均不超过5%。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公共服务监测榜第87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李伟锋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沈红媛 涂长芳

摄影:李伟锋

编辑:文轶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